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力的分解教案02(鲁科版必修1).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力的分解教案0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景分解力的一般思路。
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动手能力;通过成果交流和讨论分力与合力间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3、徳育目标:渗透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点,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如为何立交桥建有长长的引桥等)感悟知识的价值,通过设计实验探索规律体味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我为大家准备了一根强度很大的绳子和一个重物,现在要请两位学生根据所给仪器按要求演示实验。
(学生猜测这两样东西能做什么呢?都想上来试一试,最前面的两位同学首先走了出来。
)
师:请把重物提起。
(一位同学很轻松地提起了重物,并满脸自信地等待下面的要求。
)
师:请两位同学再将悬有重物后的绳子,各拉一端水平拉直。
生:怎么会办不到哪?(边操作,边疑惑地自言自语道。
)
师:是不是他们的力气太小,再请两位大力士来试一试如何?
(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集中起来,兴趣被激发,并推选出班级的两位重量级选手。
他们挥着手自信地走到前面,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还是无法办到。
学生们满脸的惊讶与好奇,有的学牛甚至还跃跃欲试地想再体验一次。
)
师: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学习第5章第2节一—力的分解。
(板书)
在学过上一节力的合成之后,学生对力的分解及合力与分力已感觉平淡无奇,只认为两者是逆运算的关系,都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别无其它实际用途。
以实例设疑引入课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牛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任何知识都有其实用价值。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何分解斜而上静止物体所受的重力?苗状(学生名字)。
生:根据我们刚得出的分解一个实际力的一般思路,物体在斜面上总有下滑的趋势。
我猜想应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力。
师:实践是检骑真理地唯一标准。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骑证苗状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利用实物投影)这有一个可以改变倾角的斜而,表而粘有海绵、顶端钉有钉子,将拴有橡皮筋的重物放上,观察作用效果。
(教师边说边操作)再改变斜面倾角,观察作用效果的变化。
(利用放大法,学生对作用效果G 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请大家简述看到的效果。
\ 生:海绵受挤压变形,橡皮筋被拉长
越大,海绵形变变小,橡皮筋被拉的更长
定量确定两分力的大小与倾角e的关系。
请两位同
师: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利用几何关系,
学到黑板演示。
冯超、李瑶(学生名)。
(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如图,找出了正确的边角关系:G t=G - sin o ; G2=G - cos 0 )师:此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如公园的滑梯倾角比较大,因为0越大,G|越大。
(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产生兴趣。
)
师:那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长长的引桥?(教师投影展示实物图,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
生:为了让桥更坚固;为了使桥能建得更高;为了让桥更加美观。
学生:我想应用刚学知识解释,长长的引桥可以减小上坡的倾角,因为若B越大,G】越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
师(: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你们所想到的都是当初工程师们所必须考虑的。
(学牛高兴)同学则更准确地解释出引桥长的主要原因。
(学牛们表示同意,并想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
师:大家是否见过图中物体。
(手指投影)
生(齐答):在建筑工地见过。
师:那么你们是否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生:塔吊!(有的学牛踊跃答到,有的同学则轻轻地摇头。
)
师:没错。
大家的知识很丰富,下面我们就来分解重物对塔吊的拉力我给大家准备了:重物、绳、一小
段铅笔,你们要努力设计出模仿塔吊受
力的实验,亲身体会一下拉力的几个不
同作用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
生。
)
(学生大胆进行实验探索,设计实验。
有的同学还利用上身边的仪器资源, 如格尺等。
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极高,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
不久,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启发和不断地实践,有较多学牛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
)
师:请设计出实验的同学展示方法,并介绍一下他分别体会到拉力的哪些作用效果?杨磊。
(学生名)
生:我是这样做的,我的屮指感觉受到沿绳方向的拉力,掌心感觉到笔尖给的压力。
(学牛们乂不禁动手模仿起来,自己切身体会。
)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同意杨磊同学的设计方案?
生:同意。
师:那么是否也感受到同样的效果?
生:是。
师:很好,请大家利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拉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动笔尝试表达出从实验探索中得岀结论,发现有所不同,积极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选出各种不同的结论。
)
师:下面我为大家展示一下同学们得出的几种不同结论。
(边说边进行实物
投影)看起来每一个图都很眼熟,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师:让我们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分析其它图示的物理意义。
(有的同学看到后,不禁笑起来,显然是发现了明显的错误。
还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讲解起来。
)
生:图1是受力分析图;图2是其屮两个力的合成图;图3才是正确的拉力的分解图。
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探索、成果交流、讨论辨析,我们应明确各种力的图示间关系。
切勿混淆已学知识。
三、
师:请同学们考这个问题:两个人共同提一大旅行包,当两人的拉力相等时,提绳间的夹角是大些省力还是小些省力?为什么?(学生在先前实验验证、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很有信心。
有的同学拿起身边的书
包体会,有的则通过画力的分解图进行分析。
)
(教师巡回指导,选出如图方法,进行展示。
)
师:同学们分别通过实验、力的分解图示等各种方法得出结论。
大家请看
大屏幕,于佳寅同学的方法是不是更直观易懂?
生:是。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分力与合力间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当合力不变时,两个相等的分力随其夹角e的增大而增大。
师: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能指导实践。
请同学们思考:空中索道的缆绳,是尽量绷直好,还是稍松弛一些好?
生:松弛些好。
师(:不错。
继续思考:一位同学拉汽车没有拉动,汽车前方有一棵大树。
现在给你一根足够长的粗绳,请你根据力的分解知识想办法拉动汽车。
(学生激烈讨论。
)
生:将绳的一端拴在车上,另一端拴在树上,尽量绷直。
在绳的中间,垂直于绳的方向,加一个不太大的力,就可以在绳上获得一个很大的力。
便可把车拉动。
(学牛听后感到设计的非常精彩,集体鼓掌赞同。
)
师:现在大家可以解释出刚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悬挂重物后的绳子不能被水平拉直?
生:因为拉直后绳中拉力的合力为零,无法平衡重力。
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
但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换,在此意义上分解是唯一的。
作业
1.留心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斜面和支架。
2.课木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