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附答案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氧运动能帮助人们消耗.(hào)能量和体内脂.(zhǐ)方。

B.该公司通过多种形式,破除思想禁锢.(gù)、解决发展难题,进一步凝.(nín)聚共识、机
发干劲。

C.我们来到一个偏僻.(bì)的小村庄,只见一条混浊的河流在无精打彩地流淌着,它好像
在痛苦地呻.(shēn)吟着……
D.村后池中的荷花开了,在风中轻轻摇曳.(yè),如同他当年在故乡留下的蹒.(pán)跚行走的背影。

2.填在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灯会上________的灯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去观看。

灯会期间,这里每天人潮________,
与此前萧条________的景象________。

A.绚烂夺目涌动冷漠千差万别
B.五彩缤纷流动冷清大相径庭
C.绚烂夺目涌动冷清大相径庭
D.五彩缤纷流动冷漠千差万别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此次班会上,同学们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B.《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全社会正在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
风气。

C.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D.菜鸟驿站采用共同配送的方式可以大幅度增强快递员的派件效率。

4.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少男少女们从我的身边走过。

飘动的黑发,________,仿佛整个世界都洋溢着他们青
春的活力。

A.清澈的眼神,鹿一般轻盈的脚步,脸上花一般动人的红晕
B.清澈的眼神,脸上花一般动人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
C.鹿一般轻盈的脚步,清澈的眼神,脸上花一般动人的红晕
D.脸上花一般动人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清澈的眼神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B.书籍好比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

C.等我说过一个小故事之后,你就明白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D.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6、7题。

(4分)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①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②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②霭:云气。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 颔联写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青霭”,“青霭”的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
象的广阔天地。

C.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
的声音,反衬出山林的幽深寂静。

D.这首诗中诗人的游踪清晰可见。

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然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7.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10分)
猫号
齐奄①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

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

”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

”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

”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

”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②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③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选自刘元卿《应谐录》,有删改) 【注】①齐奄:人名。

②圮(pǐ):毁坏,倒塌。

③东里丈人:丈人,老人家。

东里丈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1)自奇.之( )
(2)虎诚.猛( )
(3)请更.名曰“龙猫”(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
(2)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10.东里丈人的话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3分)
(三)古诗文积累。

(6分)
11.填空。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诗人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述“学”“志”“才”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2~15题。

(16分)
长吻蜂
刘心武
去年,我远郊书房温榆斋的小院里的那株樱桃树只结出一颗樱桃。

有人告诉我,树龄短、开花少,加上授粉的蜜蜂没怎么光顾,是结不出更多樱桃的原因。

今年,樱桃树已经三岁,入春,几根枝条上开满白色小花。

今年,它能多结出樱桃吗?纵然花多,却无蜂来,也是枉然。

清明刚过,我给花畦松过土,播下些波斯菊、凤仙花的种子。

我在太阳下伸了伸腰,不禁又去细看樱桃花。

啊,我欣喜地发现,有一只昆虫飞了过来,亲近我的樱桃花。

它不是蜜蜂,它很肥大,褐色的身体毛茸茸的,双翅的振动频率很高,但振幅很小,不仔细观察,甚至会觉得它的双翅只不过是平张开了而已。

它有一根非常长的须吻,大约是它的身体的两倍长,那须吻开头一段与它的身体在一条直
线上,但后一段却弯下去,吻尖直插花心。

显然,它是在用那吻尖吮吸花蜜,就像我们人类用吸管吮吸饮料或酸奶一样。

它难道也能起到授粉作用,使我的樱桃树结果吗?我凝神注视着它,它吮吸完这朵花,再移动、定位,去吮吸另一朵花,也并不按我们人类习惯的那种上下左右的次序来做这件事。

它一会儿吸这根枝条上的,一会儿吸那根枝条上的,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或邻近移位,或兜个圈移得颇远。

但我凝神细观,发现它每次所光临的绝对是一朵新花,而且,它似乎是发愿要把这株樱桃树上的每一朵花都吮吸一番!
手持花铲呆立在樱桃树前的我,为一只昆虫而深深感动。

当时我就给它命名为“长吻蜂”。

于我来说,它的意义在生物学知识以外,它给予我的是关于生命的感悟。

我是一个渺小的存在。

温榆斋里不可能产生文豪经典。

但当我在电脑上敲着这些文字时,我仿佛又回到了清明刚过的那个下午。

春光是那么明媚,樱桃花是那么烂漫,那只长吻蜂那么认真地逐朵吮吸花蜜,它在利己,却又在利他——是的,它确实起到了授粉的作用,前几天我离开温榆斋小院回城时,发现樱桃树上已经至少膨出了二十几粒青豆般的幼果——生命单纯,然而美丽,活着真好,尤其是能与自己以外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相亲相爱,融为一体!常有人问我为何写作,其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喜欢。

