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自”字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律诗“自”字论
杨玉锋
【摘要】Du Fu is very good at using the words,and his poetry is the excellent work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word "zi" is used distinctively in his verses. Firstly,he used the word "zi" frequently, and what's more,he made the word zi filled with strong feelings. Secondly,Du Fu could develop the word's internal tension and exploit the wor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such as the speech and meaning,to attain a high achievement in duality. Thirdly,as for the grammar,DuFu could transgress the grammatical rules and made the word become the "eye" of the poem.%杜甫善于炼字,其律诗是唐代集大成的杰作,“自”字在杜甫律诗中使用极具特色:第一,作者运用“自”字的频率非常高,不仅如此,在使用“自”字时苦心构思,把自身的强烈感情贯注其中;第二,杜甫能够发挥“自”字的内在张力,针对诗歌创作的实际,根据词性和词意进行游刃有余地调配,在对偶方面到达了很高的造诣;第三,在语法上跳脱规则,让“自”字成为诗中的句眼,成为诗句的重点。

【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2)007
【总页数】6页(P84-89)
【关键词】杜甫;律诗;自;张力;词性;词义;语法
【作者】杨玉锋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杭州 3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律诗在唐代走向成熟,一般而言,相对于古体诗,律诗讲求诗句凝练,节奏更加严密,更注重以有限的词语创造出无穷的韵味,因此虚字运用得比较少,有的诗句可以完全不用虚字而句健意密,更有比较极端的看法认为“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实一字则健一字,虚一字则弱一字”,因此“作诗需下实字”。

律诗以五言七言构诗,在有限的字句中尽量安排更多的意象,可以使诗句语密意洁,达到凝练精警的效果。

比如杜甫的五言句“鼋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暂如临邑至山
昔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一联中可以分解出三层意思。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更是在有限的十四个字中道出五件事情。

因此,在律诗中,某些诗句完全不用虚字是完全有可能的,反而能达到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然而,少用虚字不是说不用虚字,个别诗句没有虚字并不意味着全诗可以无一虚字,诗歌无非是由虚字实字构成的统一整体,虚字实字结合,用实字构建诗歌外在意象,而虚字的作用则是连接诗歌内在意脉,使得全诗声气呼应。

李东阳说:“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

”[1]可见虚字的运用在数量上虽然远少于实字,其艺术难度却丝
毫不减于实字。

贺贻孙认为“下虚字难在有力”[2],所谓的“有力”当指的是虚
字运用恰到好处,既精炼独特,又能起到使全诗气脉运通的作用。

正如《葚原诗说》说提出的:“虚字呼应,是诗中之线索也。

”[3]本文拟就杜甫律诗中虚字“自”
的艺术加以探析,借此一窥其高超的诗歌艺术。

据粗略统计,杜甫近体诗中共出现“自”字180次之多,次数之多,在“晚岁渐
于诗律细”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身上显然不能用偶然无意来解释,而是诗人刻意为之。

汉魏六朝的古诗创作是唐代诗人效仿的榜样,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更是认为要“熟读文选理”,最为杜甫所心仪的诗人当为庾信,庾信在出使北方被强留之后,虽然最终身居高位,但是心恋故国,心态和诗风为之一变,在诗文方面的成果也远远超过前期,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又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

”由此评价可见庾信人生经历和诗风对杜甫的影响。

庾信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并且在诗歌的艺术技巧上也给唐代近体诗做了充分的探索。

在庾信的诗歌中不乏“自”字的应用,某些用法还直接给杜甫的诗作以直接的启发,可以说杜甫正是在庾信等前人的基础上,才对“自”字的运用达到高深的境地。

庾信的诗作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近体诗,但是在字句的锤炼方面极具特色,某些“自”的用法开了杜甫的先声,例如“熊饥自舐掌,雁惊独衔枚”(《和宇文京兆游田诗》)、“闻弦鸟自落,望火兽空惊”(《伏闻游猎诗》)、“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拟咏怀诗二十七首》之三)、“厥田终上上,原野自莓莓”(《奉和赵王喜雨诗》)、“野鹤能自猎,江鸥解独渔”(《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十首》之九)等诗句无论在形式的对偶上,还是在抒情写意上,“自”字的运用都很成功。

