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学说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阴阳学说理论
阴阳的含义
2010-07-14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

张介宾《类经·阴阳类》对阴阳含义有一高度的概括:“道者,阴阳之理也。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一分为二可谓高度概括、抽象,揭示了阴阳最一般的规定性。

阴阳既可表示自然界相反相成的两种事物、现象及其属性,也可表示一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的两个方面。

前者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等;后者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

一般而言,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观察,认为水与火这一对事物的特性,最能代表和说明阴阳各自的特性,如水性寒冷、幽暗而趋下,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阴的属性;火性炎热、明亮而向上,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阳的属性。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所代表的上述属性,也就成为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或依据。

将阴阳的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则把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滋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中医与阴阳学关系
阴阳学说既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一种方法论和世界观,是人们的指导思想;同时它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医学,成为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I)借阴阳“剖”人体。

人有阴阳之分,女性为阴,男性为阳,同
时人体内部无论男女,也有阴阳之分。

例如,人体的外部躯体,例如四肢、头部、胸部等为阳,而内部的五脏六腑则为阴。

在人体外部,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而在五脏六腑中,大小肠、胆、胃、三焦、膀胱为阳,而肝、心、肺、脾、肾为阴。

我们不但可以用阴阳区分人体的生理结构,我们还可以用阴阳来解释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体要进行各项生理活动,一方面要保证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另一方面,也需要充足的能量,即丰富的营养物质。

在这里,功能为阳,营养物质为阴,它们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例如:只有营养物质丰富,才能为人体充分发挥各项功能提供充足的能量;同时,只有功能正常,人体才能够从外界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可被人体利用的能量。

(2)观阴阳识病因。

当人体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时,人体中无论是生理结构中的阴阳,还是生理活动中的阴阳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阴阳相互协调。

若人体发生病变,则很可能是由于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阴阳失调,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常见的阴阳失调主要是偏盛和偏衰两种状态。

根据阴阳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原理,有偏盛则有偏衰。

若阴偏盛,则必会导致阳偏衰;若阳偏盛,则必会导致阴偏衰。

偏盛包括阳盛和阴盛两部分,其中阳盛的主要症状为浑身发热、面部发红、小便黄赤、口干舌燥等;阴盛的主要症状为畏寒、四肢发冷、面色苍白、腹部疼痛等。

偏衰包括阳衰和阴衰两部分,阳衰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畏寒、喜温、大便稀薄等;阴衰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浑身虚热、盗汗等。

在中医学上,可以根据偏盛、偏衰的不同状态,找到病因,并依照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调节阴阳失调。

例如,可以用泻阳来治疗阳盛,用泻阴来治疗阴盛;用滋阴来治疗阴衰,用壮阳来治疗阳衰。

(3)中药也分阴阳。

中医治疗疾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方法,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主要治疗方法。

不但人体有阴阳,药物也有阴阳。

例如,药物性味中的温、热、辛、甘、淡为阳,而寒、凉、苦、酸、咸为阴,应拫据药物的阴阳属性不同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

例如,治疗阴盛,则适宜选择属阳的药物;治
疗阳盛,则适宜选择属阴的药物,以协调人体内失调的阴阳。

阴阳学说的形成
2010-07-14
阴阳学说源于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下》)的取象思维。

当人类从混沌向文明迈进时,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也最有规律的太阳,势必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阴阳的本义即指与太阳有关的自然现象,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即有“阳日”、“晦月”等具有阴阳涵义的文字记载。

西周时期推广指地势的向阳和背阴。

如《诗经·大雅》说:“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其中阴阳一词,即指日光的向背而言。

《说文解字》对阴阳在这一时期的原始涵义进行总结说:“阴,闇也。

水之南、山之北也。

从阜,阴声。

”“阳,高明也。

从阜,昜声。

”另外,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当古希腊哲学家把目光投向自然,印度哲学家把目光投向超越的彼岸的时候,中国哲学家则把目光投向人类自身。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里指出,作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的人类“生产”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在原始社会,人们普遍重视人类自身的生产,并由此形成了生殖崇拜。

阴阳哲学范畴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古人“远取诸物”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近取诸身”的生殖现象。

对日、月等自然现象的把握,不如男女间的性关系容易被初民所体验和认知。

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指出:“中国人的科学或原始科学思想认为:宇宙内有两种基本原理或力,即阴与阳,此一阴阳的观念,乃是得自于人类本身性交经验上的正负投影。

”由此也促进了阴阳作为本原意义上的概念形成和广泛应用,这里的阴阳,也就成为哲学意义上的元阴、元阳。

大约成书于西周时期的《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语词阴阳,但却蕴涵着丰富的与阴阳有关的卦符,它将阴和阳分别用阴爻“--”和阳爻“—”的符号加以表示,并演绎为爻辞,每卦都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组成。

