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和铁在脑出血后脑损伤中的作用
凝血酶在脑出血周围脑组织病理生理变化中的作用
![凝血酶在脑出血周围脑组织病理生理变化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c68da8a02d276a200292e63.png)
・
2 ・ 4
l nu ̄ Bid e d m Ⅱ te h ∞ o e t e — fs ̄ l d T z
He肌 J ' l0 mei l e 哪 日Di t  ̄ n fP ta n l a e 瞻瞻翳 J 2 0 . 15No 1 帅 0 2 Vo .
扬霄鹏‘ 综述 李建章 娄季 宇 审棱 t河南医科 大学9 级神 经病学硕士研究生 ) 9
郑州 415 2 河南医科大学二 附院神经内科 502 ) 7 郑州 410 513 7 )
脑 出血(删 ) 神经 科常 见疾 病之一 , 病急 , I 是 起 病情重 , 致 残、 致死率高 , 严重威胁着人 类健康 。为 此, I 了广 大医学科 弓起 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对其 进行 了深 人细致 的研究。在研 究中学 者们 注意到出血后脑组织 除 了受 血肿 自身 占位、 压迫效应影响 外 , 血 肿 周 围 脑 组 织 常 台 出现 水 肿 (dm ) 局 部 咕 血 流 在 ee a 、 (C F 下降、 rB ) 神经元的损伤 、 神经破 质细胞肥 大与增生 、 炎症细 胞浸 润等等一系列病理生 理变化¨ J 。这些改变可 弓起 继发性 I 的脑损伤加重而造成严 重后果。因 此, 导致 上述变化机制 的 对 研究成为重 中之重。 国外最新 研究 结果表 明血肿本身释放的毒 性物质如凝血酶 、 血红蛋 白等是导 致上述 病理 生理变化 的重要 化学刺激物 , 其中尤 以凝血 酶最为关 键_ 。现 就凝血酶 特性 4 J 及其弓 起血肿周 围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情况进行综述 。 I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 Ⅱ  ̄a 。 B nR 叫 90. ( )8 1 日 椰si l e 曙.ml 曲 ni 19 2 6 :l —7 4
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加重: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一)
![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加重: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一)](https://img.taocdn.com/s3/m/791c477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64.png)
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加重: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一)导读:正常的止血取决于出血和血栓形成机制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平衡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可以被改变。
止血功能障碍能通过引发或加剧出血风险从而加重原发损伤;受伤时抗凝剂的使用也可能导致TBI后出血风险的增加。
许多TBI患者在急诊室做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有异常,同时凝血功能障碍的存在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
进一步的血液检测常显示出一系列影响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凝血和抗凝因子,纤维蛋白溶解,以及凝血系统与血管内皮、脑组织、炎症机制和血流动力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然而,这些凝血物质的异常对TBI结局的影响程度及其是否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虽然目前治疗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解决出血延长和出血性损害进展导致的低凝状态的风险,但是增加血栓形成的高凝状态的风险也值得考虑。
引言创伤性脑损伤(TBI)仍然是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到2020年底它将超过许多其他疾病,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们对TBI的自然病程和最佳治疗方法的理解仍需进一步改进。
凝血功能障碍是影响TBI患者临床病程的常见现象,近三分之二的重型TBI 患者在急诊室接受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时均有异常。
凝血功能障碍可以包括出血时间延长和出血进展相关的低凝状态,以及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的高凝状态,这两种情况均可在TBI后同时发生。
本文内容我们主要集中在低凝状态(也就是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风险增加方面,但血栓前状态及两种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与增加出血风险的原因有关。
TBI合并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与不良预后相关,据报道其死亡率在17%和86%之间,反映了TBI的不均一性(表1)。
以往TBI主要影响年轻人。
现在,全世界TBI患者的平均年龄都在增加,大约有一半甚至更多的TBI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
在这些高龄组中,合并症和伤前药物如血小板抑制剂和口服抗凝药等使用较为常见,而它们都与出血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跌倒是老年人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导致挫伤的比例较多,这也容易引起出血进展。
凝血酶与脑水肿关系的研究进展
![凝血酶与脑水肿关系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e109901a6c30c2259019e08.png)
・102・史国堕堂笪瘟苤查!Q塑生!旦!!旦筮!鲞筮!魍g!i!』垡!丝!塑!塑!旦立E!!:!!:;Q盟:!!!:i:盟!:兰凝血酶与脑水肿关系的研究进展杨伟东马景镒关键词:凝JOL酶;腩水肿doi:10.3969/j.issn.1672-5921.2009.02.013中图分类号:R742;R818.053文献标识码:A脑出If【L是神经内、外科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的急症,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
脑出m占伞部卒中的20%~30%,其中80%发乍于大脑半球,其余20%发生于脑干及小脑。
据统计,中国人脑出血年发病率约为40~60/10万,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冬季高于夏季‘1|。
腩m血后。
神经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冈是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血肿周边神经细胞和轴突受损。
其巾腑出血后腑水肿是腑ff{血患者病情恶化和夕E亡的主要原因。
自从1980年Suzuki和Ebina提出血凝块的毒性作用以来,IffL肿成分的毒性作用逐渐被神经科医师所认识,并13益受到重视。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凝m酶的神经毒性可通过对血一腑屏障的破坏、对脑m流的影响、对水和电解质的影响以及介导炎性反应等途径引发脑水肿。
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现就此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1凝血酶1.1凝m酶的结构凝m酶是一种m清丝氨酸蛋白酶,主要巾肝脏合成。
在外源性凝『ffL级联反应中,凝血酶原裂解形成凝帆酶,主要介导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因子Ⅷa转变为因子Ⅷ和V、Ⅶ、Ⅺ的负反馈激活,诱导血小板激活反应,最终达到凝帆效应。
凝血酶是由轻链A(49个氨基酸残基)和重链B(259个氨摹酸残基)组成的丝氨酸蛋白酶,重链B具有酶的活性位点和功能结构区域。
