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X X Y W X
年期总期
五、强化写字教学的内容。
在试用修订本内,生字的笔顺未作安排,只是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将重点的字作了指导。
修改后的课本中从第一课开始,就安排了生字的笔顺,按笔画多少排列,学过的部件整体出现。
如“好”,“女字旁”没学过,就一笔一笔出现,“子”,在第一课学过,已经一笔一笔地练过,这里就整体出现。
写字教学的内容,除了每课的写字训练以外,在“复习”中还按先撇后捺、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七种笔顺规则,分别练写各种类型的字。
通过“课后”和“复习”这两个途径,训练学生从小按笔顺规则和间架结构书写汉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坚持严格训练,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终身受益。
六、调整了课后练习和复习的内容。
随着课文的撤换,课次的前后调动,每课的生字变化很大。
所以练习题必须修改。
有的增加了内容,有的删减了内容,有的调整了出现顺序。
七、随着课本的修改,教师教学用书、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录音磁带也相应地作了修改。
这册教材是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修改的,希望老师们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作进一步的改进。
(责编
张
瑛)
把“资源”引入语文学习,并非标新立异。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在语文教学中,对课堂以外的且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素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
主要表现在语文教与学的观念狭隘,不大注意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
什么是语文学习资源?我们可以从主观与客观、课内与课外等方面进行归纳。
概括起来讲,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语文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实、自然环境等,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语文学习的资源。
广泛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语文学习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囚于校园,困于教材,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低下。
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大自然的体验大部分来自于《海上日出》、《挑山工》、《大理石街》、《游金华的双龙洞》、《荷花》等课文。
当然,我无意于对这些课文和课堂教学的否定,相反它对于学生有计划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发展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在利用课堂很好地学习、理解、消化这些课
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或将语文的学习引向生活,或对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加以网络,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网络”语文资源方面,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去看日出,看雨后彩虹,看春天里的花朵,看蚂蚁搬家;引导学生去河边拾石头,去山上采蘑菇,去公园里看荷花,去公共汽车站里揣摩匆忙者的内心世界,去自由市场感受诚实与欺诈,利用节假日观察父母一天的劳逸情况等。
但是,体验也好,观察也罢,为了求得实效,一是要有针对性,有些活动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就拿《海上日出》来说,学习后,可以安排学生实地观察日出,虽然没有海上日出“伟大”,但总有一些独特之处,这正是语文学习所需要的。
二是要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一周一节一主题”,这样才能使课内课外的语文资源形成一个整体。
三是学习环境虚拟化,多给学生一些自由,传统的“以作文代替生活体验”的做法,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反感。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从培养兴趣入手,引导学生“消费”语文资源,而不要强迫学生吸收资源,如果那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建立全新的语文能力的评价体系
语文能力评价体系改革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有人认为小学语文无需评价或者说评价无改革的空浅谈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湖北省枝江市
谢远品
J 20018228
X X Y W X
年期总期
6
也谈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
深圳张云鹰
间,其理由是小学语文属学习的基础阶段的基础学科。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评价体系的改革,造成了“唯教材”、“唯分数”的评价模式。
笔者近期曾对全镇所有的六年级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进行了一次测试,其中在习作部分,笔者设计了一道打电话的情景题,内容是:小明要放暑假了,在城里当医生的小姨打电话邀请小明到城里去过暑假。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地方,按一定的格式写出“通话”的经过。
对这道题,语文老师反响强烈,反对者、顿悟者、质疑者皆有。
原因何在,是因为我们在平时的语文
训练中,没有涉及到这些课外资源。
事实上,本镇的电话普及率已达到了75%,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过打电话的经历。
对此若进行必要的训练,既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能力。
有一次,笔者发现贴在某机关大院门口的一则《招工广告》,广告一是格式不正确,二是中间有个明显的错字,“广告”贴了两天之后,我对同住机关院内的名五、六年级的学生随机进行了口头问
卷,几乎没有学生发觉广告上面的问题。
追问何以至此,多数学生回答“这个不考试,无需学习”。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材为本”的评价模式,造成了老师对语文资源利用上的荒芜和学生对生活感悟能力的低下。
为了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我们有必要发挥评价这个指挥棒的作用。
对学生生活中的语文知识且与“大纲”又基本相吻合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综合评价,引导广大教师正确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语文资源。
当然,评价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笔试,也可制定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口试,或者进行实验性考核等。
社会的开放性、信息化决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系统。
就语文教学而言,有必要对校内外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文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把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责编
张
棣)
提问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效的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和阅读技巧的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反之,低效、无效、负效的提问,只能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率。
那么,怎样讲求提问的技巧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的需要呢?
一、提问的规律
1.把握现象性问题和本质性问题。
一篇课文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凡是涉及到课文内涵及中心思想,并与思想内容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
都属于本质性的问题,而涉及到课文其他枝枝叶叶的问题,则是属于现象性的问题。
如《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描写几个掉队的红军战士在过草地途中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炊事班长舍己救人的崇高思想品质。
这是课文的本质性问题。
而有关“大草地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几个红军战士为什么会掉队”,“他们在路上走了多少天,还会遇到一些什么困难”等都是属于现象性问题。
本质是事物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而现象是丰富多变的,它从不同方面表现本质,有些现象有时也足以表现本质。
也就是说当学生熟悉课文后,教师要抓住时机,毫不犹豫地提出课文的本质问题,避免再被现象性的问题缠绕不清。
因为现象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而本质的东西是要经过思维,透过现象才能认识它的。
2.注意形象性问题和抽象性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年级愈低,教师的提问就愈要具体形象。
因为抽象性的问题太多,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问题的提法必须能促使儿童思考具体的答案,不一定要求作出抽象的概括。
尤其是低年级,最好先让儿童描述对象的特征,然后再过渡到抽象概括。
如《骄傲的孔雀》一文,提出“你见过孔雀吗?课文描写的这只孔雀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唤起儿童头脑中的形象再现,让儿童描述孔雀的样子:这只孔雀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美丽的长尾巴,很漂亮。
从而让学生知道这的确是一只美丽的孔雀。
“那作者
J 2001822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