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十三单元 “人类与环境”学习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人类与环境”学习指导
一、高考要求:
1.知识要求:
(1)环境和环境问题:地理环境的概念;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
(2)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人类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2.能力要求:
(1)识记并理解重要的地理概念如:地理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

(2)正确解释和分析“人、资、环、发”这一发展系统。

(3)正确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分布。

(4)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二、知识结构:
三、重点难点知识分析
1.读图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下图通过几组箭头直观地表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息息相关的关系:图中左边一组箭头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
入物质和能量;右边一组箭头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上下两组箭头表示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环境对人类有反馈作用,这两组相同的箭头强调了人类对环境影响的两种情况即:有利与不利影响,相应地接受环境的正反馈或负反馈。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此图揭示了人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关系。

(2)对立统一的关系:图中上下两组箭头同时反映出,人类给环境以正影响即
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对环境施加影响,则人与环境协调统一发展;相反,人类只顾自身发展,而不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会给人以负反馈,使人类与环境走向对立。

由此看出,人类在发展中与环境建立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方面看,人类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从对立方面看,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客观发展过程之间,不可避免会有矛盾,协调好就会走向统一,反之则走向对立。

我们需要努力做的是,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二者统一,即研究人类怎样发展,才能满足自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环境携手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2.区别“公害病”与“地方病”
“公害病”是由于城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汞、镉等有害物质,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发生了“公害病”。

如: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公害病完全是由于人为原因污染环境造成的。

“地方病”是由于某些地区的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如果人们长期在这样的水土环境下生存,就会导致某些“地方病”。

如:“大脖子病、佛骨症、克山病”等,这些地方病是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

3.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
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

这个含义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不是单要素的发展(如:单纯发展经济),而是系统的发展,是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考虑,使系统和谐的发展。

这是效益最高的发展模式。

而且获得的是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

这种系统的发展,表面看可能某一要素并没有达到其发展速度顶峰,但系统的发展对系统内每个要素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使各要素可以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协调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持续的协调发展。

我们从小就应当建立这种系统发展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

4.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导致的人口数量太多的问题,使中国面临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

因此,要想使中国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系统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
A.人口增长率不均,分布不平衡
B.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快,污染严重
C.人类素质差,利用改造自然有盲目性
D.人口增长快,环境承载力过大
2.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冲积扇
B.荒地
C.滩涂
D.海防林
3.环境资源包括
A.充足的阳光
B.固体废气物占据的空间
C.污染的水体
D.80分贝以上的噪音
4.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A.积极发展国家工业
B.治理环境污染
C.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D.积极发展科技,开发新能源
5.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的
A.自然资源
B.社会资源
C.土地资源
D.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6.有关我国环境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水土流失加剧
B. 工业”三废”是重要的污染源,危害极大
C.水旱灾害,滑坡和泥石流会造成环境污染
D.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
7.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田用水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废水灌溉农田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型农业
8.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A.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
B.热带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
C.城市化进程
D.大气污染
9.我国政府制定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是
A.21世纪议程
B.中国21世纪议程
C.环境与发展宣言
D.生物多样性公约
10.以下的主张和观点,哪些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A.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B.发达国家应当停止过度消费
C.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环境保护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具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二)双项选择题
1.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A.人们长期饮用井中缺碘元素的水而得大脖子病
B.酸雨引起土壤酸化
C.我国华北平原的农作物普遍受到强寒潮侵袭
D.从地层深处采掘出来的镉、汞等元素,散落在土壤中
2.下列现象中,属于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的是
A.地震灾害
B.大规模酸雨
C.克山病
D.”黑风暴”的发生
3.以下环境问题中属于自然原因引起的有
A.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
B.当地水土中含有不适合人类需要的化学元素
C.地球上的物种迅速减少
D.水土流失
4.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D.人口增长过快是形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B.环境问题完全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C.水土中缺少某元素的地方病,不属于环境问题
D.滥采乱用自然资源,和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及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均可引发环境问题D.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我国当前重点考虑的有
D.水污染和北方水资源相对贫乏
B.某些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和耕地减少
C.水土流失和天然森林面积减少
D.地震、台风和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6.人类与环境的对立关系表现在
D.人类主观要求与环境客观属性之间存在矛盾
B.环境的承载力和自净力是有限的
C.环境不能容纳人类新陈代谢的产物
D.人类不能认识到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
7.下列活动有利于人类与环境统一的是
D.黄土高原上大力发展种植业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营造“三北“防护林
D.围湖造田,努力增产粮食
8.下列有益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是
D.家庭积极购买小汽车
B.参与垃圾分类回收
C.研制节水开关装置
D.使用一次性筷子
9.人类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D.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满足不了人类的物质需求
B.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C.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的状态
D.目前人类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
(三)综合题
1.请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有关内容的代号填入相关空格内,使降低环境质量因果关系示意图成立。

(1)水土流失严重(2)沙暴盛行(3)气候恶化(4)沿海低地被淹(5)全球变暖,气温升高(6)水旱灾害增多(7)农牧业减产(8)风沙侵蚀良田(9)工业、交通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10)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1)全球内陆年降水量减少
2.读下列宣传画,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了人类排放___________和开发___________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引发了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包括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森林破坏,大气中的________含量增多,导致_________,从而对全球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D
3. A
4. C
5.D
6.B
7.D
8. C
9.B 10.C
(二)双项选择题
1. BD
2.BD
3.AB
4.AD
5.AC
6.AB
7.BC
8.BC
9.BC
(三)综合题
1.1—(9)2—(10)3—(1)4—(8)5—(2)6—(5)7—(6)8—(11)9—(4)10—(7)11—(3)
2.(1)废弃物资源
(2)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二氧化碳全球变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
3.(1)近年来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上游引黄灌溉及工业生活用水增加
(2)B、C 南水北调
(3)次生盐碱化和洪涝灾害太行山绿化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
(4)气候干旱:临近蒙古高压反气旋中心,西北风势力强;地表植被少,多为疏松的粉沙性沙土人口增加,单纯为增加经济收入大肆毁林毁草,造成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甲三北防护林
(5)河南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