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环节的学习内容是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明清社会与以往世代具有明显不同的地方有二,一是皇权空前加强,专制统治极盛;二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新景象,西方近代经济文化开始东渐。

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应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本环节的教学内容为“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由“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康乾盛世(上)”、“康乾盛世(下)”、“明清对外贸易”、“早期西学东渐”六课组成。

本环节中的教学要点有:明朝建立内阁制度与加强皇权的措施,清设立军机处,加强了专制统治,清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评价康乾盛世,明清朝贡贸易的情况及其作用。

探讨的问题: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逐步巩固的?如何评价康乾盛世?如何看待明清对外贸易?了解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理解明清确立社会大一统统治的过程与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内阁制度,清朝建立军机处,清朝加强对东北、新疆地区、西藏地区、台湾地区的统治的措施,康乾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表现,明与清朝前期拓展贡贸易,早期西学传入中国。

2.理解明与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理解明与清前期君主专制统治臻于顶峰,明与清前期政府对中国边疆地区加强统治,巩固了大一统统治,明清的对外关系以官方的朝贡贸易与民间贸易形式为主。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贸易行为使中国纳入了世界性贸易网络之中。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体制
难点:明与清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其意义
学习指导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希望学员能了解明清两朝共同的大时代背景造成二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诸范畴内众多的相似点。

理解明清历史具有几个基本特征: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表现在政治体制、文化思想上);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的广泛分布;民族关系融洽,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融入世界贸易网络之中;对外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贸易和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

关键词
内阁制度
军机处
康乾盛世
朝贡贸易
西学东渐
各位,大家好!
明清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社会昌盛时期。

大一统统治得到巩固。

统治着两个王朝的,一是汉人,另一是少数民族,不管是谁来统治这个国家,在政策上,他们殊途同归,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明清时期,专制国家的强大、繁盛,先进的西方经济文化的传入,这一现象在被很好地写在两幅世界地图上。

【引例】:两幅世界地图
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

”历史是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总和。

历史地图则是空间和时间变化最为直观的反映。

历史地图可使学生对当时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有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形成特定的历史空间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历史地图的功能,充分使用历史地图进行历史教学。

《大明混一图》《坤舆万国全图》是明清时期的两幅世界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明清社会大一统,中国与世界发生着密切的交往的史实。

《大明混一图》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彩绘绢本。

从《明史·地理志》可以考证《大明混一图》绘制在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

该图长3.87米,宽4.75米。

它已经把东起日本,西迄欧洲、阿拉伯半岛甚至非洲的大半个世界都囊括了进去,是迄今为止我们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绘有非洲的世界地图。

《大明混一图》全图没有明显的疆域界限,仅以地名条块的不同颜色来区别内外所属。

图中着重描绘了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以及镇寨、湖泊、边地岛屿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

欧洲和非洲地区也绘得很详细,南部非洲的好望角一目了然。

郑和下西洋正是在《大明混一图》的指引下,到达任何他们希望到达的地方。

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第一次把西方绘制的世界全图传入中国,《坤舆万国全图》是当时世界上最详细,最准确的世界地图。

为了迎合中国人的观念,利玛窦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了170度,是中国正好处于《坤舆万国全图》
的中央。

目前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仍然保持着一样子。

两幅地图,明显带有时代印记。

透过两图,明与清前期,中国人的疆域观、民族观、国家观、以及中国人的中国的概念显现无遗。

处处都呈现着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

接着,我们从疆域、政治体制、民族关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分析明清社会大一统的情况。

一、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疆域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疆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社会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不过,明清时期的疆界,基本奠定了中国疆界的模样。

明政府建立统治后,继承了元朝的疆域。

在北边,明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东北边境一带设置卫戍边。

明修筑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畔辽宁虎山的长城,长城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体上是“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明史·地理志》)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尽入版图。

满清入关后,承袭了明朝的疆域,建立了统治。

清前期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边疆地区,其主要的措施有:
康熙时期,解决三藩割据问题。

康熙时期,消灭郑氏割据政权,派施琅领兵入台,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康熙时期,组织清军在雅克萨打退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基本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康熙时期,打退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和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乾隆时期,平定维吾尔贵族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路。

顺治时期,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时期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皇帝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时期设置西藏地方政府--噶厦。