凝血酶的功能结构区域有3个,一是精氨酸侧链口袋,由Ser-195、His-47和Asp.102构成的催化位点;二是非极性结作者单位:157000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杨伟东);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神经外科(马景缢)・综述・合位点,可与底物发乍相互作I+I;三是阴离子结合位点,.口r能由凝m酶B链巾的6个Lys构成(LysB21、B52、B65、B106、B107、B154),负责与底物(纤维蛋白原、ifIL小板受体和凝血酶调解蛋白等)相互t}l别和相t作用。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421d9e8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3.png)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脑出血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它可能会损伤脑组织,通过改变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功能导致慢性脑损伤。
血脑屏障是维持脑室内环境和保护脑免受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重要结构。
它由毛细血管的上皮细胞所构成的“黏膜”,形成一个有效的渗透屏障,阻止了神经毒性物质、体液、其他微粒和抗原物质的通道。
自然界中,血脑屏障已成为一种综合性结构。
它可以控制脑室内环境的稳定性,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维持脑胶质细胞的正常功能,并保护脑免受损伤,以确保机体的生命安全。
但是,一旦血脑屏障受到损伤,它就会失去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作用。
在脑出血之后,出血点的胶质细胞受到大量的毒性物质的影响,导致血脑屏障的功能发生改变。
由于血脑屏障受损,外界的有害物质,如乙酰胆碱,可以通过血清因子进入脑室,扰乱脑室内环境,影响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引发各种神经病理反应,如感觉、记忆、运动等功能的障碍。
关于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正在进行。
研究发现,血脑屏障损伤可能与脑出血后各种改变相关,如脑血管紧张性变化、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
研究者们发现,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损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它们可能对脑室内环境状态产生重大影响。
具体而言,血脑屏障损伤可能会导致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延长,从而增加慢性脑损伤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脑出血后可能会引发神经紊乱,如非水肿性神经功能障碍,神经毒性变化等,这些变化是由血脑屏障破坏导致脑室内环境被损害后发生的。
此外,血脑屏障损伤也可以导致脑细胞病理变化,如神经元凋亡和聚积,从而导致炎症性损伤的发生。
因此,研究者认为,血脑屏障受损伤可能会改变脑室内环境,并参与脑出血后慢性神经损伤的发生。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损伤对于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更多有关血脑屏障损伤的研究,确定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脑血管疾病试题精选
![脑血管疾病试题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66fce98183d049649b6658f4.png)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s)兰大二院神经内科武国德一.脑血循环1.脑的动脉系统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
2.脑的静脉系统由脑静脉和静脉窦组成。
二.脑血管病概述:1.定义:脑血管病(cerebrobascular disease ,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
脑卒中(stroke)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
2.分类: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脑梗死③脑出血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⑤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 tischemie attack)病因及发病机制TIA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其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
常见病因如下:▪微栓塞▪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改变▪脑血管痉挛▪其他如脑实质内的血管炎或小灶出血、脑外盗血综合征和颈椎病所致的椎动脉受压▪【临床表现】1.TIA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多于5分钟左右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对较恒定;通常表现为症状仅持续数秒钟即消失的闪击样发作。
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病史。
2.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表现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系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皮层支的分水岭区缺血的表现。
3.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表现(1)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大多数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庭系缺血表现;少数可伴耳鸣,系内听动脉缺血致内耳受累。
(2)特征性症状:①跌倒发作(drop attack):表现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起;系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②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病人对此有自知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时对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但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保持;是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颞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隆所致;③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因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而致枕叶视皮层受累,引起暂时性皮质盲。
凝血酶与脑出血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
![凝血酶与脑出血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https://img.taocdn.com/s3/m/380c8c03763231126edb11c8.png)
Ke od y w r s: 。ho i l r mbn; ' | t e r ba e rh g nr e e r lh mo r a e; Ap pt i a o o s s
维普资讯
・
10 6
医学研究生学报
述 ・
20 02年 4月
第l 5卷
・
综
凝 血酶 与脑 出 血神 经细 胞程 序性 死 亡
周 中和 李 , 玮 综述 , 王景周 审校
( 沈阳军区总 院神经 内科 . 宁沈阳 I0 1 ; I 10 5 2 .第j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神经内科 , 重庆 40 4 ) 0 0. 2 摘要 : 脑 出血后枉血液凝 过程 中释放 出大 量凝 血酶 . 高浓度的凝 血酶具有神经 毒性 , 并参与脑 出血 后神经 细胞 程
.
