探索和谐教育模式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和谐教育模式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作者:龚玲
来源:《新长征》 2011年第2期
■龚玲
教育是形成人格和谐、构建人际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保证国家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工程。
学校只有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才能达到人格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发展上的本质体现。
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的、全面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包含以下基本内容:一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即学校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协调是指教育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和谐、相互促进,强调调动教育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再生性,三者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是突出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教育发展的人文性。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方面都要不断创新。
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学校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达到学校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要针对学校教育发展、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理念,适时调整教育目标,完善教育特色,拓展教育发展空间。
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并举,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
只有在认真分析学校教育处在新的宏观环境中的发展问题、潜心研究学校教育改革中的新矛盾和困难中蕴涵的新挑战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教育发展观的要求,建立起促进学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发挥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创造新的优势,使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才能实现学校教育发展的新突破。
二、探索和谐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的主体应该是和谐的人,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实施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与激励教育、创新教育、愉快教育一样,都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际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和谐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教育过程中着力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即追求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
要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出的综合性教育合力,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和最佳状态,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二是在教育过程中,体现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同步和谐”。
教育节奏是指教育
影响力量呈现出来的有规律的强弱、密疏、急缓变化教育现象。
影响教育节奏的直接原因主要有:教育目标的高与低或偏与全,教育内容的深度、广度,教育时间与空间的调配等等。
学生
发展的节律是指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速度与方式规律性的变化。
影响学生发展
节律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自身的也就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水平和需求以
及个体的遗传素质的差异,包括学生认知结构与社会经验的积淀等等;另一个是来自学生社会
生活环境的差异,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提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的差别。
只有在教育的节奏和学生发展节律达到“同步和谐”时,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
否则当教育的节奏超过学生发展的节律时,会造成学生身心负荷过重,他们难以接受这样的教育,拔苗助长,将会摧残学生身心的发展;而当教育节奏落后于学生的发展节律时,教育就会
很难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
因此,学校在培养和谐人的教育活动中,要在实施和谐教育上下功夫。
1、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活动突出“和谐”、“共振”。
学校的各种“教”的活动,既要激发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主观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同时,也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的环境,如
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等。
学校还应从工作的整体上协调好各种关系,
调整教育的节奏,在教育模式上突出教育目标的综合化、教育过程的民主化、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教育方法的灵活化等特点,使教育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相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建立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和谐关系,这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学生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也是学生最早体验教育的地方。
学校实
施和谐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具有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融于
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关爱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等等。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公民道德的作用也潜移默
化深入学生的心灵。
和谐社会的整体氛围会感染学生,关心他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明礼
诚信等良好的美德会激励学生。
这些都形成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也为
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3、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
实施和谐教育,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处在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之中。
教师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
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多、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
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意味着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面发展。
三、营造“人本”的教育氛围,努力建设和谐学校
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所在,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
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也就是说要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
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和谐的灵魂之所在。
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建设和谐学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和谐学校是指一所学校的教育氛围,应该是环境和谐、人
际关系和谐、内外和谐。
建设和谐学校,就是要建立起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人与人之间要相互
尊重、互相信任的协调关系,要使学校内部教职员工及学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主动学习、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和谐兴校、和谐施教、和谐学习、和谐安全,全面建设和谐校园。
1、学校要突出“教师为先”,切实营造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
要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
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
2、学校还要坚持“学生为本”,要营造学生愉快学习、主动学习、创造学习的空间。
在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学校还要完善教育环节,丰富教育活动,创设多样性、丰富性的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重要载体,并从“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及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整体氛围与和谐的班集体,不断提升学生全面和谐素质。
建设和谐学校,还要提高学校公共管理水平,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顺应经济社会实际,不断改进管理方式,通过规划制定、政策协调、信息服务等有效市场手段,切实提供和谐的教育服务。
(作者:省教育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