这样,基本奠定了清朝前期的疆域,巩固了统治。

也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大致模样。

2.民族
明朝政府采改土归流等措施,处理少数民族问题。

清康乾时期,改善了满汉关系;平定蒙古准格尔部叛乱和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务与民政。

总体而言,满清与西藏、云南
广西、台湾等地的少数民族也均保持和睦平等关系。

乾隆时期,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此阶段,民族认同感明显加强。

一、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续1)
3.政治制度
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加强。

明朝时期,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导致延续1600年宰相制度在中国的终结;明政府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后逐渐形成内阁。

地方上,废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军事上,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兵权。

另外,明朝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加强皇帝专制统治。

清朝时期,承明制,亦置内阁,但无厂卫制。

及雍正年间,对西北用兵又别立军机处,直受皇帝指挥,随演化而成君主极权之局。

明清政治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管辖能力,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经济
明清两代政府注重小农经济发展。

明朱元璋致力于恢复农业生产,实行大规模屯田,鼓励农民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禁止圈占农民土地,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奠定了康乾盛世的物质基础,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

5.文化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采取八股取士。

清朝时期,满人汉化,清朝帝皇醉心于汉文化,以汉制、汉文化治国。

清朝政府对传统的文化典籍进行了整理,对不利于统治的书籍一概禁毁,也多次下令禁止学者开设书院,集会结社,实行文字狱,禁锢思想。

明清在文化思想上的作为,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但对统治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有作用的。

6.对外关系
明清对外关系,教材强调了明清对外贸易关系,这一内容在此套教材中被突出了。

本人认为,对明清对外贸易的认识,应将明清对外贸易置于世界整体发展的框架下作思考,指出明清对外贸易,将中国纳入了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明清对外贸易的教学,可以先简单回顾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

中国文明在远古时代,
就与环太平洋文化有了互动。

周秦汉唐,南海交通已开始。

宋元以后,中国主导东亚传统海域
圈(北自日本、朝鲜,南达东南亚诸国)与阿拉伯人主导的西亚传统海域圈互动,形成“海上
丝绸之路”;明清中外海洋势力在南中国海接触和碰撞,海外移民潮不断,成为国际移民中一
股强劲的力量……。

中国比西欧更早环抱海洋,有自己的传统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并以渐进
的方式向近代转型。

一、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续2)
6.对外关系(续)
其次,指出这段历史中,政府对海洋的禁与开不断反复的事实。

明初的海禁,断送了宋元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法展的机遇。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成为开放的一个契机,此后相继即位的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较为开放灵活的政策。

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的海上贸易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明朝政府规定,凡华船下海通番,在出口前应先“请引”,缴纳名为引税的特许金,此外,还需征收三种具有关税性质的水饷、陆饷和加增饷。

其中水饷,相当于船钞,按船的大小征收;陆饷就是货物进口税;加增饷则是一种特加税,专向从菲律宾返回的船舶征收。

全汉昇在《明季中国与菲律宾间的贸易》中所述:开禁后,漳州府海澄县每年的外贸税收迅猛增长: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每年的约三千两白银;到万历初(1573年)则已经有白银六千两;万历四年(1576年)收银已达一万两;至万历二十二年(1583年)白银收入更达到了惊人的二万九千两,几乎是二十年前的十倍。

这在中国历史上确是处理海外贸易成功的一例。

明代后期,中国民间商船可从月港出洋,外商可从广州、宁波入华。

新航路开辟后,1553年,葡萄牙以澳门为贸易中转据点。

此后,澳门发展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

西班牙人以马尼拉为中转站,往返于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中国丝绸源源不断输往美洲。

欧洲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不得不用白银作弥补,从而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的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清初,为了隔断东南沿海反清武装,顺治下令“海禁”。

康熙时期,重新开放“海禁”,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南京)设海关,允许对外贸易。

乾隆后,闭关锁国,而此时,西方正经历着工业革命。

闭关政策,使中国与西方差距拉大。

第三,分析明代前期与明后期到清乾隆时代的对外贸易的不同处。

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朝贡贸易的关系,朝贡贸易的特点、意义与局限性。

明代,中国政府致力于发展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官府控制,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客观上也有外来物品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作用。

明后期开始,世界贸易性质发生变化,环球贸易逐渐形成。

中国的对外贸易,很大程度上有朝贡转向民间商贾贸易。

中国逐渐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从贸易的伙伴上看,明代前期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与地区(南洋群岛)等,主要发展的时朝贡贸易。