.
1 D p  ̄ e t N u l y S ey r e rl layH si h na g10 1 ,i r g C i ; 2 Dp r et fN u ea r n n er o .h n ̄t C r a Mi r op  ̄ S ey n 1 5 L o n , h a o g g ,w i t t d 0 ad n eat n e m o
T r mbnaΒιβλιοθήκη dn u ocla o tssi ta ee rl e rh g h o i n e r ・e p poi ni r crb a mor a e l n h
Z OU Zh n — e I e:r ̄ wig W ANG J n —h u h c ig H ogh ‘ J W i e @ n i gz o :c ek n
2024美国卒中学会Code ICH脑出血早期一体化诊治方案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
![2024美国卒中学会Code ICH脑出血早期一体化诊治方案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4a47d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1.png)
2024美国卒中学会Code ICH脑出血早期一体化诊治方案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脑出血(ICH)是第二大卒中亚型,在高收入国家占所有卒中的10%~15%,在中低收入国家中的比例高达25%~55%。
幸存ICH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概率远高于急性缺血性卒中。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救治,目前中国、美国、欧洲国家等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优化工作流程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缺血性卒中诊治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入院到静脉穿刺(door-to-needle)时间和入院到股动脉穿刺(door-to-groin puncture)时间等。
然而,目前尚无类似适用于评估ICH诊治效能的时间指标。
正如溶栓和取栓研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产生的影响,目前进行的ICH 早期干预试验,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改变ICH临床实践。
同时,大量证据表明,目前已有的多种治疗方法具备改善ICH患者预后的潜力。
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的初级和综合卒中中心对ICH诊治尚缺乏有效的标准化流程。
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部分欧洲国家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ICH领域专家于2024年提出了急性自发性ICH 的早期综合管理方案——Code ICH,并在Stroke杂志上发表。
该专家共识倡导在患者入院初期的关键阶段实施一套标准、快速、基于临床证据的综合管理方案,持续推动未来ICH管理方案的创新、最佳实践的标准化和质量改进。
笔者希望Code ICH能够填补现有空白。
本文回顾了该专家共识所列举的现有科学数据,阐明了该专家共识所提出的将基于时间的质量指标用于ICH的急诊救治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聚焦于血压控制、抗凝药物逆转等治疗方法的时间基准,进一步优化以上干预措施的效益,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本文将对Code ICH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该方案在人群中实施可能带来的获益,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1、脑出血相关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Code ICH首先探讨了ICH后数小时至数日内脑损伤的两种机制:血肿扩大和血肿周围水肿(PHE)。
脑出血的诊断与处理
![脑出血的诊断与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d3227a20c281e53a5802ffb4.png)
---------------------------------------------------------------最新资料推荐------------------------------------------------------脑出血的诊断与处理脑出血的诊断与处理脑出血的诊断与处理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发病率为60~80/10 万人口/年,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 30%左右。
急性期病死率约为 30%~40%,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病因】 1、高血压性脑出血(1) 50 岁以上者多见。
(2)有高血压病史。
(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壳核、丘脑、小脑和脑桥。
(4)无外伤、淀粉样血管病等其他脑出血证据。
2、脑血管畸形出血(1)年轻人多见。
(2)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脑叶。
(3)影像学可发现血管异常影像。
(4)确诊需依据脑血管造影。
3、脑淀粉样血管病(1)多见于老年患者或家族性脑出血的患者。
(2)多无高血压病史。
(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脑叶,多发者更有助于诊断。
(4)常有反复发作的脑出血病史。
(5)确定诊断需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1 / 164、溶栓治疗所致脑出血(1)近期曾应用溶栓药物。
(2)出血多位于脑叶或原有的脑梗死病灶附近。
5、抗凝治疗所致脑出血(1)近期曾应用抗凝剂治疗。
(2)常见脑叶出血。
(3)多有继续出血的倾向。
6、瘤卒中(1)脑出血前即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2)出血常位于高血压脑出血的非典型部位。
(3)影像学上早期出现血肿周围明显水肿。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脑 1 对脑内血肿病理作用的重新认识脑出血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现象,多数血肿扩大发生在病后 24h 内。
多在发病后 6h,血肿扩大部位多在丘脑、壳核或脑干,且易继发脑室出血。
