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罗庙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罗庙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是数码图形艺术审美中的一大特征。

迈可尔?海姆把人们在虚拟数码图形艺术中的活动方式概括为模拟、远程展示、身体完全沉浸、身临其境、互动、人造性、网络化的交往等七个方面。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多通道的。

这七个方面的活动几乎涉及了人类身体的所有部位。

二是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完全自主的,享有最高的审美活动权限。

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方式成为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主要区别,开拓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新视野,必将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一,多通道参与的审美。

这种崭新的交互方式大大拓展了审美的体验方式。

人类的整个意识活动离不开身体的眼、耳、鼻、舌、身各个部位的分工合作,它们分别对应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眼视、耳听是人类几千年以来欣赏艺术的两大主要审美通道,如绘画以视觉为主导;音乐以听觉为主导;电影、电视或戏曲则为两者的综合。

在虚拟现实艺术审美领域,全方位多通道的交互方式大大突破了这一局限。

除了常规的眼、耳方式,鼻、舌、身都可以实现共同参与。

虽然嗅觉、味觉和触觉只占人类从外界获得信息总量的5%左右,尤其是触觉,主要靠皮肤、肌肉和体内器官与外界直接或间接接触所产生的痛、冷或热等感觉的交互审美方式,在传统艺术的审美领域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在虚拟现实的艺术领域,触觉反而成为交互审美方式的主要通道,这势必大大丰富人类的审美感受。

第二,数码图形艺术是一个可以完全自主的审美梦工厂。

由于真实的个人生存从来就是建立在他的有限性上,真实的人际交往,从来也是建立在彼此的有限性上的。

但是,人们对自身完善、发展的要求是无限的,这就形成了人的现实存在的有限性与人对自身发展要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有各种主观愿望,如改善自身或自然状况,追求完美的理想人生境界等。

但由于人类个体力量的局限,这些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

于是产生了通过求助他人或借助其它方式达到实现理想的愿望。

虚拟数码图形艺术往往是这种情形下所能求助的最佳方式。

虚拟视景中的各种交互活动都是属于安全的冲突、无害的危险和不必担心的死亡,只
要相关的虚拟数码图形艺术软件的设计条件和交互功能允许,体验者可以使用任何方式,实现任何目的,扮演任何角色自由地生活。

总之,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可以在这里集中而短暂地得到体验,并且找到了一种能够让自己打开心扉的方式,让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善良与险恶、残忍与仁慈都在这里得到实时的剖析,在长期、不断的交互体验与审美欣赏过程中,身心、性情有可能因此而改变,其审美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落实。

这些都是其它的审美体验方式所无法达到的。

观看电影、电视、戏曲或小说,欣赏者也有某种程度的角色“代入”感,但欣赏者意念中的代入角色只能被动地跟随情节的进展而进展,没有自主余地,更谈不上与视景中的其它角色互动(交互)。

由此可见,虚拟数码图形艺术才是一个可以完全自主的真正审美“梦工厂”。

(摘编自《美学研究》有删改)
1.下列不是围绕关于“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区别” 表述的一项是()
A.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方式成为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主要区别,开拓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新视野。

B.眼视、耳听是人类几千年以来欣赏艺术的两大主要审美通道,如绘画以视觉为主导;而音乐则以听觉为主导。

C.触觉在传统艺术的审美领域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但在虚拟现实的艺术领域,触觉却成为交互审美方式的主要通道。

D.观看电影、电视、戏曲或小说,欣赏者没有自主余地,而虚拟视景中的其它角色可以互动,实现完全自主的真正审美。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多通道的,活动几乎涉及了人类身体的所有部位。

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可以说是完全自主的。

B.多通道参与审美的交互方式大大拓展了审美的体验方式,人类的整个意识活动离不开身体的眼、耳、鼻、舌、身各个部位的分工合作。

C.真实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彼此的有限性上的,而人们对自身完善、发展的要求是无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与解决的矛盾。

D.虚拟视景中的各种交互活动都是属于安全的冲突、无害的危险和不必担心的死亡,只要条件许可,体验者就可扮演一种角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多通道的,其可以概括为模拟、远程展示等七个方面,并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

B.解决人类现实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对自身发展要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借助虚拟数码图形艺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C.人们在虚拟影视中,可以扮演人类或动物、侠客或盗贼、皇帝或平民,可以驾驶汽车或轮船、坦克或飞机,可以体验富裕与贫穷。

D.欣赏者也许穷其一生的努力都无法实现的梦想,却可能在虚拟数码图形艺术中实现,于是他(她)的心愿得到满足,自我得到释放。

参考答案:
1.B
2.C
3.B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C项,“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与解决的矛盾”错误,通过数码图形艺术中
的审美活动,可以调和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比如本题的C项,该信息源自文章第三段,文中说的是“这些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