明后期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其中以日本和葡萄牙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明代海外贸易有三条主要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向美洲各地的贸易;以马六甲为中转站,向欧洲各地的贸易;与日本的贸易。

清代前期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与地区(暹罗,越南,缅甸,南洋群岛)、英国、法国等,
这进一步可以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现状发生的变化。

最后作归纳,明清对外关系既是社会大一统的反映,也促一定程度上进促进了大一统社会的发展。

明清的对外关系,无论是海禁还是朝贡贸易,均表现出政府对对外交往的强有力控制。


后期,也是西方积极探索新航路时期,此阶段澳门发展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中国市场纳入
世界性贸易网络之中。

这是明清社会在大一统的一种表现。

二、评价康乾盛世
在本单元中,教材用了两课时,阐述康乾盛世。

因此,这一教学内容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们需要提出对康乾盛世的认识问题。

普陀区东新中学的谈老师在讲授康乾盛世(下)时,先叙述康乾盛世的表现,然后从内、外两方面对盛世进行评价。

谈老师列举文字狱,使用《大国崛起》的资料,将康乾盛世置于世界背景下,比较中外社会发展的状况,让学生思考盛世的隐忧。

最后教师归纳评价历史事件的注意点,指出要从横向、纵向,正反两面找一些比较点,评价历史。

谈老师的做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为大家所普遍认同。

那么,教学中,如何评价康乾盛世?
首先要了解康乾盛世的具体表现。

康乾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民族和谐、人口增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经过清朝前期的努力,康乾时期,建立了稳定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清政府实现了对中国全境的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对西藏、台湾管辖,其它地区也均置于其有效管辖之。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

清朝时期,中国疆域辽阔,曾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沙俄。

自康熙到乾隆,期间有一百多年的和平稳定。

社会安定,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

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

至康、雍之际,全国垦田数字已超过明朝后期水平。

雍、乾两朝,随着边疆和山区的开发,垦田数字继续上升。

高产作物引进以及推广种植,南方普及种植双季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在四川、福建、山东、湖广地区,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等家庭手工业的不断推广发展。

其中,湖州丝、松江布远销海外。

城镇发展迅速,农村市镇数量大幅增加。

明清商业城镇至今大量留存,并继续其繁荣。

18世纪,中国是东亚、东南亚贸易中心地区,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据估计,19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总量的1/4。

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推动人口快速增长。

至乾隆末年,总人口达3亿,位居世界前列。

18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尊重汉文化,重视文化建设,完成一系列的文化工程,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

《四库全书》编纂于乾隆后期,是对传世古籍的一次总清理。

结集了上古至乾隆时期的主要古籍,总数近80000卷。

《古今图书集成》:编纂于康熙后期至雍正初期,10000卷,是现存篇幅最大的古代类书。

小说、戏剧、园林等领域也取得辉煌成就。

因此,康乾时期,社会呈现出盛世景象。

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康乾盛世有值得颂扬和自豪之处。

盛世景象的出现,是社会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果。

但是,康乾盛世也表现出其局限性。

政治上,专制统治走向极端,思想文化上,实行文字狱,不利于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

外交上,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乾隆陶醉其文治武功,错失了社会再次发展的机会。

相比于同时代世界其它国家情况,康乾时代的社会不足显现明显。

此阶段,英国已经确立君
主立宪政体,对外加紧殖民扩张,其海外贸易发展迅猛,至乾隆时代,英国已发生工业革命,工业时代来临。

美国发生独立战争、并开始西进运动。

法国处于路易十四到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时期。

俄国处于彼得大帝改革、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积极对外扩张,把势力渗透到中国东北地区。

总体来看,此阶段,西方一些国家已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启蒙运动兴起,思想解放,科技发展迅速,工业化开始,对外开放、积极殖民,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而中国仍在农业文明时代徘徊,中国政府也没有认识到西方现代化这种潮流的世界意义。

康乾盛世时代,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是东西方发展的分水岭,经历这一时期,中国的发展已远不足以同西方工业文明相比了。

因此,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康强盛世不宜被夸大。

因此,本人认为,评价康乾盛世,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线、不同的史观出发,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自己的认识。