血肿扩大是早期病情加重最主要原因。
血肿继续扩大多发生于以下情况:(1)酗酒、肝功能损害; (2)病变部位较深,如丘脑、壳核和脑干; (3)高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4)急骤过度脱水治疗; (5)病前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 (6)血肿不规则。
脑出血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
![脑出血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ec87970bcd126fff7050b9c.png)
脑出血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原发性脑出血(ICH)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脑出血后脑水肿是患者症状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现将脑出血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作一介绍。
1 脑出血后超早期水肿的形成机制1.1 血肿占位效应与继发出血占位效应引起的脑水肿主要是通过机械性压力和颅内压增高引起。
Wagner等[1]在猪脑出血模型完成3h后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注入血凝块中,1h后吸除融化的血块,tPA溶解血块和抽吸术治疗可消除原血肿体积的72%,能明显解除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缩小脑水肿体积,并可防止进一步的血管源性水肿。
Qureshi等[2]认为,血肿持续扩大是脑出血后最初3h内神经功能恶化的最主要原因。
传统观点认为,血肿扩大是因为动脉或静脉单个出血点的持续出血或再出血,但Mayer[3]认为,它是血肿周围脑组织多个部位的再次出血。
1.2 血肿内血浆蛋白渗出和血凝块回缩Wagner等[4]观察到,猪脑叶出血1h后,血肿周围脑水分高于对侧10%,血肿周围区域血浆蛋白免疫活性强,此时血管内的伊文思蓝尚未进入脑组织,提示血脑屏障完整。
说明水肿区蛋白来自血肿本身,即脑出血后血肿腔内的大量蛋白渗入到血肿周围脑组织间隙,导致渗透压升高,形成间质性脑水肿。
即脑出血超早期CT显示的病灶周围低密度区主要是凝血块回缩、血浆蛋白渗出所致。
Rohde[5]认为血凝块周围的超早期水肿与流体静压和血凝块回缩有关。
2 脑出血后早期水肿的形成机制许多研究均发现,凝血反应与凝血酶参与了脑水肿的形成。
Xi等[6]研究认为,凝血是灰白质快速水肿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凝血酶则有助于灰质迟发性水肿的形成。
Figueroa BE等[7]将全血或加入凝血酶原复合物的血浆注入大鼠脑基底节区亦诱发脑水肿的形成,但在全血中加入特异性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后则脑水肿不再出现,从而进一步证实,凝血酶在ICH后脑水肿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脑出血的DDI含量的测定临床意义
![脑出血的DDI含量的测定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c2ce4cb7375a417876f8f05.png)
脑出血的DDI含量的测定临床意义由于遗传、环境、饮食等各种原因,现今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长期的高血压会造成患者心脑血管的疾病,其中由于高血压造成患者颅内出血,会危及生命或者造成患者机体很大的伤害。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作为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它是指在高血压情况下所发生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患病率的脑卒中类型。
高血压患者在情绪激动、不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较差或者劳累过度活动等各种原因下会引起脑血管的破裂,造成患者颅内出血,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而大部分患者此时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损害,尤其是运动系统的损害,对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大量研究证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的原因包括脑出血后血肿占位效应、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损伤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等所致的局部脑血流量改变、血肿周围半暗带形成、颅内高压及凝血纤溶系统改变,该过程中生成了大量的凝血酶,造成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机体大量的凝血酶经过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通过对血脑循环、微循环、中枢神经组织的直接损伤等造成了患者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的损伤。
其中由于血管破裂及凝血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有少量表达,伴随凝血酶产生,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凝血酶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参与炎症反应,诱发脑水肿产生,破坏脑脊液循环等,致使患者恢复期相应治疗效果不佳,并造成远期神经功能的损伤。
HICH后神经功能损伤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弄清。
在外源性或内源性凝血途径生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即FXa-FVa-Ca2+-磷脂复合物,继而激活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此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的过程,每步反应都有放大效应,从而使整个凝血过程呈现出巨大的放大效应。
可产生大量的凝血酶,然而机体也存在着抗凝物质,包括有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等抗凝物质。
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和D