于是产生了通过求助他人或借助其它方式达到实现理想的愿望。

虚拟数码图形艺术往往是这种情形下所能求助的最佳方式”,可见选项中“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与解决的矛盾”这一说法有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B项,“别无他途”过于绝对,原文第三节说“虚拟数码图形艺术往往是这种情形下所能求助的最佳方式”,可见应还有其他方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

比如选项B.该项信息源自第三段,文中只是说“最佳方式”,并非说没有其他方式,故选项中所说的“别无他途”是错误的。

2. (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朱三婆的果树
⑴朱三婆是村里老字号的人物,以其年龄大、辈份老而在村里受到人们的尊重。

她已经很少下地干活,主要是在屋檐下纳鞋底、捶麻线,守守家门罢了。

⑵朱三婆家就住在大田湾里,一垄垄的梯田顺势而下,像展开的一幅巨大的画,田坎边有一排高矮不同的果树,李子、桃子、杏子都有,那都是朱三婆家的。

朱三婆经常呆在屋檐下就是看管果树的,害怕被村里的野崽崽偷吃光了。

因为朱三婆家的大门正好对着大田湾,一湾的水田、果树都尽收眼底,只要坐在屋檐、坝子上都可以一览无余,谁还有机会偷吃诱人的水果呢?
⑶村里的野崽崽大多数是野惯的。

爸爸妈妈大都到深圳、东莞、上海、浙江打工去了,家里只有爷爷奶奶陪着,根本没有办法管得住这些孩子,能够看到他们在桌子上做作业的,都是比较乖的孩子,大部分都在村子里野来野去。

对于农活,他们都懒得干,也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干,就是爷爷奶奶愿意教,他们也不会干,离开家的爸爸妈妈每月都会寄一点钱回来,目的是怕他们吃苦,让他们多读书将来考大学有出息,也没有让他们做点农活的意思。

⑷村里的孩子从小学放学回家,即使背着草篓去田野里,出门也只是当作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没有多少孩子是要供着一头猪一头牛的食物来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

但孩子们背着草篓在乡村的山坡坡、山岗岗、田湾湾、土坎坎去溜达一圈,就有了接近朱三婆果树的机会,可想要下手偷吃水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⑸夏天一晃就到了,朱三婆门前的果树上吊着的果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缕缕的阳光射着果子和田里的明晃晃的水,有着十分诱人的姿态。

村里的野孩子们都在打着这些李子、桃子、杏子的主意,尽管这时候果子还是青涩的,咬在嘴里全是苦涩苦嘴的。

孩子们放学后都会背着背篓到大田湾里来转一圈,一来看看果子哪天能成熟,二来看看朱三婆防守严不严?朱三婆也更加警惕了,她知道这些野孩子的板眼,就是盯着田坎边的果子的,每年都是严加防范,可又总是防不胜防,低矮的果子总是少了又少,难道是人老了眼睛看花了吗?可人那么大个影子,有人在田坎上走来走去,还有阳光倒下的影子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

⑹村里的野孩子经过几天的侦察以后,渐渐地找到了对付朱三婆的办法,但他们必须联合作战,还有蒙哄朱三婆的办法和机会,而且这种机会一晃就过,一当被认出是哪几个孩子在田坎边偷摘果树的,回家也免不了一顿臭骂或有可能吃一顿黄荆棍肉的。

⑺野孩子们分兵作战,一部分潜伏在田坎的两边,手里拿着一把绑着竹杆的刀,一当有机会就沿着田壁溜到果树的下面,人站在水田里等候机会,另外几个小孩主要就是把朱三婆引到别的地方,眼睛看不到果树的地方,尽量地把时间拖长,给田壁的孩子留出更多的机会。

⑻就这样,夏天里的一场乡村游戏就开始了。

游戏的主角是乡村儿童和乡村婆婆之间的较量。

⑼朱三婆也见惯了几种招式,野孩子们手抱脑袋想出更新的办法,把朱三婆引出去。

捅房子后面猪圈里的猪儿,让猪儿闹哄哄的乱叫,朱三婆总得出去吧;把朱三婆的孙子弄
到后面山坡上,挠他痒痒,让他叫个不停,朱三婆一当听见孙子的叫声,当然两腿就颤悠悠的拐过房屋到后山去了。

⑽今年该怎么办呢?
⑾野孩子们凑在一起,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他们要年年翻新花样,也不比诸葛亮差。

他们嘀嘀咕咕了一阵,分出两队人马,一队人马还是隐蔽在田坎果树的两边,用往年常用的办法,一队人马往朱家的后面跑去。

一会儿,朱家的后面冒出了浓浓的白烟,在竹林里升了起了,只听见后山上有人叫喊:朱家的竹林着火啦,快来救火啊。

⑿朱三婆拐出屋檐,站在院坝里一看,果然一股烟子从房屋的后面冒出来,沿着竹林的方向飘过来的。

她并不十分惊慌,走到院坝边上往田坎边果树的两边望了望,看有没有野孩子藏在那儿,才快速往房屋后边走去,刚要拐弯的时候,又转过头来往后望了望,确信果树两边没有人了才镇定地走向后山坡。