当时的
哲学家就用符号阴阳来阐释纷繁的物质世界和复杂的社会现象。

至西周末年,古代贤哲开始用阴阳来分析、阐释一些难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观察的复杂事物变化的机理。

如《国语·周语》记载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发生地震,周太史伯阳父用阴阳观念解释地震,以阴阳失序分析“川源必塞”,由此导致西周必亡的社会政治问题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可见西周晚期,人们已用阴阳二气的运动来解释节气、地震等多种自然现象,阴阳已由具体的物象升格为天地之气,并对阴阳二气的运动规律有所认识。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学术繁荣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

首先,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并以此构筑他的宇宙论、本体论哲学,对阴阳学说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淮南子·天文训》解释道:“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

”即“一”为混沌之气,气自身又分为阴阳两种,阴阳二气相互交感产生万物。

由此老子肯定了宇宙万物都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互相冲荡,而以和谐为最佳状态。

战国时期,阴阳不仅被用于阐发宇宙生成论的思想,而且更多地运用在宇宙构成、运行法则方面。

《管子·四时》明确指出:“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

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管子·乘马》说:“春夏秋冬,阴阳之更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变化也。

”认为阴阳变化是宇宙有节律运动的最根本的原理与法则,阴阳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万物的生长收藏也受阴阳的支配“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阳)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阳)气毕下,故万物藏”(《管子·形势解》)。

《易传》在广泛总结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以阴阳范畴来解说卦象、爻象以及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并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

这说明先哲们已经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一种基本规律,不但认识到
存在于事物内部的阴阳两方面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还认识到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关系,并且运用阴阳双方的这一关系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以说,这时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阴阳学说已经形成。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阴阳学说被逐渐引入于医学领域,并与中医理论中许多具体学术内容相结合,熔铸成一体,形成了既源于哲学认识,又有所不同的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的成书可谓其标志。

综上所述,通过对阴阳学说形成的考察,可见古代的阴阳范畴,是实体、形式、属性的统一,也是自然现象、行为义理、宇宙图式的统一。

阴阳范畴的涵义,即可指客体存在的质料或要素;又可指具有冲突、融合、变化功能的实体,它们把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形式,是一动态结构;还可指一切客体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属性是表示事物性质的客观存在。

阴阳范畴的特性
2010-07-14
1.抽象性
抽象性,指阴阳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凝炼为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具有更一般意义的抽象概念,因而阴和阳不再特指某一具体、个别的事物或现象,其本身已无实物可指。

正如《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被用以标示事物或现象的某些相对属性,其本质是一种关系说明。

因而由于所标示的对象不同,阴阳的具体所指也就相应的有所区别。

如朱丹溪《局方发挥》所说:“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

”因此,在学习和运用阴阳学说时,首先须明确某一陈述中阴阳的确切所指,然后才能进行分析比较,也就是说先要明确阴阳所指的范围。

2.广泛性
由于阴阳标示事物抽象的属性,所以可以借用阴阳关系以说明自
然界事物的普遍联系,诚如《素问·阴阳离合论》言:“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认为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阴阳矛盾的展开和体现。

阴阳关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空间方面,而且表现在时间方面,即万物的产生和消灭,自始至终贯穿着阴阳矛盾,《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便认为阴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全过程中。

另外,根据元气阴阳学说,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就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或者说,宇宙万物中所包含的具体阴阳,犹如万川之月,均是宇宙生成之初元阴阳的投影。

所以,阴阳也就成为宇宙万物中存在的普遍规律。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3.相对性
阴阳的属性虽有其规定性,即当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事物的阴阳属性则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

但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变化,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改变,则它的属性也随之改变,而表现出相对性。

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阴阳的可分性。

可分性是指根据事物表现出的不同层次,阴阳的划分也是有层次的,阳不是绝对的阳,阴也不是绝对的阴,阴阳两者互含互藏。

而且由于事物的层次是不断递进的,因此阴阳的划分也不断地按层次递进。

如以昼夜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

属阳的白昼又有上午、下午之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属阴的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这种阴阳离合互含递进的模式反映了中国古人辩证思维的能力,展示了矛盾双方的互容性、层次性和普遍性。

诚如吴崑《素问吴注》言:阴阳“离则为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阴阳的这种可分性,即反映了阴阳都不是凝固的、单一的、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灵活的。

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方面转化。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处在一定条件下,原先以阴占主导地位的事物转化成以阳占主导地位,反之亦然。

这样,事物的总体属性就会发生改变,原来属于阳的事物变为阴,原来属于阴的事物变为阳。

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三,阴阳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事物的阴阳属性总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更而发生改变,即随着划分前提和依据的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可随之变化。