![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和D](https://img.taocdn.com/s3/m/f15cfa24e2bd960590c677bf.png)
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和D【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测定的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32例脑外伤患者及50例健康体查者的pt、aptt、fib及dd水平,并根据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分组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脑外伤组的pt、aptt、fib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指标所有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7 ml,加入到0.3 ml 109 mmol/l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中立即混匀,3000 r/min离心10 min后,应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其pt、aptt、fib及dd水平,每份样本需2 h内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8.0软件统计处理,每次结果重复3次,取平均值。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pt、aptt、fib及dd水平的比较脑外伤组的pt、aptt、fib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2.2 不同程度的脑外伤患者的比较 pt、aptt、fib及dd水平,对照组轻型、中型组和重型脑外伤组依次升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正常状态下凝血与纤溶系统呈动态平衡,两者相互制约构成了凝血系统的完整性。
凝血功能紊乱是脑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多表现局部和全身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发展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功能异常改变及其程度被认为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类型及其预后密切相关。
脑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一旦受损易造成的血管壁和脑组织损伤,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入血,迅速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脑外伤后常合并缺氧、细菌感染、酸中毒等均能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通过激活因子ⅻ触发内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酶在脑出血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凝血酶在脑出血中作用机制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7f32d7aa00b52acfc7cac4.png)
・综述与讲座・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编号:16611234)通讯作者:崔桂云,Email:cuiguiyun‐js@163畅com凝血酶在脑出血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史 帝 崔桂云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徐州 221006【关键词】 凝血酶;脑出血;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 R743畅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110(2014)10‐0138‐03 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约占所有脑卒中的15%[1]。
目前在脑出血的治疗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ICH后的神经损伤机制,有助于ICH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而凝血酶引起的脑出血后的神经损伤倍受关注,本文对凝血酶及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凝血酶的结构及生物学特征凝血酶是一种专一性很强的丝氨酸蛋白质水解酶,由无活性的凝血酶原转化而来,而凝血酶原主要在肝脏合成。
凝血酶能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催化其转变为纤维蛋白,促进血液凝块形成。
凝血酶结构是由轻链A(49个氨基酸残基)和重链B(25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丝氨酸蛋白酶,重链B具有酶的活性位点和功能结构区域。
凝血酶的功能结构区域有3个:一是精氨酸侧链,由Ser‐195、His‐47和Asp‐102构成的催化位点;二是非极性结合位点,可与底物发生疏水相互作用;三是阴离子结合位点,可能由凝血酶B链中的6个Lys构成(LysB21、B52、B65、B106、B107、B154),负责与底物(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受体和凝血酶调解蛋白等)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2‐3]。
凝血酶除了有传统的止血作用外,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还可以活化炎症因子、调节神经细胞的生长和死亡、影响痛疼信号的传递[4]。
2 凝血酶在脑组织中的受体人体含有4种凝血酶受体(PARs)亚型,广泛分布于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成纤维细胞以及某些淋巴细胞中[5]。
浅析脑出血的临床病理生理
![浅析脑出血的临床病理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0a24ee7cc1755270622083a.png)
浅析脑出血的临床病理生理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有继续出血现象,这种现象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