⒀趴在田坎两边的孩子伸了伸舌头,真是差一点露出了马脚。

待朱三婆完全转进后山,两个孩子迅速跑到果树下,一个人用笔杆绑着的刀向果树钩去,一枝丫一枝丫钩下来,另一个孩子动手把枝丫上的果子往背篓里“嘭嘭”地搓下来,果子就一缕缕地往背篓里钻,只须几分钟的时间背篓的底子就铺上了一层果子,绿色的叶子混合在一起。

一个孩子说:差不多了,快走吧,够我们吃阵子了,我的手都搓出血丝了;还在钩树丫的孩子到不管那么多,朱三婆去看竹林里的烟了,没有这么快就回来的。

只争执了几句,还是赶快收手吧。

⒁一瞬间,田坎边又恢复了平静,颤动的水田慢慢地一个圆圈一个圆圈地恢复了模样。

⒂朱三婆心里也不踏实,使劲用力地把冒着烟的灰堆踩熄,连忙往屋里赶,生怕前面的果树被人偷摘了。

可她还是失算了,她站在院坝边,看到果树的枝丫还在一闪一闪的,肯定被人摇动过,那乱糟糟的树叶不就是证明吗?又是那些野崽崽,真是不像话,又来惹我老太婆。

骂了几句也只好罢了。

⒃朱三婆的果树还是茂盛,可待果子真正成熟时就不多了。

她也没过多的认真,权当是乡村的野孩子的一份乐趣吧,不过是智力拼争的乐趣。

13.第⑵⑸⒁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属于景物和环境描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3分)
14.第⑶段开头说“村里的野崽崽大多数是野惯的”,结合全文看,“野惯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5.请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6分)
16.文章结尾说“权当是乡村的野孩子的一份乐趣吧,不过是智力拼争的乐趣”,这里“乐趣”的含意是什么。

(4分)
17.有人认为本文展现了乡村淳朴自然的人文风情,体现的是老人的善良与宽容,儿童的调皮与可爱。

也有人认为本文揭示了乡村留守儿童缺少教育的社会现实。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13. (1)第一首表达的是游子思归之情,第二首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感。

(4分)(2)第一首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到了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

第二首是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

(4分)14.主要表现在①不爱做作业,大部分都在村子里野来野去②对于农活,他们都懒得干③喜欢恶作剧,用各种方法偷摘水果。

(4分)
15.本文首先介绍了朱三婆和朱三婆对果树的看守,接着写了村里野崽崽的“野”,然后写村里的孩子用各种方法偷朱三婆的果树,最后写朱三婆对果对被偷并没有过多的认真,并认为这是孩子们的一咱乐趣。

(6分)
16.当成一种乐趣,说明朱三婆并没有把孩子们偷自己果树的行为当成一种真正的偷盗行为,而把它作为增加孩子们生活趣味的游戏。

表明了朱三婆的善良和宽容。

(4分)
17.(略。

提示,最好是认可第一种看法。

主要依据就在最后一段。

6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

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

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

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

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

他们也没回来过。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

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

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

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

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

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

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

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

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
不可能了。

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

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

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 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 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 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5. 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B
5. ①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

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

②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

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

③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

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

6. ①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明线是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内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

②先扬后抑,卒章显志(或欧?亨利式的结尾)。

小说前面极力铺陈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的羡慕,最后才揭出真相,极具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③伏笔照应巧妙。

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巧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

如说到儿女的家庭组成的特殊性等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A项,“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不对,从原文看是表现村里人对老歪的羡慕。

C项,文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
电话,所以“不闻不问”不对。

D项,补叙不对,应是插叙。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和概括能力。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此题从“人们劝说老歪给孩子找一个后妈,可是老歪拒绝了”“老歪不知是去儿子家还是女儿家”“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可以看出老歪是一个疼爱子女、做事谨慎有些优柔寡断的空巢老人的形象。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和赏析小说的布局谋篇能力,题干是这样问的“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小说的布局谋篇类试题要从以下角度考虑作答:一是结构、二是主题、三是人物形象。

例如本题从情节结构上赏析,本文的线索是围绕老歪进城事件展开,但是在最后却有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老歪决定不进城了。

从主题上赏析,含辛茹苦的老歪把儿女拉扯大,可是儿女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后,却忽略了对老人的关心和体恤,充分的揭示了当下社会养老敬老难的主题。

从老歪的人物形象上看,是一个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最后是终老一生独自一人,精神上孤苦的空巢老人形象。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