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支教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精准扶贫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支教模式研究
作者:周思诺孙彤牛钰景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1年第2期
周思诺孙彤牛钰景/天津工业大学
摘要:教育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如何提高其持续性和有效性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大学生支教作为一种助力教育扶贫的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结合对我国西南地区S县的调研,分析大学生传统支教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提出“学业+心理辅导”的网络支教创新模式,并提出模式运行的保障条件,尝试为大学生支教提供符合现实国情、可借鉴推广的应用模式。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网络支教;“互联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肯定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消除各地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平等的现象,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教育公平最终目标的重要举措[1]。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支教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协同志愿者、平台、学校等多方力量的网络支教平台,探索构建“学业+心理辅导”的网络支教模式。

一、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国内地区教育发展仍不平衡,许多偏远地区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短缺、教学水平低下等问题。

在大力开发教育扶贫事业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了支教队伍,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偏远地区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大学生知识基础扎实、支教意愿强、思想观念新,同时年龄特征使其更易于与青少年共情,因此,大学生参与支教有诸多优势。

项目组选择了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中部的S县部分中小学进行问卷、访谈、座谈会等调研,发现传统的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以下问题:
(一)时间、成本、安全等问题
大学生通常利用寒暑假实地支教,支教时间短、持续性差,且支教时间段与偏远地区中小学生放假时间冲突。

支教前期培训费、往返路费、伙食费、住宿费等高昂费用大部分由志愿者自行负担,去往实地支教的志愿者也会因为经费限制而无法开展一些活动。

而且,需求方往往是偏远贫困地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支教活动缺乏统筹管理
传统大学生支教队伍组织时间往往不长,缺乏规范系统的管理,大部分支教队伍的管理都存在随意性强、统筹性不够的问题。

加之大多数志愿者未接受过相关培训,缺乏教学经验,能力参差不齐,支教效果无法保证。

(三)课程定位模糊,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短期实地支教常偏向于讲授素质拓展类课程,虽然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但对于学生长期的学业发展难以起到太大的实质性作用。

课程设置方面,师生间缺乏沟通,根据调研结果,
学校教师普遍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心理辅导支教课程,而大部分学生希望支教老师开展心理辅导
课程、文化课相关课程。

二、教育精准扶贫下“学业+心理辅导”网络支教模式
(一)教育精准扶贫内涵及要求
“精准扶贫,根在青年”,教育精准扶贫是基于教育扶贫开发战略基本理念的延伸,是阻
断教育自身贫困、改善“贫困文化”、实现教育公平、丰富欠发达地区教育内容的根本途径[2]。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要求转变传统支教思路和方式,而引入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教育资源在高校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流动,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二)“学业+心理辅导”网络支教模式构建
1.需求分析
本项目组通过对S县教师与中小学生的调研发现:中小学生知识来源单一;录播课缺乏交流、内容过于广泛、针对性不强;部分学生存在厌学、焦虑等情绪,急需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
灵沟通。

2.模式创新理念
基于上述需求,本文明确了网络支教平台“补位而不越位”的定位,强调学业辅导与心理
辅导并行。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时间、辅导内容需求设计了匹配、预约机制,为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设立了有针对性的推送机制,为保障学生与志愿者的权益建立了监
督反馈机制与志愿者奖罚机制等。

(1)可持续性。

“互联网+网络支教”模式将立志于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与偏远
地区中小学生需求者通过平台跨越时空联系起来,借助在线通信平台实现网络支教活动,避免
了传统支教时间短、成本高的弊端,实现了支教活动日常化、可持续性。

(2)三方协同。

网络支教活动由志愿者、平台、学校三方合力协同完成。

志愿者创新性强、热心公益、有抱负,经培训后能够更科学高效地为学生传授知识、解疑答惑;平台联结志愿者
与学生,设计、开发、推送个性化数字资源,促成线上线下混合教研;学校负责监督与反馈,
通过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及时调整线上支教的教学进度、监管教学内容、考核并反馈教学成果,并提供网络、多媒体等保障。

(3)定位课堂补充教育,学业与心理辅导并行。

本平台包括学业指导和心理辅导两个模块,定位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补充,通过平台完成网络支教教学秩序的引导、教学方法的转变,让网
络教育资源充分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促使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转变学习方法、逐步提升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利用线上资源主动探索学习,达到扩展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目的。

3.平台构建的双通道多板块设计
“学业+心理辅导”网络支教平台构建的双通道多板块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通道一为偏远地区中小学生教育教学通道,下设共享教育资源、学业辅导、心理辅导、互
助交流四个板块。

中小学生需求者可以在共享教育资源板块下获取学习资源、教师发布的学习
任务,开展自主学习,本板块教育资源将由志愿者教师与学校定期更新;学业辅导、心理辅导
两个板块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实时在线教学活动;互助交流板块下学生间能够进行
在线交流。

通道二为高校志愿者群体公益通道,下设宣传、培训资源、在线交流三个板块。

宣传板块
持续进行政策、实时资讯等滚动宣传,为志愿者提供真实、及时的资讯;培训资源板块为志愿
者提供培训课程、原创文字资料等,从而提高志愿者的素质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在线交流板块,志愿者之间可以进行心得交流、经验分享,针对教学目标、内容进行协同分析,共同设计
教学活动的情景与任务、制定教学方案。

三、“学业+心理辅导”网络支教模式运行的保障
(一)国家政策扶持、社会关注度升高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国家拨付大量财政资金、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性的“网络支教”将掀起支教模式的新浪潮,国家更是
对“网络支教”为偏远地区学生带去高质量教学、推动教育公平寄予了厚望。

(二)前期支教帮扶资源
笔者所在院校一直对口支教S县,项目有实施切入点。

自学校入驻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
划以来,已选派数批优秀志愿者深入S县等地开展支教活动。

多名志愿者深入教学实地,掌握
了教学第一线的实时需求,及时反馈情况,为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保障。

(三)线上支教基本条件具备
1.网络、设备条件成熟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实现全国范围内全面线上授课,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网络覆
盖率大大提高,教育技术与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升级,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在各个教学领域得以
普及,为实现线上支教提供了硬件基础。

2.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
近年来,大学生支教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高校学生的支教意愿强烈,许多大学生志愿者
具有教师从业资格证等资质,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因此,充足的大学生志愿者资源为偏远地
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本文以西南地区S县的教育发展情况为研究基础,通过创新性地建立“学业+心理辅导”网络支教模式,协同志愿者、平台、学校等多方力量,满足受教育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以期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实现扶贫先扶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红霞,谢红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精准扶贫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5):84-88.
[2]王卫军,韩春玲,蒋双双.教育精准扶贫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求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57-61.
[3]梁炎新,凌秀宜.新冠肺炎疫情下“互联网+”助力精准教育扶贫对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7):191-192.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心云·传递教育”——学业+心理辅导网络支教平台》(项目编号:202010058015)。

作者简介:周思诺(2000—),女,天津人,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孙彤(1981—),女,天津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牛钰景(2000—),女,山西运城人,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