脑出血后血肿分解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对脑组织具有损害作用,可表现为局部脑血流和代谢的变化、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损害及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诸多方面。
标签:脑出血;病理生理;脑水肿脑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临床上除运用传统脱水药外,治疗手段较少。
人们希望通过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和方法。
本文就脑出血后脑内血肿病理的重新认识,尤其是局部脑血流的变化、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改变和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方面作一综述。
1局部脑血流的变化实验研究发现,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血流可出现短暂下降,其下降程度与血肿大小呈正相关。
在出血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局部脑血流(rCBF)一般也逐渐下降。
脑出血后虽存在缺血,但梗死的出现取决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
实验表明,猴脑血流下降至10~12ml/(100g·min)达2~3h才出现梗死,而血流量在25ml/(100g·min)时,即使持续较长时间也不会出现梗死[1],而脑出血后脑血流的改变均在缺血性损害的阈值15~20ml/(100g·min)以上,并且4h内均已恢复正常。
因此,脑出血后局部组织缺血的程度和时间均不足以导致缺血损害。
2脑水肿近年来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脑出血后局部血肿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液本身的成分可能是脑水肿产生的物质基础。
研究发现,大鼠脑内分别注入全血和阳性脑脊液后,前者产生的水肿更为显著,表明脑出血后脑水肿与血肿本身的关系更为密切。
2.1 凝血酶凝血酶可诱发脑水肿形成,凝血酶抑制剂则可阻止凝血酶诱发的脑水肿形成,因此,凝血酶被认为是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较为重要的物质[2~4]。
Kevin 认为,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
Kevin在1997年的研究中发现,脑组织中注入凝血酶后可破坏血脑屏障。
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检测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12be209bed5b9f3f90f1c3f.png)
组, 9 男 8例 , 5 女 0例 ; 龄 2 7 ( 5 6±1 . ) 。 所 有 受 年 6~ 0 4 . 62 岁
检 者 排 除 继 往 有 脑 血 管 意 外 、 染 、 瘤 、 液 系统 疾 病 、 伤 感 肿 血 受 前服用抗凝药物史者。
血 功 能 的 异 常 。颅 脑 损 伤 后 凝 血 物 质 的过 度 释 放 造 成 局 部 和
过 回顾 分 析 2 0 0 6年 8月一 2 1 0 0年 1 2月 诊 治 的 1 6例 颅 脑 损 2
表 1 各 组 受检 者 P A T T、 P T检 测 结 果 比较 ( ± ,) sS
组 别 正 常 对 照 组 n 18 4 P T 1 . 8± . 2 0 6 0 8 A 1 P 2 . 1I . 2 8 9 -2 1 -
伤 患 者 血 浆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 T) 活 化 部 分 凝 血 活 酶 时 间 P 、 ( PT , A T ) 旨在 了解 它 们 与 患者 病 情 及 预 后 的关 系 。
1 临 床 资 料
轻 度 颅脑 损 伤组 中 度 颅脑 损 伤组
损 伤 患 者 时 , 时刻 注 意 颅 脑 损 伤 所 造 成 的 凝 血 功 能 改 变 以及 由 此 引 起 的 伤 情 恶 化 , 时 检 测 凝 血 指 标 , 早 应 及 尽
对 异 常 改 变进 行 相 关 处理 。
[ 键 词 ]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 分 凝 血 活 酶 时 间 ; 脑 损 伤 关 部 颅 [ 图 分 类 号 ] R 46 12 中 0 4 . 1 【 献标 识码 ] B 文 [ 章 编 号 ] 10 8 4 (0 2 l 文 0 8— 8 9 2 1 )0—10 0 19— 2 轻 度 、 度 颅 脑 损 伤 患 者 P 、 P T与正 常 对 照 组 比 较 均 重 TAT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重 度 颅 脑 损 伤 患 者 P A , ’ 轻 度 组 比较 且 T、 Pv 与 I I
凝血酶的四大作用
![凝血酶的四大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41365c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e.png)
凝血酶的四大作用
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蛋白酶,其主要作用如下:
1. 血液凝固:凝血酶能够加速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促进血液凝固,起到止血作用。
2. 血栓形成:凝血酶能够与其他凝血因子一起协作,形成血栓,对于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非常重要。
3. 修复组织:凝血酶参与了新生血管的形成、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等多种生理过程,在修复组织和伤口愈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4. 生理调控:凝血酶不仅仅参与了血液凝固过程,同时还参与了血管扩张、血压调节、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调控作用。
颅脑出血的自我吸收原理
![颅脑出血的自我吸收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7374d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1.png)
颅脑出血的自我吸收原理颅脑出血是指颅内血管破裂或破裂后引起的血液进入颅脑组织和脑室的病症。
出血后,血液会在脑组织中产生一定的内压,并对脑功能产生直接的机械性压迫作用。
为了恢复正常的脑功能和维持正常的脑组织代谢,人体会通过自身的吸收机制来清除颅脑出血。
