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
在教学中,我们要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以教师转变观念和角
色为前提,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
力构建开放式的、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激发学生
的强烈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
【主题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
生的发展。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校《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的重
要性,认真研究《品德与社会》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新
方法。
我从事教学工作及担任班主任以来,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的重
要性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体会,有以下几方面见解。
一、《品德与社会》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紧密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
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
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
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
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师教育观念和角色的转变是《品德与社会》教学开展的前提
传统教育重知识的学习接受,轻知识的迁移运用,而新课程理论强调对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
合与沟通,强调知识为生产生活实践服务。
新课程理论的上述“创新”之举,正是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把握的精神实质。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能否真正成功的先
决条件,无论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多么优秀的老师,面对新课改都必须有一个重新
学习、不断反思的过程。
只有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真正理解和接纳了新课程
理论,才能为新课改的贯彻实施作好准备。
现行的思品与社会教材,内容在原教
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活动课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动
脑处理信息、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材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挥
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教研教改的新路子。
此时若教师仍不注重观念更新,不给
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机会,课程改革就会失去其意义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品德与社会》教与学互动的重要方法
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品德课首先是一门生活课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有道德的生活。
只有当我们的思品教学牢牢地植根于社会这个大课堂,植
根于生活这个大舞台时,我们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爱。
因此,
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事实入手,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寻找教材与
生活的结合点,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社会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紧紧联系社会
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人际关系等进行教学。
2、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
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
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
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
的观点或结论。
3、重视问题教学。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
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学生的
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
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
四、育人环境的创设为品德与社会教学起到助推作用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
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
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
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
和谐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
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
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
成长的重要方面。
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
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
家长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
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
要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
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
对此,教师要通
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
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
五、实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追求的目标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
外实践设计,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
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与学校周边村
干部取得联系,开展了“净水”行动。
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
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
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
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
总之,品德教学问题还存在着其他方方面面,这些都亟
需我们去发现,去开拓思路,以利于提高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