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十二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1.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卷和作文纸上。

3.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否则视为无效答案。

4.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卷和作文卷分开交回给老师装订。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3分)
A.商贾./余勇可贾菱
..角/棱.角皴.裂/逡.巡
B.肄.业/驷.马难追流淌./徜.徉攒.聚/积攒.
C.揣度./度.德量力蒿.草/枯槁毗
..连/纰.漏
D.拾.掇/拾.级而上龌.龊/优渥篆
..书/椽.子
【答案】B
2.下面一段文字,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形成惩腐高压态势,重点在于“三度”——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查处速度、对不正之风保持零容忍度。

查处速度决定遏止程度。

坚持“露头就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腐败者没有机会撑开“保护伞”,没有时间掩盖和外逃,浇灭“看着别人有惊无险,自己也会没事”的侥幸心理,让想“捞一把”的人,结果“捞”到一副手铐。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需要汲取人民的力量,令腐败分子无所遁形。

A.遏止 B.保护伞 C.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D.无所遁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词语的正确使用。

对词语的辨析应从词义(词义范围大小、词义侧重点、词义的轻重等),词语的用法(词语的搭配习惯、语法功能、适用对象等),
词语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几个方面考虑。

A项不合语境,“遏止”指用力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这里应用“遏制”。

B项“保护伞”比喻赖以不受伤害的资本,保护某些人或某一势力范围,使其利益不受损害或不受干涉的力量(多含贬义)。

C项“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

D项“无所遁形”指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的态势,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B.要学好语文,必须重视阅读,而我们往往只是强调做题,其实,题目即使训练得再多,也是得不偿失的。

C.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研究发展部、卫星应用系统部等部门共计300余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博士生及部分本科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

D.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专家建议,在尚无有效的禽流感疫苗的条件下,应采取迅速隔离疫区、尽快扑杀病禽、及时发现疫情等措施来控制禽流感的蔓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①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②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③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④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⑤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⑥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
A、①④⑥⑤②③
B、①⑥③⑤②④
C、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⑥①⑤②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22分)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

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

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矣。

与.人交,无畛城①;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

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

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

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

家贫,以授经为业。

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

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

今竟死于外。

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

尤喜诗。

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

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

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

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

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

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

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

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

居无何,足大愈。

适吴氏来请,遂去。

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

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
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

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

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注]①畛城:范围,界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赀: 资财
B.不敢犯;犯之亦不校.校:计较
C.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遇:待遇
D.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恨:遗憾
【小题2】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与.人交,无畛城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
B.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
C.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以.山多峻岭,不可骑。

D.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家人唯吾母事之.谨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A.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B.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C.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D.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戴氏家族世代讲究孝悌之义,勤勉劳作,在乡里被人称道。

县里的官员常去戴家赠送财物表达问候,借以教诲县邑里的百姓。

B.戴氏家族至戴硕一辈,家道中落,戴硕只能以授徒授经为业,经常在异乡谋生,可是家境依然贫困。

C.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历尽坎坷,所以,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文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时穷困忧患,又客死他乡。

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愧悔和悲痛之情。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

(3分)
②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4分)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先君忠厚的例子。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
(1)①但他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尝尽了人间的苦处,却从不把它告诉别人。

(3分。

计分点:“第”,但,只管,1分;“备”,尽,遍,1分;“以告人”,省略句,“不把它告诉别人”1分。


②近年来,在乡里教授学生,然而生性不喜欢居住在家里,就又客居在外。

(4分计分点:“顷”,近年来,1分;“授徒里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在里中教授学生,1分;“辄”,就,1分;句意1分。


(2)①从不言人过矣②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③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答对一点2分,2点3分。

只要合乎题意,其它答案也可给分)
【小题4】
试题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常用方法步骤就是,先到文本中找到原句与选项对照比较,再推断关键词语。

C项原文“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是戴硕文风,原因不能追究于科举失利;另外,“科举考试历尽坎坷”于文中也无根据;再则,“大抵有”不表示诗文“充满凄苦悲凉的情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先君的名字叫戴硕,字孔万,号霜岩,又号茶道人。

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借钱财在乡里称雄。

乡里人都称赞姓戴的家族出忠厚而有德行的人,县里的官员常去馈赠慰问,以此来教诲县里的人。

先君做人醇朴恭谨,忠厚谦让,从来不说别人的过失之处。

和人交往没有界限和范围;和人说话,总是喜欢劝勉别人做善事,津津乐道,说个不停,第一次见人说这样的话,第二次见人也还是这样的话,一旦有立即感奋响应的人,他就会高兴的睡不着觉。

无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叹服他是有德行的人,不敢冒犯他;即使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

