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三查二引”教学要素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以诗歌《江南春》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步三查二引”教学要素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以诗歌《江南春》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10T12:12:52.000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5期作者:许纳[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许纳
(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山东东营 257000)【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运用学校“五步三查二引”教学要素,促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落实。

“五步三查二引”教学要素的基本内涵为:学生独学,教师进行学情一查;对子交流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补充完善观点,形成任务决策,教师进行学情二查;学生成果展示及反馈,教师紧跟学情三
查。

【关键词】独学;对学;群学;检查;反馈
“五步三查二引”教学要素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让教师在三次检查的基础上,把握学生当堂掌握的情况,为“以学定教”奠定基础。

教师在“独学、对学、群学”阶段进行组织引领,在“展示、反馈”阶段进行评价引领。

下面以《江南春》一课教学为例进行详述。

一、独学检查需有效
独学即为独立自学,针对学习目标进行整体思考,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

本课,学生需掌握的重点之一是,朗读技巧。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把握诗歌节奏。

课初,教师把“将诗歌中每一个字的声调进行标注并尝试划分节奏”作为朗读活动的支架,让同学们独学。

同学们沉静标注,活动结束,教师利用白板的标记功能,指定一位同学上台标注。

第一位上台接受检查的同学,其中四个字的音调标注不正确,节奏有三处标注不准确,教师又找了两位同学修改。

《江南春》每个字的音调,每一句的节奏经过三位同学的修改才准确无误。

学生随后的齐读,便能字正腔圆了。

本节课的独学环节,让学生沉静下来,认真独自思考。

学生独学后,教师的第一次学情检查,检查学生知识的扎实程度,让学生明确问题并及时改正,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对学检查要多样
对学强调结成对子,互相学习,互相帮扶,解决稍难的问题。

本课学生需掌握的重点之一是,朗读讲究平仄,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初读,学生对平仄的把握不足,读得平常。

首先,教师让同学们在平声和仄声处做出不同的标记,再去练读。

其次,教师让同桌之间按照平仄的标记,互读互评。

再次,同桌互相推荐,展示平仄朗读。

对子间的读、展、评,教师的引领及总评就是进行对学的检查,学生将读、学、评、演融为一体,对子间搭起学习的平台。

最后,同学们在朗读中运用平仄的读法——平声读出了低长,仄声读出了高短,读出了《江南春》平仄的规律和春景的生机与朦胧。

本课,对学环节,学生活动的内容稍有难度又能跳一跳攻克,对子查、教师查,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乐趣,增长了学生学识和自信。

三、群学检查要到位
群学即为小组合作。

教师明确活动任务,强调活动时间,正确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语言中枢,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预习单里“最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模块中,17位同学认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两句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及景物蕴含的不同情感是值得讨论的。

教师发现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对此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似乎成效甚微,便组织了小组讨论。

巡视时,教师发现教室里右后方的边缘小组,组员没有真正参与讨论。

教师决定对这个小组进行检查,请小潘同学进行分享,可他支支吾吾,观点也不明确。

教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借机对小组讨论进行指导,限定时间5分钟,小组内由D到A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记录员进行记录,组长进行梳理总结,汇报人负责展示汇报。

教师要求组内全员高度参与,各司其职,调动个体思维,汇集集体思维。

小组讨论后,教师找了两个讨论深入的小组分享。

第一组同学对诗歌中更深层的情感还不能理解,于是教师引导同学们结合诗歌背景对思想感情进行初步探析,学生便理解了诗人对南朝统治者的讽刺。

第二组同学谈到景色特点的不同时,只能谈出描写的分别是晴日景象、雨天景象。

教师再深入追问诗人为何要写不同景象时,学生便一知半解了。

于是教师组织小组长进一步交流,小组长两分钟自己梳理汇报内容,三分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总结汇报时他们便能指出诗人描绘的是整个江南的春景,是有雨也有晴的更完整的江南,这次同学们的理解层次有了相应的提升。

所以,群学要查得到位,教师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机查:查参与度、活动效果;还要在小组汇报后检查:查正误性、理解程度,并能相机指导,激发学生讨论,使他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四、教师精讲能提升
教师的精讲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即将遇到瓶颈,课堂氛围达到最高点时,学生的能力才能提升。

本课,教师在学生不能理解部分,引导学生回扣题目。

学生理解了本诗四句皆为景语,有声音也有色彩,诗人笔下的江南是整个的江南。

教师串讲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空间上的拓展,在时间上的回溯,让整个江南涵盖在这一幅丰富多彩的春之画卷中。

这是有晴也有雨,有花也有树,有村也有城郭,有诗人的赞美也有怀古幽思之感的江南。

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得到升华,教师在诗题的回扣、背景的穿插、词句的精讲中给了学生无限的回味空间。

教师将“五步三查二引”的教学要素,运用在《江南春》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独学及检查引起学生对语文基础的重视;通过对学及检查,引导学生依靠自己和集体的智慧解决课上难题;通过群学及检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升学生高阶思维。

本节课,让教师的引导成为学生的支架,让学生在头脑里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宝塔,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赖瑞云.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
[2]刘育娟.初中古诗词方法浅析[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