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宗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宗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经历了一两千年而没有消失,必然有其自身存在而不消亡的因素。

宗教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有一亿多信教群众,他们是社会主建设的的重要力量。

宗教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党的统治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等方面,其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宗教;现代化建设;作用
一、对宗教的一般认识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本质是要通过它的外部特征来表现出来的,我们知道,有宗教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目前我国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已经超过了一亿人,表现了宗教的普遍性特征;宗教与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现了宗教的复杂性特点;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表现了宗教的长期性特征;最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宗教的国际交流水平也日益提高,表现出了宗教的国际性特征。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的宗教的主要特征为普遍性、复杂性、长期性和国际性。

二、宗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宗教对政治的作用
宗教对政治的作用首先表现为爱国主义。

我国的信教群众历来把爱国与爱教相统一,这是一个光荣的传统。

民主革命时期佛教有“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教义,“念佛不忘救国”;而道教提倡“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扬道教,即所以保国”;我国的伊斯兰教实践“国家兴亡,穆民有责”;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基督教明确确立了自治、自养和自传的立场。

事实表明,新中国建立后的宗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宗教对政治的作用还体现在国家对宗教的消极影响的认识和对待宗教的政策上。

纵观世界历史,不乏有因宗教而发生战争甚至分裂的国家,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俄罗斯历史上的统治者将东正教立为国教,也成为了民族不和的根源;再者,在上海,解放以前,当时的国民政府摄于不平等条约和殖民势力,地方政府曾迁就天主教和基督教,多次发布保护令,结果导致民族情绪,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恪守“政教分离”的原则,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对各宗教一视同仁,我党对各宗教的态度和政府对各宗教的政策没有任何偏私。

我们处理同宗教界相互关系的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
互尊重”,同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这就吸引和团结了宗教界人士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我党的统治,加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
宗教对社会经济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宗教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行为规范。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关键时期,经济领域存在着损人利己、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缺少诚信、责任缺失等弊病。

在这方面,宗教倡导的自律从善、勤劳致富、爱岗敬业、博爱施人、服务社会等,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

其次,宗教对经济的作用还体现在宗教参与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然具有经济价值。

在我国,自古以来名山寺庙众多,宗教文化与生态文化、自然景观文化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这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旅游文化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广大宗教信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在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同时,也直接参与着会经济建设,创造大量的财富。

最后,东南亚有的国家将佛教和儒家传统相结合,促进了其经济的腾飞。

其经验值得借鉴。

(三)宗教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
宗教对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和艺术的影响上。

宗教无疑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因素,而且这一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精神体系中曾经发生过重大乃至主导性的作用。

在对文学的的影响上,宗教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灵感。

我国宗教繁多,既有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有土生土长上的道教、儒教等,这些宗教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成为文人创作的背景,也可以为文人提供灵感。

在对艺术的影响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艺术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艺术的产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我国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乐山大佛等,当今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同样可以以宗教实体或理念为题材。

(四)宗教对社会主义“四有公民”的培育的作用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是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宗教的伦理道德和严格的纪律对培育四有公民有重要促进作用。

从道德的角度来讲,道德是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人从动物演化而来,具有野蛮、自私的本性,仅靠人性的自觉,不足以约束其行为”。

出于恐惧,人需要借助神的威力来规范自己,这就是宗教道德作用存在的依据。

宗教道德中包含许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帮助穷人、病人、残疾人,照顾孤儿寡母,买卖公平,孝敬父母,诚恳待人等,但宗教道德的自律性更强, 对人的约束更严格。

宗教道德有三个基本特征: 神圣性、补偿性和抽象性。

其一, 神是真、善、美的化身和最高象征, 是人类道德的榜样, 遵守宗教道德是信教者的神圣义务和神
圣荣耀, 因而虔诚的教徒往往自律性很强; 其二, 遵守宗教道德的人会得到神的补偿, 即所谓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这对不幸而善良的教徒极具吸引力; 其三, 宗教道德以抽象的爱为基础, 基督教要求“爱人如己”, 伊斯兰教宣称“穆斯林皆兄弟”, 佛教主张对一切生命“慈悲为怀”。

这种劝人为善的精神就就是宗教道德的核心。

从纪律来看,很多宗教都有完善的,信徒既有很强的纪律性。

以上宗教对道德和纪律的要求,对于改进当今社会损人利己、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缺少诚信、责任缺失等问题,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社会具有调整、控制和整合的功能,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良好安定的的社会环境,而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宗教也具有特殊的优势,应该发挥其独有的社会作用。

当然,宗教也有不少消极影响,应该避免和消除之。

[参考文献]
[1]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4页
[2]冯天策.宗教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217页
[3]刘晶.浅谈宗教的社会作用[J].社会观点,2011,(4).
[4]吴乃华.和谐文化与宗教的社会作用[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