生平不曾和其他人红过脸或是在人面前说话失言过。

但他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尝尽了人间的苦处,却从不把它告诉别人。

甲午年,他二十一岁时,补官任博士弟子。

因家里贫穷,以教授经书为职业。

辛丑、壬寅年间,开始在庐江一带背着口袋教授学生。

一年回家两次,博士弟子一职得来的薪俸用来养家糊口。

近年来,在乡里教授学生,然而生性不喜欢居住在家里,就又客居在外。

现在竟然死在外面。

唉,悲哀呀!
先君写文章不起草,只需在阶梯前来回走几次,就能落笔成文,且不需修改一个字。

尤其喜欢写诗,诗词的内容大多是悲伤凄楚的情调,总共一百多卷,都可以为世人传诵。

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半生,但科举考试却一生坎坷,没有机遇。

家里米和盐之类的生活用品常常缺少,家里的儿女们也常饿的啼哭不止,他曾说过:“想要靠读书积累善行获取回报,就象风和影子一样都是抓不着的。

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应该到这种地步吗?”当时的感叹都表现了出来。

家中的人只有我的母亲侍奉他非常恭谨,儿子一辈的人狂妄地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无法做到。

先君死在陈家洲。

陈家洲距离县城有一百四十里路,他在去年十月初一前往。

在此以
前,他客居舒城山中,夏末秋初时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了。

突然脚上起了疮,很痛,过了一个月稍稍有了好转,于是就回家了。

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连绵起伏,不能骑马,有脚病也难以步行。

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来请,就离开家前往。

我送他到城外,哪里能知道那竟然是永远的诀别就不再见面了呀!他到陈家洲五十天死的。

这之前的十天前有他的家书一封,说是在脖子偏左的地方起了疮。

我们认为父亲正值壮年,又有美好的品德,这不过是脚病的余毒而已,没放在心上。

不久,他的学生看病情不能好转,才派人来家报信,等到那里以后,已经来不及了。

父亲住在陈家洲不满两个月,可那里的人都被他的德行所感动。

他死后,人们都不停地哭着说:“老天真是不长眼呀!”唉!人没有不死的,可是父亲却是客死在外,过早而死,穷困而死,忧患而死,这是不肖的我一辈子的悔恨呀,到死都不能消除……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
送春
朱弁①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②。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注】①朱弁(biàn):曾于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天出使金国,因坚持正义,不受威胁利诱,被金国拘留北方达十五年之久。

此诗即为他被拘时所作。

②褚衣:棉衣。

【小题1】诗歌中北方的“春天”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小题2】在尾联中,诗人为何“无别语”“羡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3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道计分)(6分)。

【小题1】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韩愈《师说》)
【小题3】但见悲鸟号古木,。

,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小题4】,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答案】
【小题1】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小题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3】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小题4】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考生常写错的字有“悟(错写成‘吾’)”、“骸(骇)”、“遗(矣)”“夜月(月夜)”、“作客(做客)”、“繁(烦)”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春创作:从伤痕美术、残酷青春到卡通绘画
①自1919年“五四”运动后,“青年”一词开始在中国被普遍使用。

“青年”自20世纪伊始就伴随着革命的浪潮与政治的影响,它因此和青春、冲突、流血、牺牲、热情联系到一起。

②在上世纪70年代,“伤痕文学”成为主导大陆的文艺思潮。

刘宇廉、陈宜明、李斌于1978年至1979年根据卢新华的小说改编并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张志新》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成为“伤痕美术”的发轫之作。

紧接着,张红年的油画《发人深思》、《那时我们正年轻》,何多苓的《青春》、《春风已经苏醒》等作品都成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品。

直到高小华创作了《为什么》,似乎为那一代年轻人的困惑发出了心灵深处的呐喊。

③从90年代初崛起的“新生代”画家开始,对于青春的描述是画面中弥漫的一股百无聊赖的情绪。

刘小东的油画《烧耗子》中,两个男青年满不在乎地望着地上一只被烧得奄奄一息的耗子,代表了一代青年的失意与虚无的态度。

尹朝阳创作了大量关于青春感伤的主题绘画,他的“青春远去”系列刻画了“70后”共同的精神体验。

他的画面特意处理成老照片式的灰色调,赤裸身体的青年男女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乌托邦式的美好与安宁的气息。

此外,还有一些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也可归类于这类主题作品。

与“伤痕美术”相比, 90年代的残酷青春绘画虽然不是直接地进行社会批判,但也并非是太平盛世图景的歌颂,在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中仍然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这种青春残酷的体味并没有消散,而好像成为萦绕在画面上空的幽灵,一直提醒着人们:青春并不全是美好。