若问那只长吻蜂为什么非要来吮吸樱桃树的花蜜?我想最根本的一条恐怕也是“我喜欢”三个字。

生命能沉浸在自己喜欢、利己也利他的境界里,朴实洒脱,也就是幸运,也就是幸福。

(有删改)
12.在“它似乎是发愿要把这株樱桃树上的每一朵花都吮吸一番”一句中使用“发愿”一词的好处是什么? (3分)
13.文中的画线句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14.长吻蜂给了“我”怎样的生命感悟?(4分)
15.文中的“我”和长吻蜂有哪些相似之处?(至少写出三点)(6分)
(二)【2021·包头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6~19题。

(14分)
家乡的牛
刘汉俊
①牛是农耕文明的标志,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生计离不开牛。

说起牛,总给人一种亲近感。

②牛是我的乡愁记忆。

清晨,祖孙三代牵牛荷犁而行,经过村口的老树。

三人挽着裤腿,前后等距,走路的姿势一致。

放牛娃倒骑牛背看书,有骑牛读《汉书》、穿林听秋声之趣,任你读到日落西山、晚霞满天,牛儿也会一声不吭、一步不乱地把你驮回家。

夜归的牛或立或卧,不时嚼几口草,几分气定神闲,几分闲情逸致。

等到月光从天窗斜照进来,拂上了牛的眼睛,那粗重的鼻息声便伴着山林中的松涛声和潺潺的流水声,组成了山村的催眠曲。

③牛是农民的命根子。

棕绳穿鼻系柴扉,早晚有人问饥寒,半夜提灯去看栏,清晨起床添饲料,是牛主人每天的作业。

把牛关在牛棚里,养在后院里,听着牛嚼草的声音,人们心里踏实而满足。

庄户人家安居乐业得有头牛,就像今天城里人家得有辆车。

④牛是家乡的风景。

春天的图画里少不了雨、离不开牛、缺不得迎春花。

一犁春雨半亩洼,蓑衣斗笠半袖花,春风应时而至,春光烂漫无边,墨绿浅绿嫩绿,梨花李花桃花,所有的草叶花蕊、溪流石泉都滴着青春的原汁。

⑤牛们完成了犁田的任务,雄赳赳地挺立在田埂上,望着插秧的人们。

它们偶尔扬起粗脖子“哞”地叫一声,或者干脆卧倒静静地等待,看你能磨蹭到几点,牛们天生一副好脾气。

⑥村里的老人对“牛脾气”有自己的理解。

老牛拉车,慢条斯理有静气、有条不紊迈方步,不管是拉犁还是拖耙,或者拉石磙碾谷子,牛总是顺从地套上牛轭,一趟又一趟,一圈又一圈,决不偷懒,从不厌倦,永不懈怠,这叫有耐性;垄里去、垄里回,去哪块田、回哪个栏,哪个坡上的草儿青、叶儿嫩,老牛识途门道清,这叫有悟性;牛一辈子脚踏实地、负重前行,泰山压顶不屈腿,蛮荒在前仍奋蹄,这叫有韧性;牛老成持重,只埋头做事,不轻易发声。

每天是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代如此,这叫有定性。

⑦牛是人类的朋友。

牛与人性灵相通,人与牛同甘共苦,人养牛、牛养人,人是牛的主人,也是牛的学生,跟牛学做事,向牛学做人。

遍布广袤乡村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们既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⑧浓郁醇厚的乡村文化成风化人,把牛的元素、牛的精神融入了庄稼人的基因和血脉。


至今还以自己属牛而自豪、自省,这大约是“牛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吧。

(有删改) 16.本文主要写了有关家乡的牛的哪些方面的事?请简要概括。

(4分)
1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拂”字极具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4分)
等到月光从天窗斜照进来,拂.上了牛的眼睛,那粗重的鼻息声便伴着山林中的松涛声和潺潺的流水声,组成了山村的催眠曲。

18.请简述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9.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中的“我”会自省些什么。

(3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它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衍太太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女性,她与仁慈的长妈妈截然不同,如衍太太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散播“我”偷东西的流言。

C.《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乐观、聪明、勇敢、顽皮,他坚持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

其中大闹天宫、大战流沙河、三打白骨精等情节都以他为主角。

D.《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奇幻的神魔世界,各路神佛妖魔都写得栩栩如生。

21.《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最终取经成功。

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写出两条你认为他们能取经成功的原因。

(3分)
22.某中学七年级开展“《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为《朝花夕拾》拟写一段推荐语。

(4分)
五、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彼岸,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即对岸;借指所向往的境界。

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进步、集体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等都源于有所追求,都体现为通过行动去努力达到所向往的境界。

请以《彼岸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1.D 提示:A项中的“脂”应读作“zhī”,“脂方”应为“脂肪”;B项中的“凝”应读
作“níng”,“机发”应为“激发”;C项中的“僻”应读作“pì”,“无精打彩”应为“无精打采”。

2.C
3.B 提示:A.语序不当。

“讨论、发现、解决”应改为“发现、讨论、解决”;C.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在“对”前加上“我”;D.搭配不当,应将“增强”改为“提高”,故选B。