杜甫与庾信相比,一方面是使用的频率比庾信高,庾信诗集中“自”字的运用不过二十几次,而杜甫仅仅律诗就运用一百八十余次。

另一方面,在艺术上杜甫也远远超过庾信,利用“自”字内在的张力达到创造性的表现功能。

以安史之乱为界把杜甫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话,通过比较就可以发现,其后期的创作中,“自”字的使用更具有特色,虽然杜诗“自”字的使用在其早期的诗作中已有出现,但是用法和效果均与后期有别,应当说“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家动荡和诗人生活的迁徙困顿使得杜甫在诗艺上更加精进成熟,南宋诗论家葛立方已经发现杜诗使用“自”字的熟稔与诗人生活磨练之间的关系,他在《韵语阳秋》中说:“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如‘感时花溅泪’是也,故作诗多用一‘自’字。

《田父泥饮》诗云:‘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遣怀》诗云:‘愁眼看霜露,寒城花自菊。

’《忆弟》诗云:‘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日暮》诗云:‘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滕王亭子》诗云:‘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

”[4]诗人心境已经融入了战乱的深切感受,因此饱经沧桑的诗人在面对景物
的时候,自身的悲喜感受与“无情”之景形成了一种对比,自然而然地使自身的“情”与外在的“景”结合,使景也带上了诗人自身的多种情感。

五律《滕王亭子》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此时杜甫正辗转于梓州、阆州等地,题中的“滕王亭子”就是位于阆州,为滕王李元婴镇守阆州时所作,全诗为:“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

尚思歌吹入,千骑把霓旌。

”这首诗把滕王亭子现在的衰败景象与过去的繁盛境况作对比,前六句的景象已让人倍感凄凉衰飒,而结尾的后两句翻用俪句,可谓力大思深,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亦自有一种讽刺的性质。

颔联“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是这首诗的警句,仇兆鳌评本句为“此再写吊古之情,情与景相因”[5],所谓的情景
相因即指的是化景物为情思,把客观的景物贯注自身的主观感受。

“自”字与“尤”字是全诗的“诗眼”,“自”字的使用使得“虚阁”不再是无情的客体景物,而是有生命的主体。

叶梦得也十分欣赏这一联的“自”字和“尤”字,说“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老杜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6]。

因此,可以发
现“自”字使用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作者在使用“自”字入诗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强烈情感贯注其中,使得全诗传情达意的效果变得深刻,达到了“以一字为工”的境界。

“自”字作为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虚字,有着多重的词性、多重的意思,不同的词性和意思可以根据诗的具体情况来灵活恰当地运用,这给诗人构建诗句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根据杜甫诗歌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可以发现“自”字有着以下多种的词性和词义的运用:
(一)“自”可以用作介词,当“从”“来自”讲
这种意思是较为常用的用法之以一,在杜诗中出现颇多,兹举出几例:致此自偏远,又非珠玉装。

(《蕃剑》)
自古皆有恨,浮生有屈伸。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自从失词伯,不复细论文。

(《怀旧》)
一自风尘起,犹嗟行路难。

(《復愁》诗之五)
鹿门自此往,永息汉阳机。

(《登舟将适汉阳》)
自到青冥里,休看白发生。

(《赠陈二补阙》)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自失论交友,空知卖酒垆。

(《赠高式颜》)
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三绝句》之二)
(二)用作副词,作“自然”“本来”“亲自”等义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重过何氏五首》之四)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忆弟二首》之二)
愁眼看霜露,寒城花自菊。

(《遣怀》)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初月》)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游修觉寺》)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进艇》)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野人送朱樱》)
(三)用作人称代词,意即“自己”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十)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喜达行在所》其三)
扶病送君发,自怜犹不归。

(《赠韦赞善别》)
闷能过小径,自为摘嘉蔬。

(《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
哀歌时自惜,醉舞为谁醒。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三)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宿府》)
陶冶性情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解闷》诗之七)
一生自猎知无数,百中争能耻下鞲。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诗之一)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解闷十二首》之十)
(四)其它用法
此外,“自”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用法,这在杜诗中也有体现,比如:
“自”用作副词作“尤”“仍然”意,杜诗中有“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
难。

”(《息烽》)
用作时间副词,意为“已经”,“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数陪李梓州泛江
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之二)、“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过斛斯校书庄》之二)等诗句中的“自”字均作此解。

用作连词,释为“虽”“虽然”,这种用法在诗中较少出现,杜诗有“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南征》)
用作转折副词,训作“却”,“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

”(《玩月呈汉中王》)“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伤春五首》之一)中的“自”可做转折意讲。

用在单音节副词、形容词、助动词等后面作词缀,这用词性的“自”没有实际意思,比如“本自依迦叶,何曾解偓佺”(《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济江元自阔,下水不劳牵”(《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就
是这种用法。