颅脑出血的自我吸收原理主要包括血液分解、被吞噬细胞清除、新生血管生成和巨噬细胞清除等过程。
首先,血液分解是指在出血区域中,血液中的红细胞、血浆中的血浆蛋白质和血小板会由于细胞死亡和氧化反应破坏膜而瓦解。
这些瓦解产物被溶解成溶解度较高的颗粒物质,如铁离子、蛋白降解产物等。
这些被瓦解的颗粒物质会通过细胞间液和淋巴液的流动,逐渐扩散到周围组织中。
其次,被吞噬细胞清除是指在出血区域中,巨噬细胞会将血液分解产物吞噬并分解成较小的颗粒物质。
巨噬细胞是一种具有吞噬和分解能力的细胞,它们具有大量的吞噬体和溶酶体,在颅脑出血后会迅速聚集到出血区域。
然后,巨噬细胞会将吞噬的颗粒物质分解成无机盐、简单氨基酸和脂肪酸等成分,并异位排泄,通过淋巴液和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此外,新生血管生成也是颅脑出血自我吸收的重要过程之一。
在出血区域,组织细胞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刺激周围的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
这些内皮细胞逐渐聚集形成小血管,并连接到已有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上,最终形成新的血管网络。
通过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以提供氧和营养物质,促进颅脑出血区域的修复和吸收。
此外,巨噬细胞清除也是颅脑出血的自我吸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和分解能力,在颅脑出血后会聚集到出血区域,清除血液残留物和坏死细胞,并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
通过巨噬细胞的清除作用,可以加速出血区域的吸收和修复。
总结起来,颅脑出血的自我吸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血液分解、被吞噬细胞清除、新生血管生成和巨噬细胞清除等多个环节。
这些过程相互协作,通过溶解、吞噬、分解和清除等方式,帮助机体清除出血物质,促进出血区域的修复和再生。
自发性脑出血脑水肿与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关系的分析
![自发性脑出血脑水肿与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关系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5bba2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8.png)
自发性脑出血脑水肿与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关系的分析刘春燕【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ute cerebral hemorrhage,ACH)后血清铁蛋白(SF)、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变化与迟发性脑水肿的相关性及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内科保守治疗的自发性急性脑出血48例,其中并发迟发性脑水肿、未发生迟发性脑水肿各24例,分别在入院后48 h内、7d、14 d时检测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并在同期复查颅脑CT,测量并计算得出相对水肿体积,分析迟发性脑水肿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在脑出血48h内,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不明显;于7d、14 d时迟发性脑水肿组显著高于无迟发性脑出血组P<O.05);48 h内,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相对水肿大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O.020,P>0.05),而在ACH后14d,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45,P<0.01);14d时,NIHSS评分及相对水肿体积大小在ACH并迟发性脑水肿组明显高于ACH无迟发脑水肿组(P<0.01).结论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在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3(025)004【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作者】刘春燕【作者单位】附属菏泽市立医院,山东菏泽27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R446.1自发性急性脑出血(ACH))在脑卒中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极高,其中脑出血后脑水肿是引起继发性病理生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迟发性脑水肿常发生在脑出血后3~5 d,可持续2~3周,是临床神经功能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为血红蛋白降解的最终产物之一的铁离子,介导的氧化损伤、自由基形成和细胞凋亡,是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和迟发性神经损伤的一种重要机制。
凝血酶抑制剂 nexin-1尾状核注射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凝血酶抑制剂 nexin-1尾状核注射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cde162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1.png)
凝血酶抑制剂 nexin-1尾状核注射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贾文志;赵金超;武海龙;李鹏;赵凤鸣;姚志刚;孙晓立【摘要】目的:观察凝血酶抑制剂nexin-1尾状核注射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各30只。
模型组、干预组尾状核注射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术后于大脑尾状核部位注射10μL生理盐水,干预组注射10μL凝血酶抑制剂nexin-1。
各组大鼠在给药后12、24、36 h分别进行脑组织形态学观察、脑组织凋亡神经细胞检测、脑组织含水量检查和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