4.B
5.C
二、(一)6.A 提示:本题考查对诗的理解与赏析。

A项中“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
纸上”的说法错误,故选A。

7.这句诗描写了诗人观察到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现出独特的形态。

“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对钟南山的喜爱之情。

(二)8.(1)认为……奇特
(2)确实,的确
(3)更改
9.(1)龙确实比虎更神通,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级吧?
(2)捕鼠的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为什么要让它丢失本来面目呢?
10.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怎样就是怎样,要看重其本质,不要失去本真。

参考译文:
齐奄家养了一只猫,自认为它很奇特,告诉别人说它的名字是“虎猫”。

客人劝他道:“虎的确很猛,(但)不如龙的神通,请改名为‘龙猫’。

”另一个客人劝他道:“龙确实比虎更神通,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级吧?不如叫‘云猫’。

”另一个客人劝他道:“云雾遮蔽天空,风倏地一下就把云吹散了,所以云比不过风啊,请改名为‘风猫’。

”另一个客人劝他道:“大风狂起,用墙就足够挡蔽了,风和墙比如何?给它取名叫‘墙猫’好了。

”另一个客人劝他道:“墙虽然牢固,老鼠在它里面打洞,墙全都倒塌啦,墙和老鼠比如何?给它取名叫‘鼠猫’好了。


东里老人嗤笑道:“噫嘻!捕鼠的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为什么要让它失去本来面目
呢?”
(三)11.(1)思而不学则殆
(2)夜发清溪向三峡
(3)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一)12.“发愿”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长吻蜂喜欢吮吸樱桃花蜜,利己又
利他,流露出“我”对长吻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3.不能删去。

画线句一方面点明了“长吻蜂”这一名字的由来(这是“我”给它起的名字),另一方面独句成段,作为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作者的“深深感动”。

14.生命能沉浸在自己喜欢、利己也利他的境界里,朴实洒脱,也就是幸运,也就是幸福。

15.①“我”和长吻蜂都是微不足道的。

②“我”和长吻蜂都沉浸在自己喜欢、利己也利他的境界里。

③“我”和长吻蜂都懂得从生活中吮吸生命的营养。

(二)16.牛是“我”的乡愁记忆;牛是农民的命根子;牛是家乡的风景;牛是人类的朋友。

17.“拂”字把月光与牛巧妙地联系到了一起,不仅写出了月光轻柔地照到牛身上,牛缓缓闭上眼睛将睡的样子,也写出了乡村之夜的安宁。

18.第④段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乡村春景图,景物丰富、色彩明丽,暗含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恋,也为表现牛起到了渲染和烘托的作用。

19.示例:“我”会自省是否能像牛一样有耐性、有悟性、有韧性、有定性;是否能像牛一样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

四、20.C 提示:“大战流沙河”的主角不是孙悟空,而是八戒。

“大战流沙河”出自《西游
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故选C。

21.示例:有信仰,意志坚定,不畏艰难;有高人的指导和帮助。

22.示例:《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共收录十篇文章,它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书籍。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五、23.思路提示: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题目中的材料,分别解读了“彼岸”的本义,即“江
河湖海的那一边,即对岸”和比喻义,即“借指所向往的境界”;同时阐述了“彼岸”在新时代的特殊含义,即“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进步、集体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等都源于有
所追求,都体现为通过行动去努力达到所向往的境界”。

命题者借此告诉学生,只要“通过行动”“去努力”,就可以达到“所向往的境界”。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去构思这篇文章。

例文:
彼岸并不遥远
耳畔总响起“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这独特的旋律曾在我失落、失望、迷失方向时,带给我一股力量,让我坚持走下去。

只是远望那片辽阔的海域,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恐惧,从未想过有一天我能于波涛起伏中,满载着美好漂洋过海,到达彼岸。

彼岸在我的世界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有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我把它当成了一场梦,所以缺失了那份真实的向往和弥足珍贵的心动。

我就像一叶扁舟,害怕狂风暴雨使我偏离航向、迷失方向,最终不知漂向何方。

孤舟在大海里的那种“渺沧海之一粟”的存在也让我更加惶恐。

因此我选择了窄窄的河道,在浅浅的溪边驻足,或许这样我才能得到小小的安慰。

当天边的云彩慢慢褪去那抹淡淡的红后,黑夜便悄无声息地降临。

恍惚间,身边的一切都变了,变得陌生,它们在我的视线里偷偷地酝酿出一个新的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黑色的幻想。

尽管这样,我也不觉得这很糟糕,毕竟它不会永恒,黑夜过后,又是一个没有恐惧的白天,所以我们要做的、应该做的,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即使曾经失败过,但我仍旧坚信有一天我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可以再次靠近成功,如果只是短暂地停驻一下,那也可以骄傲地大喊:“我来过!”
我并不幻想一朝一夕便到达彼岸,毕竟这不现实;我也不愿不劳而获地搭载他人的航船到达彼岸,因为这不真实,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靠自己。

我只是想拥有一些情趣,在漂洋过海时,欣赏沿途的风景,最后造就强大的自己。

等到真正到达彼岸后,就会发现其实它并不遥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