(五)“自”与字对偶方面的特点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诗而言的。

与古体诗相比,律诗讲究“整、俪、叶、韵、谐、度”等六个方面的限制,其中“俪”指的即是在诗中使用对偶,对偶是近体诗中一个重
要的文学修辞手段,对偶一般运用在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首联和尾联则不作要求,对偶要求根据词的性质,在诗中恰当安排,使诗歌形成对称整齐的形式美。

“自”字本身是一个普通的字,却具有多种词性和词意,这给诗人锤炼字法留下的充足的空间,尤其在对偶方面,是诗人施展语言艺术的绝佳舞台。

南宋学者洪迈是最早系统地关注杜甫在“自”字对偶方面的特色,他在《容斋续笔》卷五中列举道: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山花相映发,水鸟孤自飞。

”“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

”“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

”“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

”“胜地初相引,徐行得自娱。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猿挂时相学,鸥行炯自如。

”“自吟诗送老,相劝酒开颜。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此以自字对相字也。

“自须开竹径,谁道避云萝。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哀歌时自短,醉舞为谁醒。

”“离别人谁在,经过老自休。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此以“自”字对“谁”字也。

[7]
洪迈所列举的“相”与“谁”字的例子是与“自”字相对频率最高的两个字,洪迈所列举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此外还有“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

”“南极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谁勒铭。

”等等,据统计,“自”字与“谁”字对仗的有十四例,与“相”字对仗的有十七例。

“谁”字并不指明某个确定的对象,而且带有询问的语气,所以实际上诗人已经知道并不存在这个“谁”,所有的感情最终的指向归结到诗人自己的内心。

《宿府》中就这有这种用法,《宿府》写于杜甫在任职严武幕府时期,全诗主要描写诗人晚上值宿幕府时的感受,藉此表达漂泊乱离、故乡难返的凄苦之情。

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对仗严密,上句写漫漫
的长夜对值宿的诗人来说已经感觉非常难熬,而官衙的外面又时不时传来悲凉的号角声,诗人的煎熬因此更进一层,而内心一肚子的话又无人诉说,只能在灯下自言自语。

对句承接上句,把焦点转向外面的夜空,今晚的月色十分好看,可是诗人却偏偏又是孤单单的一个人,这么好的月色有谁一起共赏呢?这一联诗把确定的“自己”当做抒写的对象,同时又举出一个不存在的“谁”发问,诗人的孤独凄清之状跃然纸上。

与“谁”字不同,“自”字与“相”字对偶的效果又是一种境界,“自”代表的是单独的个体,“相”则指代的是相互联系的两方,“相”字一般写动态的两种物象,而“自”往往聚焦于静止的东西或者孤独的个体。

因此两个字所连缀的诗句形成了一种对比,诗句的重心落在“自”上,诗的氛围也是凄凉孤寂的。

以《倦夜》中“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为例,夜晚月色很淡,萤火虫发出的点点冷光在暗处飘动,溪边栖息的水鸟都叫起来,一声一声,此起彼伏,像是在呼唤伴侣。

在黑夜中这些萤火虫所发的光虽然现实了它们的存在,可是感情基调却是孤独寂寞。

与无声的萤火虫相比,水鸟叫声显示了它们的喧闹,可是在这将晓未晓的时候,作者听着这无忌的鸟声,怎么可能会有睡意呢?萤火虫的忽闪忽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诗人此时的孤独身世,水鸟相呼的叫声却映衬出诗人此时并无能够互相关心的朋友,自己实际上连水鸟的境地都不如,仇兆鳌评论说:“‘自照’,有孤栖之感;‘相呼’,心伤无侣。

”[8]
不仅如此,“自”与“相”对偶在杜甫的笔下还有更经典的诗句,就是在《江村》里的“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自”与“相”字又上下句为对,读起来给人一种轻快流畅的感觉。

在杜甫律诗中,“自”字与“空”字也出现了四次,除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外,还有“自失论文友,空知卖酒垆”(《赠高式颜》)、“白帝空祠庙,孤云自往来”(《上白帝城二首》之二)等诗句也极具特色。

除了上述的
“谁”“相”“空”字外,还有许多,例如“且”“更”“虽”“还”等连词,“才”“只”“皆”“各”等形容词,还有“终”“元”“尤”等副词。

杜甫的绝句中也有“自”字运用的经典之处,例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句诗在对偶上以“自在”对“留连”,两词均为双声词,读起来声调婉转,声调的和谐有利于诗人愉快轻松感情的传达。

