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概念复习教学设计
鄂州市映山中学谈国强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概念复习课,知识点多而零碎,极易落入知识罗列的境地。

所以复习时先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界中的春夏秋冬四景图为引,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构建知识框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物态变化部分教学时,通过视频、实验及图像对比使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有效突破重难点;最后水的循环告诉学生物理与自然及生活的联系,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第一部分引入。

用了几幅自然界的美景图片和《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片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求知欲。

第二部分全章知识初步概括。

学生自己概括出全章要点、重点、难点。

易于形成知识结构且对本章复习具有导向作用。

第三部分温度和温度计。

这一部分以学生上台实验展示作为引子,通过学生之口讲出选择温度计、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由于后面的篇幅较大,这一部分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

第四部分物态变化。

这一部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通过视频和实验,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将五个图像并列出来找出共同之处,同时总结出辨别物态变化的方法,提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对原有知识进行深化提高。

第五部分自然界水的循环部分。

这一部分与引入部分互相呼应,也可以说是物态变化的应用。

从实验室里的物态变化过渡到自然界中的水的循环,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解释雨、雪、霜、雾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对比图片,让学生有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第六部分小结和作业。

这一部分,从另一角度“六个三”来重现本章结构图,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复习课设想达到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选择合适温度计并正确测量温度
2.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特别是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相关现象。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懂得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初步概括和教师“六个三”的不同形式概括进行叠合,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层次性和方法的多元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自然科学的审美意识。

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热现象
五、教学资源
热水瓶一个,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各一支;装有水的烧杯、空的小烧杯、泡沫盒子、干冰;PPT课件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物态变化
计寒暑表
《物态变化》复习
本节概念复习课,为避免知识罗列和40分钟时间的限制,我采用了抓大放小的方法,即先让学生归纳,抓住重点、难点、考点、薄弱点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过程。

学生在不断地回忆、讨论、总结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在讲到火箭中的物理知识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解决科研难题,使学生体验应用物理的成就感。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本章内容多而杂,受时间限制,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多,学生思考不够充分。

2.教师的语言有待锤炼。

固态液态
气态
熔化
凝固
汽化液化
升华
凝华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放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