例如六腑位居体腔之内,四肢显露于机体之外,二者相对,六腑属阴,四肢属阳。

但在内部脏器中,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以通为用,脏以藏为主,故就脏与腑来说,则脏属阴,腑又属阳。

4.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事物或现象。

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构成一对矛盾,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否则,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能对其属性进行阴阳划分。

例如,方位中的上与下是同一范畴概念,温度的冷与热等为同一层次的现象,决不能把上与冷、下与热作为对立面划分,因为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阴阳范畴与矛盾的关系
2010-07-14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研究的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与矛盾范畴有相同之处。

但矛盾范畴对于各对立面的性质除了指出它们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外,不加任何其他限定,其抽象程度最高。

对立统一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因此,矛盾范畴适用于一切领域,是各种事物相互关系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

阴阳范畴除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外,
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即前述以水火为征兆的属性规定,故在无限的宇宙中,阴阳范畴仍只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一般在自然界中,若研究的事物超出了直观所能达到的界限,阴阳范畴就可能会失去效力;至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复杂矛盾,就更难以用阴阳来概括了。

因为阴阳范畴要求所研究的事物不仅要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对立双方还必须符合阴阳属性的规定。

也正由于如此,阴阳和矛盾的区别也表现为取象思维和概念思维的不同。

其次,现代矛盾范畴纯粹是一种关系范畴,而阴阳由于与气的结合,尚带有实体范畴的痕迹。

因此,矛盾作为哲学范畴,对各门科学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它并不直接介入于具体自然科学之中。

阴阳范畴除对于一些直观自然现象研究有指导价值外,并直接介入于中医学之中,成为中医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

中医阴阳学说将阴阳与脏腑、六气、经络等统一起来,并进一步把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把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等六个层次,同时探讨了它们的特殊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以及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等。

由此可见,阴阳是介于矛盾范畴与具体科学之间的概念,它一方面体现了矛盾运动的一般法则,另一方面又与医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作为中医学的方法论,传达和体现对立统一规律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并成为中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再次,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的斗争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调和矛盾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进行,并且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途径。

阴阳学说虽然也承认阴阳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但更重视、强调二者的调和、中和、和谐,即统一。

如《淮南子·汜论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和”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本法则。

成中英在《论中西哲学精神》中将其概括为“和谐化辩证法”和“冲突辩证法”的关系。

另外,在阐述事物的对立关系时,阴阳学说缺乏矛盾法则的明晰性、系统性和逻辑的缜密性。

例如阴阳学说虽然认识到对立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却没有概括出这些矛
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具有严格规定的哲学概念。

阴阳学说虽然认识到对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却不能从螺旋式上升和向前发展方面明晰地提示事物的发展,而往往停留在原地或从循环的方面去阐述。

正是由于上述的这些特殊内容,阴阳学说一方面把矛盾运动的一般法则运用于医学,另一方面将其特殊内容与医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研究阴阳学说时,既要注意它的哲学一般性,又要关注它在医学领域中的特殊性。

阴阳二气关系养生
2010-08-05
一说到中医,很多人都想到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给人的感觉就像古代的算命先生或风水大师在给人看病,很像迷信的东西。

所以很多人不相信,特别是搞自然科学的人。

阴阳是个抽象的概念。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是无所不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阴阳,而阴或阳之中又可再分出阴阳,可以一直划分下去。

《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离合论》就说过:“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互相依存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阴阳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其实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无处不在、对立统一的,是一种双边关系。

阴阳学说在中医里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人体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如果以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则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

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使机体的物质、功能之间保持着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则是因某种原因使阴阳失去了协调所导致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是指整个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和邪气均可用阴阳区分其属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斗争,
可用阴阳的消长失调(即偏盛偏衰)来概括说明。

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

如内热很重的人当然应该属于阳证,可是热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手脚发凉(中医称为热厥);而体内阳虚大寒的人,到了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出现发热、烦躁、脸红等表现。

4.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以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说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说诊断水平高的医生,看人的面色、舌苔、号脉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先确定阴阳哪个地方失调了,为何失调了。

在辨证方面,虽然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是可大可小的,大的话可以概括整个病症是属于阴证还是阳证,小的话则可以分析四诊中一个具体的脉证。

无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阴阳的属性,才能在辨证中正确地区别阴阳。

5.用于养生与治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就是说医生看病也好,给人养生调理也好,根本目的都是细心分析阴阳的失衡点,来调理使身体归于阴阳平衡。

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养生和疾病的治疗,可以确定其原则。

阴阳偏胜,也就是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为有余之证。

由于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热盛易于损伤阴液。

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寒盛易于损伤阳气。

如果阴或阳偏胜而其相应的一方并没有构成虚损时,就可以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

如果其相对一方有偏衰时,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