结果干预组脑神经细胞排列有轻微紊乱,形态结构异常程度较轻,细胞核有胞核固缩和胞质凝集的现象,但程度较模型组轻。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各时间点凋亡神经细胞数多、脑组织含水量高、血脑屏障通透性高(P均<0.05)。
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各时间点凋亡神经细胞数少、脑组织含水量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低( P均<0.05)。
结论凝血酶抑制剂nexin-1尾状核注射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具有治疗作用。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35【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凝血酶抑制剂;脑出血;脑水肿【作者】贾文志;赵金超;武海龙;李鹏;赵凤鸣;姚志刚;孙晓立【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脑出血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其中脑水肿是脑出血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1,2]。
凝血酶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在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脑细胞毒性损伤、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凝血酶抑制 剂的量时 , 高浓度 的凝血 酶可引起脑 性期 存 活 , 血肿 将导 致 继 发 性 脑 损 伤 , 时甚 至是 致 组织水肿 、 经细 胞凋亡 、 有 神 癫痫 发作 、 性反 应等。 炎 命 的 。最近 对 于 阐明 血肿 内及 其 周 围一 系列 连 锁 病 x 等 ,在 大 鼠模 型 中 , 内直接 注 射 大 剂 量 ( i 6 脑 5u) 理生理变化机制方 面有很多研究 , 凝血 酶和红细胞 降解释放出来 的铁作为 2 主要导致脑 出血后损伤 个 的因素逐渐受到关注 。 1 脑 出血 后 凝血 酶 的作 用 凝血 酶是 一 种 多 功 能 丝 氨 酸 蛋 白酶 , 由无 活 性 凝血酶导致炎性 细胞浸润 , 脑水肿形成 和神经细胞 死亡。Le e 等 已经证 明, 大剂量凝血酶在脑出血后 早期脑水肿 中起主要作用。这些水肿部分是 由于血
T eRoeo h o i n rni nrcrb a He rh g- d cdIjr Z a 一 . h l f rmbna dIo Itaee rl mor a ei ue nu y HU D n^ T n n Y hn , HU E Q—ha . D p r n ersre , eFr fl t o i lW nhuMei E S eg Z G i un ( eat tfN uougr t itf i e H s t , ezo d— c me o yh sA a d p a i
维普资讯
医学 综 述 20 o 8年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月 第 1 4卷第 1 9期
Meia R cptle O t 0 8, 11 , o 1 dcl ea i a , c 0 V0.4 N .9 ut 2
凝 血酶 和铁 在 脑 出血 后脑 损 伤 中 的作 用
t wh c h e t n y. i h t r a e s血e p o l e lh s v r l s t e c mmo ie s n r q e tl c u rn l— e p e S h at e e ey a h o n d s a e a d fe u n l o c ri g i y l
源 。体 外 研 究 显 示 , 血 酶 原 凝 m N R A在脑 组织 神 经元 和胶质 源性细胞 系表达 ; 缺血 时 , 脑 脑 凝 血 酶 原 mR A 表 达 上 调 。 N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 , 即使 血脑屏 障完 整 , 由于脑 内存 在 因子 X mR A, 以形 成 凝 血 酶 并 导 致 N 可 脑 损 害 , 其 机制 尚未 阐明 。 但 、 1 1 凝 血 酶 介 导 的脑 损 伤 当 . 凝 血 酶 产 生 的 量 超 过 体 内 固定
朱丹化 , 盛 , 葛其钏 叶 诸
( 温州 医学 院附属第一 医院神经外科 , 浙江 温州 3 5o ) 2o 0 中图分类号 : 7 3 3 R 4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2 8 2 0 ) 92 5 -4 10 -0 4(0 8 1 -9 60
摘要 : 出血是脑卒 中的一种类型 , 脑 是人类 的常见病及 多发病 , 以极 高 的致 死率和 致残 其 率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过去几年对 于脑出血 介导 的脑 损伤机制 有 了逐步 的 了解。 实验调 查 表 明 , 血酶生成、 凝 红细胞溶解和铁 毒性在 其 中起 主要作 用, 些机制 可能为 临床提供 新 的治 这 疗方 向。文章对凝血酶和铁在脑 出血介 导脑 损伤 中的作用 予以综述。 关键词 : 脑水肿 ; 出血 ; ; 脑 铁 凝血 酶
n s. h c ai su dr igIH— d cdba jr aebcmeb tru drt dd r gte esT emehns n el n C i ue ri i uyhv eo t n es o ui m y n nn e e o n h
p s e a e E p rme tl i v sia in a e i d c t d t a h a td c d , x e i n a n e tg t s h v n i ae h t t mmb n f r t n, e lo el lss, o i o mai o rd bo d c l yi
c l o e e Wez o 2 O 0. h n ) a l g . nh u 3 5 o C i a C l
脑 自身 也 可 以是 凝 血 酶 原 的来
AbtatIt crba e orae(C src : r ee rl m r g IH)iasby eo rk i ihm rii n r l na h h S tp f t ewt hg obdt a dmoti u so h y a—
a di ntxcypa jrrl i C . d cdijr,ute oe tcemehls ypoie n r oit l ama o nI H i ue nuy fr r r, s cai ma rv o i y o e n hm h lms d
n w h rp ui ag t. h sat l e iwsterl flrmbn a d io n I e tea e tctres T i rcerve h oe o o i n rl i CH—n u e uy i h l id c d i r. Ke o d : a n e e ;C r b a e rh g y W r s Br i d ma e e r lh mo r a e;Io r n;T r mb n h o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