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的生命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教育的生命化
本文主要对体育教育生命意义为基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方式,对体育生命化的含义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分析利用体育教育的优势进行体育教育生命化。

标签:体育教育生命化影响
一、体育教育生命化的含义
1.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教育已经得到了一些改观,但是相关的体育教育生命化方面的改善还是不够明显。

县级大多数体育部门对体育教育生命化的认识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层,甚至对其认识非常的滞后,因此造成体育教育生命化受到教育发展的限制,存在大量的弊端[1]。

除此以外,体育教育的生命化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真正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生命化,仅仅是进行单一的体育教育。

因此改变体育教育生命化就必须从改变其认识开始,只用通过不斷的完善体育教育的生命化,才能改善体育教育生命化现状。

2.体育教育生命化影响的提升
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重点是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文化意识。

与体育生命化的方式不同的是提升体育生命文化意识是从实际情况进行开展的。

体育教育生命化影响的提升主要是以学校的体育优势作为媒介,课程内容涉及到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内容。

但是现阶段的体育教育生命化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实际的实施情况跟不上理论发展的速度。

尤其是在没有同意的规范和要求下形成的体育教育意识是难以提升的[2]。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体育教学生命化的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有效的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影响。

3.实施生命化教育
在建立了完善的体育教育生命文化体系后,选取优秀的体育人才进行生命化体育教育,这样不仅能达到普及体育教育生命化的目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提升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通过优秀的体育人员实施生命化教育不仅能降低受教人员的负荷,同时还能有效的组织受教人员展开生命化教育。

建立体育教育生命化组织体系能有效的使受教育人员在相关的教育规定下进行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实施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3]。

二、构建生命化体育教育
1.生命化体育课程
将培养完美和谐的生命作为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以生命为本的体育课程理念。

在这一理念下发展的体育教育应该是能促进人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健康的发展,在遵守自然生命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生命机体的优化,增强其保护生命的能力。

学生通过生命化体育课程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珍贵,能理解生命之美,感受生命之美,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生活,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全的人格[4]。

构建生命化体育课程首先要将生命教育目标融入到日常教学课程目标中,同时选择与生命发展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在对体育素材收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体育知识和技能与生命相结合,实现体育课程的学科价值和生命教育价值。

除此以外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展现生命的活力,在日常的教学评价融入生命教育思想。

2.生命化的体育教师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受教育者的受教状态以及教育否成功。

将体育教师生命化,其含义是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化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外,还能够掌握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了解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对生命有较深的体验和关务。

生命化的体育教师不仅能为学生传授基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能促进形成健康的生命,激发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5]。

生命化的体育教师是集智慧、教育理念、情感与价值观等为一体的个性化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精神生命的缔造者。

3.生命化的体育课堂
体育课堂是传播体育教育的最佳途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活力的体现。

创建生命化体育课堂就是使传统的体育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充满生命价值和意义。

因此生命化的体育课堂是以人为中心,以生命理念为指导对人的生命机体进行优化,促进课堂成为生命的成长乐园。

将体育课堂生命化,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寻找到最适合、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途径,改变传统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的体育课堂模式,逐步走向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同时将传统的封闭式体育课堂引导向具有灵活性,适宜各类人群成长的新课堂模式,确立体育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万国华,戴永冠,孙健,吕秋壮.体育教育的生命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7:82-86+91.
[2]陈冬.生命化教育理念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5:92-94.
[3]鲁红.生命化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02:82-83.
[4]朱建军.体育教育的生命化[J].法制博览,2015,28:300.
[5]周升.生命化体育教育的内涵解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1:126-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