纵观明清历史,“中国明朝是一个内向和非竞争的国家”,晚明则是“一个停滞但注重内
省的时代”;“经历清初四帝的治世,清朝成为满洲人和汉人共同的帝国”(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这一时期,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空前加强,皇帝专权达到鼎盛,大一统统治空前加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归纳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一起探讨明清的政治制度、巩固对边疆统治的措施、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明清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经过探讨,我们大致可以理解明清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明确明清社会巩固大一统统治的方法与成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社会状态
大一统
国家疆域
明清两代疆域,疆界有些变化,但总体变化不大。

清康熙雍正乾隆致力于边疆稳固,至乾隆时期,疆域既定。

在此,以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疆域是为例: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曾母暗沙地区(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

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千米
政治体制
基本沿用前朝制度;另有废丞相、设内阁;建厂卫制度
沿用前朝;另有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民族关系
明与蒙古的冲突
缓解满汉等民族矛盾,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
政府首都
北京
思想文化
心学、西学东渐
经济状况
朱元璋重视农业生产,鼓励种植桑、麻、棉,推行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兴修水利
康乾盛世时,农业、家庭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出现繁荣
对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朝贡贸易
“是朝贡还是贸易?”
华师大二附中王骁
研究背景: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有效的提问能产生有效的教学,“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若干问题,并利用问题,衔接知识点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

本人在《明清对外贸易》一课中,探究、实践问题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节选):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明清对外贸易,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朝贡贸易,其二是民间海外贸易。

我们先共同探讨朝贡贸易。

我们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朝贡?
生1:朝贡就是进贡。

师:是的,古时谓藩属国或外国使臣入朝,贡献方物就被称为朝贡。

前来中国的外国使节称为“贡使”。

外国使节前往京城朝见皇帝,递交和接受两国外交文书,并把一些珍贵的本国土特产贡献给皇帝。

中国古人讲得是厚往薄来,故皇帝也以数倍于贡物的钱或物品作为回赠的礼物,这就是所谓的朝贡。

那什么是朝贡贸易呢?
在此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出一串关于“朝贡贸易”的问题探讨,通过一个个关联的问题,教师引导着学生探讨问题,展开学习。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围绕着时间、范围、作用、原因、
结果这一思路有序的生成,显得自然又合理。

经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对于朝贡贸易的历史过程、朝贡贸易的特点、朝贡贸易发生的原因、朝贡贸易所产生的作用等均会有一定认识,教学效果应该是明显的有效的。

讨论
明清政治制度与唐宋时期相比,有何不同?经由秦、汉、唐、宋、元、清,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逐步得到巩固与发展的?如何理解康乾盛世?如何能达到对历史的整体性的理解?(将中国置于世界背景下来分析的历史问题?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
1.迄今为止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绘有非洲的世界地图是()。

A. 《大明混一图》
B. 《坤舆万国全图》
C. 《郑和航海图》
D. 《大明世界地图》
2.明朝开国皇帝是()。

A. 朱元璋
B. 朱棣
C. 朱瞻基
D. 朱由检
3.组织军队在雅克萨打退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并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的中国皇帝是()。

A. 顺治
B. 康熙
C. 雍正
D. 乾隆
4.明长城西起()。

A. 函谷关
B. 嘉峪关
C. 山海关
D. 鸭绿江
5.清朝政府对西藏地区加强了管理,雍正时期的措施是()。

A. 册封达赖
B. 册封班禅
C. 设驻藏大臣
D. 行金瓶掣签制
6.现存篇幅最大的古代类书是()。

A. 《四库全书》
B. 《四书集注》
C. 《古今图书集成》
D. 《二十四史》
7.葡萄牙以澳门为贸易中转据点,使中国市场纳入了世界性贸易网络之中。

此事发生于()。

A. 1550年
B. 1551年
C. 1552年
D. 1553年
8.清前期实行海禁政策,这一政策实施于哪一皇帝在位时期()。

A. 皇太极
B. 顺治
C. 康熙
D. 雍正
9.康熙时期,在位俄国的皇帝是()。

A. 伊凡雷帝
B. 彼得大帝
C. 亚历山大
D. 叶卡捷琳娜
10.在本环节讲述中提到,“明朝时期,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尽入中国版图”一言记载于()。

A. 《明史·地理志》
B. 《明史·地方志》
C. 《明史·疆界志》
D. 《明史·方国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