④自2000年以来,“青春”一词好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爱情公寓》、《北京爱情故事》等大量表现青年人生活现状的影视剧火爆荧屏。

一时间,“80后”也被人们老话重提,当年人们眼中的“小太阳”、“小月亮”们现在的生活如何?他们又在经历着怎样的青春?显然,这一系列电视剧瞄准了时代的脉搏,也戳中了人们的心理。

尽管剧中情节被批“并不符合‘80后’的真实生活状态,也不具有普遍性”,但这个注重以自我为中心、有着为理想而奋斗的热情的
群体引发了人们对“青春”的重新定义。

⑤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完成了从注重观念到重人生观察的转变,那么,出生于1980年后的一代青年艺术家则转向对抒发自我情怀的思考。

从小看进口卡通片成长起来的“80后”也被称为“卡通一代”,童年时的视觉体验影响了这代人长大后的视觉经验。

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卡通形象为创作主题的青年艺术家。

这类作品大都色彩艳丽,人物有着千篇一律的大眼睛和看不出喜怒哀乐的表情,有着工业化生产的质感,游离于真实与虚幻之间。

更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关乎恐惧、体验、无奈、迷失、物质、焦虑、疏离等关键词。

“80后”艺术家对于他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哲学家一般的冷静审视。

他们似乎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分裂、不确定性以及对一切普遍的或总体化的话语不信任。

在大陆,“8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与二战后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有所类似却又有绝对的不同。

尽管他们同样讨厌机器文明,但中国的“80后”并没有对权威和主流文化发起激烈挑战。

他们更关注自身的生活、周遭的环境、所处的社会,带有一种任性、自我的小情绪的宣泄。

⑥有人问日本漫画家井上雄彦,为什么《灌篮高手》的大结局不让湘北篮球队夺冠?他的回答意味深长:“青春的梦想总是不完美的。

”也许这句话正中青春的本质,青春总会逝去,并不那么完美的青春才是最令人心动的。

(文章《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案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伤痕》、《枫》、《张志新》、《发人深思》、《那时我们正年轻》、《青春》、《春风已经苏醒》、《为什么》等作品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表现了那一代年轻人心灵深处的困惑。

B.90年代的残酷青春绘画并没有直接批判社会,但是仍然用一种淡淡的伤感来提醒着人们:青春并不全是美好。

C.《奋斗》等一系列电视剧的情节曾被批“并不符合‘80后’的真实生活状态,也不具有普遍性”,但瞄准了时代的脉搏,也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能引发人们对青春的思考。

D.“80后”青年艺术家作品的人物的表情和质感,游离于真实与虚幻之间,体现出对于他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哲学家一般的冷静审视。

E.“8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更关注自身的生活、周遭的环境、所处的社会,更自我。

与二战后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一样没有对权威和主流文化发起激烈挑战。

【小题2】下列对“青春创作”的说法,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谢南星的《令人讨厌的寓言图像》系列创作于1998年,强调了梦境般的场景与噩梦般的荒芜感,可以归类为“残酷青春”作品。

B.杨勇的摄影作品《青春残酷日记》反映了敏感的年轻人对都市生活环境的变迁所呈现出的迷茫与孤独的情绪,可以归类为“残酷青春”作品。

C.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以写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又脏又臭的收粪农民,农民苍老的面孔满是皱纹,可以归类为“伤痕美术”作品。

D.江衡的新作品《美女·鱼》系列,人物表现出充满锐气的酷感,带有一种任性、自我的小情绪的宣泄,可以归类为“残酷青春”作品。

【小题3】根据文意,“青春创作”的三个主要阶段在创作内涵上有何异同点?(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井上雄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的重要概念“青春创作”是文本的论证对象,它分为三个阶段,即标题里提示的:伤痕美术、残酷青春、卡通绘画。

根据第③段可知,残酷青春的特点就是不直接批判社会,但带有淡淡的感伤,因此AB的归类是对的;根据第②段,“……以写实
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成为‘伤痕美术’的发轫之作”,可知C是对的;根据第⑤段末“带有一种任性、自我的小情绪的宣泄”,可知《美女·鱼》应归入80后艺术家的“卡通绘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
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

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

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那年我已是 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

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

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

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

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

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

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

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

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 2010年第 4期)
【小题1】文章写了“我”的母亲的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4分)
【小题2】说说划线句子“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在文中的含义。

(5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当今社会,你认为儿女们怎样做才是“孝顺”?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小题1】①我奉调入京时,母亲拄着杖从几里外来为我送行,并希望我留下。

②母亲关心我,经常问我“饿了没”。

③我离开母亲去北京的学校时,母亲呆呆地看着窗户几个小时。

(2)通过这些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美,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以及作者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