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应用-精选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让课堂充盈生活气息,是新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
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
利用互联网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通过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乐趣,这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有更完善的了解,使课堂更鲜活生动,使学生的能力能更有效的提高。
一、巧设活动,事半功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
因此,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转化为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如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让学生去收集家里的水、电、电
话费、一个月的收入、支出情况等等。
由于数据都是同学们亲手收集日常生活的真实材料,所以他们对制作图表、分析图表都特别感兴趣,学习的容量自然远远超过书本,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结合生活实例组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勇于探索的强大的驱动力。
二、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
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动向,了解学生的生活知识层面,联系学生生活中对生活数学掌握情况,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在随时变化的起点上抓住时机,及时切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同时,对学习活动做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
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
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
如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
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三、数学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
在每一次学完新课后,就尝试着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一课时,在课堂上创设“红领巾市场”的情境,让学生充当
售货员和顾客,实际进行交易,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学会使用人民币,并进行计算,做到算对钱,不出差错,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
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四、回归日常生活,注重实践
数学学习应该是“书本中学数学”和“生活中做数学”并存,在数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创造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要尝试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突出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小学六年级利息与利率时,做了如下设计: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
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给予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从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起学生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设想、大胆求异、大胆创新,这才能引导学生在探求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好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