通过上述的例子可以发现杜甫对“自”字词性的把握达到了熟稔的程度,诗人能够根据“自”字的不同词意的运用,使“自”字最大程度地发挥内在的潜力。

除了不同词性这个视角之外,“自”字在诗句中的搭配即遣词构句方面也值得探析,杜甫诗歌在这方面也有迥异于其他诗人的创造。

一般而言,“自”字作为虚词,在承担副词词性的时候与动词、介词、或者形容词搭配是比较常规的用法,也符合语法规则,这在杜诗中大量存在,例如“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诸将五首》之三)、“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遣愤》)、“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伤春五首》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字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直接搭配,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自”字与名词直接组合都是不合常规的用法,“自”字作为虚词在诗句中的这种用法在杜甫之前的诗人是很少出现的,而诗人刻意青睐这种超越语法规则的用法,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独特匠心。

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对此已有关注: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

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

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6]
叶梦得敏锐地指出来“有”字与“自”字在这一联诗中是最关键的两个虚字,全诗正是从虚字出力。

“自”字与名词搭配在杜诗中有二十余例,这在杜诗一百八十余次“自”字的使用
中占有一定比重,例如:
古墙犹曙色,虚阁自松声。

(《滕王亭子》)
籍甚黄丞相,能名自颍川。

(《送梓州李使君之任》)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日暮》)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最后一例《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脍炙人口的一联诗句,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景的,实际上却是抒情之语,而抒情的媒介正是利用“自”与“空”两个虚词与名词的超常搭配,“自”与“春色”,“空”和“好音”之间直接连缀,省略了“有”“展现”等意思的词,使这一联的重心全然落在“自”“空”两个虚词上,何焯云:“‘自’字‘空’字,呼应最微。

”[9]祠堂景色的描写在这两个虚字的映射下显得肃穆深沉,荒芜零落之感也尽显纸上,更重要的是诗人自身悲激感伤之情自在其中,所以有诗论家评论说:“‘自’字‘空’字从吊古生情,俯仰彷徨,莫能自已。

”[10]
与这种用法相关的还有声律上的拗救,也就是平仄上的变通,律诗有着相对严格的平仄要求,但是在实际诗歌创作过程中有时候不得不在平仄上进行某些改动,改用平声字的时候用了仄声,这就需要在相应的位置上进行补救,反之亦然。

杜甫诗中有几例涉及到拗体的用法,都是该用平声“自”的时候用了仄声的“自”字,例如上述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字该用平声而用仄,“空”该用仄声而用平声,平仄互易,声调上反而有一种变化美,《日暮》中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也是这种用法。

上述例子中“自”都是副词词性,在语法上都不符合一般的规则,所以一般认为在“自”字与之后的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之间有省略的成分,正是这种超常规的用法使得诗歌的言说方式变得独特,抒情言志的效果因此与众不同,也从侧面表现了诗
人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勇于拓新的精神。

“自”字与名词的直接搭配在句法上涉及到以虚词为诗眼的问题,清代诗论家黄生在《杜诗说》中说:“句用单虚字在中间者,谓之虚眼句。

”[11]黄生所说的把虚字用在中间,实际上指的是在五七言诗中虚词与之后的名词之间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在语流上的停顿使重音落在虚词上,使得诗歌在句法上有一种老到苍劲的风格,同时,诗歌内在意脉也有一种跳脱感,显得回旋顿挫、深沉绵长。

杜甫精于炼字,由上述对杜甫律诗中“自”字的分析,可以发现诗人对“自”字运用已经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诗人在律诗中利用“自”字的张力发挥其最大效果,使普通的“自”字在诗中承担起渲染感情的重要功能,“自”字也成为经典的诗眼,“自”字的运用显示了作者在近体诗中锤炼虚词的高超语言艺术。

【相关文献】
[1] 李东阳.麓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7.
[2] 贺贻孙.诗筏[M]//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40.
[3] 冒春荣.葚原诗说[M]//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82.
[4]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第一[M]//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484.
[5]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90.
[6]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M]//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420.
[7] 洪迈.容斋续笔卷五[M]//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277.
[8]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76.
[9]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第五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7:1123.
[10] 黄叔灿.唐诗笺注卷四[M]//陈增杰.唐人律诗笺注集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352.
[11] 黄生.杜诗说[M].合肥:黄山书社,1994:5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