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鸿儒________
②劳形________
③甚蕃________
④鲜有闻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4)两篇文章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1)大;使……劳累;多;少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陋室铭》: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鸿:大。

蕃:多。

鲜(xiǎn):少。

词类活用词,劳:使……劳累。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惟:只。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可:只能。

而:表示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但是”。

亵: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戏弄。

(3)《陋室铭》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
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爱莲说》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甲文,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乙文,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

故答案为:⑴大:使……劳累;多;少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⑶《陋室铭》: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⑷【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概括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文章中抒情和议论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比是文学作品经常用到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附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

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①,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②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③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④,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⑤,六幕⑥相联如胠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注】①级:层。

②布:铺排。

③贻(yí):赠给。

④讫(qì):完毕。

⑤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的束。

弥:紧密。

⑥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⑦胠箧:打开的箱子。

胠箧,音qūqiè。

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⑧履:走,踩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
③遂反潮流逆上矣遂:________
④患其塔动患: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3)读了【甲】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
(4)《河中石兽》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于是;担心
(2)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②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本题中,“物理”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事物的道理、规律”;“患”是动词,理解为“担心”“忧虑”。

(2)①句中,“啮”本义是“咬”,这里理解为“侵蚀、冲刷”;“为”意思是“形成”;②句中,“故”意思是“所以”,“如此”意思是“这样”。

(3)《河中石兽》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记叙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事情,告诉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所以本文从开头到“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都是在叙事,最后一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是作者的议论,这句议论也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所以通过这个议论句就能找到答案。

(4)《河中石兽》中,有对老河兵和讲学家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闻之笑曰……”“又笑曰……”;《梵天寺木塔》中,也有对喻皓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皓笑曰……”。

《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和讲学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谦虚稳重,一个骄傲自负;《梵天寺木塔》中,“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二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答案为:⑴① 倒塌;② 事物的道理、规律;③ 于是;④ 担心
⑵ 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②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⑷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了解刻画人物有哪些方法。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
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①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②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③。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韝④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也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⑤,千古之名焉可灭!
(注)①羸(léi):瘦弱。

②秣(mò):喂养。

③干将:代指宝剑。

④韝(gōu):革制臂套。

射箭、架鹰时,用以束衣袖。

⑤渝:改变,变更。

(1)解释下列句中横线的词。

①朔气传金柝________ ②赏赐百千强________
③欲闻所戚戚________ ④易却纨绮裳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3)请分别写出甲文和乙文中概括木兰从出征到凯旋全过程的诗句。

甲文:________
乙文:________
(4)甲、乙两文对木兰的征战生活都写得十分简略,为什么?
(5)说说两文塑造了木兰怎样的形象。

【答案】(1)北方;有余;听到,听见;更换
(2)①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些得胜而归。

②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4)因为这两首诗的重点不在写战争过程,所以略写。

(5)孝顺、忠贞、坚毅、勇敢、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强”:有余。

“易”:更换。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闻”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听到”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壮士”:将士。

“渝”:改变。

“焉”:怎么,哪里。

还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见义句的翻译。

(3)考查对分别写出木兰从出征到凯旋全过程的诗句的提取能力。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甲文可提取“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作为答案。

乙文可提取“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作为答案。

(4)考查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因为这两首诗的重点不在写战争过程,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

还有可以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所以战争过程要略写。

(5)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

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
揭穿。

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

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所以可归纳为:勇于担当重任,不慕高官厚禄,报效祖国,英勇善战,热爱和平,孝敬父母,机智聪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北方;有余;听到,听见;更换;
⑵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些得胜而归;②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⑷因为这两首诗的重点不在写战争过程,所以略写;
⑸孝顺、忠贞、坚毅、勇敢、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记忆性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近能背诵,还要能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字;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通晓全文大意,根据文章中心来解答;
⑸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一)译文: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

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

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

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
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

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二)译文:
木兰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强颜述说:老父隶属于兵籍,必须服兵役,但是他体力已经逐日衰减,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不能够替父服役)。

北地的风沙足以淹没战马的马蹄,凛冽的北风足以撕裂人的皮肤。

老父本来就有病了,身体虚弱,依赖什么来照顾自己呢?木兰决定替代父亲去服役,喂饱了马后着上戎装踏上行程。

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洗净了铅华的妆饰。

纵马赶赴军营,豪壮地提携着宝剑。

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

夜晚三更突袭了燕地部族的胡虏,抓住了于阗的酋长。

将军(应是木兰)得胜荣归,士卒返回故乡。

父母看到木兰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

木兰能够顺承父母的脸色,脱下戎装整理丝簧。

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

亲戚们举着酒杯来祝贺木兰的父母,(木兰的父母)到如今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一样。

门外都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一起出生入死十几年。

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战斗终不改变。

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

木兰的旧部士兵惊慌得不敢上前,他们徒自叹着气而已。

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梵天寺木塔》
沈括
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②相联如胠箧③。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④其精练。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

②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③胠箧:打开的箱子。

④伏:同“服”,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
②惟手熟尔: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