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冈市2020年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
生物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内环境成分及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沿毛细血管流动时,在动脉端渗入组织液的量与在静脉端回渗的量相等
B.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C. 内环境的成分的动态变化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液的生化指标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D. CO2是人体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成,各组分之间的成分关系:(1)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2)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浆沿毛细血管流动时,组织液中的各种物质大部分渗回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所以在动脉端渗入组织液的量与在静脉端回渗的量不相等,A错误;
B、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B错误;
C、血液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若机体健康则生化指标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处于动态平衡,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就会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因此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正确;
D、CO2是人体细胞代谢产生的产物,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O2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C。

【点睛】
2. 下列对于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稳态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C. 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仅能承担防卫功能
D. 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具体内容是指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定义: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稳态表现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上,因此,稳态现象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B正确;
C、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不仅仅只承担防卫功能,免疫系统还具有清除和监控功能,C错误;
D、内环境稳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D 正确。

故选C。

3. 河豚是一种美食但河豚的内脏含有河豚毒素,可导致肌肉,神经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关闭,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进而造成脉搏迟缓、体温和血压下降,严重可导致死亡。

下列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A. 钠离子通道打开使胞外的钠离子内流
B. 钠离子通道关闭会使神经元难以形成动作电位
C. 钠离子内流会使胞内钠离子浓度高于跑外
D. 一定剂量的河豚毒素可用于镇痛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出现内负外正的电位分布,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出现内负外正的电位分布。

【详解】A、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从而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通道应该打开,因此钠离子通道关闭会使神经元难以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
C、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不会导致胞内钠离子浓度高于跑外,C错误;
D、分析题意可知河豚毒素,可导致肌肉,神经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关闭,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因此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D正确。

故选C。

4. 排尿反射既有低级中枢也有高级中枢,下列有关排尿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发育还不完善
B. 正常成年人既能主动排尿也能主动“憋尿”,说明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可以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C. “植物人”出现像婴儿那样的尿床,可能与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受损有关
D. 高位截瘫的人意识清醒却小便失禁,是因为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受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排尿反射既有低级中枢也有高级中枢,其中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会受到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详解】A、婴儿控制排尿反射的中枢发育不完善,从而导致婴儿经常尿床,A正确;
B、正常成年人既能主动排尿也能主动“憋尿”,这里的“主动”说明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可以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B正确;
C、“植物人”出现像婴儿那样的尿床,说明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无法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有可能是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受损,C正确;
D、高位截瘫的人意识清醒说明大脑皮层没有受损,小便失禁也有可能是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与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的通路受损,D错误。

故选D。

5. 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A、B、C代表内分泌器官,1、2、3代表激素,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亢患者①、②、③含量均偏高
B. 缺碘时①、②、③含量均偏低
C. 图中共有三处箭头表示抑制作用
D. B还能分泌与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可知:激素③可接受来自①和②的调控,又可作用于A和B,故③为甲状
腺激素,则C为甲状腺;②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垂体;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为下丘脑。

【详解】A、甲亢患者体内③甲状腺激素偏高,但由于激素的反馈调节,①和②的含量均偏低,A错误;
B、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反馈作用减弱,则①和②的含量高于正常水平,B错误;
C、图中①和②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中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对相关腺体的促进作用,③表示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C错误;
D、B垂体还可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一样,均可促进生长,D正确。

故选D。

6. 1885年,巴斯德将感染了狂犬病的兔的神经组织制成匀浆,放置十多天后,注射给一个被疯狗咬伤的小男孩,连续注射十几天后,小男孩活了下来。

这位小男孩就是世界上第一位狂犬病疫苗的注射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狂犬病疫苗的本质是曾寄生于兔的神经组织的狂犬病病毒
B. 连续注射十几天可使疫苗效果在人体内微量叠加
C. 制成的匀浆要放置十多天最可能的原因是狂犬病病毒在繁殖多次后毒性降低
D. 用抗蛇毒血清抢救毒蛇咬伤患者与注射该狂犬病毒所发生的免疫学原理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

2、人被狗咬伤后,需立即注射狂犬疫苗,狂犬疫苗属于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消灭人体内的抗原,由于注射疫苗后产生特异性免疫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注射狂犬疫苗的同时,伤口处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血清中含有抗体,直接消灭一部分狂犬病毒。

【详解】A、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故该狂犬病疫苗的本质是曾寄生于兔的神经组织的狂犬病病毒,A正确;
B、连续注射疫苗后抗体数量增多明显,其原理是二次免疫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故连续注射十几天可使疫苗效果在人体内微量叠加,B正确;
C、制成的匀浆要放置十多天最可能的原因是狂犬病病毒在繁殖多次后毒性降低,减少对人体的危害,C正确;
D、狂犬疫苗是灭活的狂犬病病毒,可以引起免疫系统反应,产生抗体,当狂犬病毒进入体内时,就可以被抗体拦截;对人而言,蛇毒是抗原,抗蛇毒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它能使蛇毒失去对人的作用,即狂犬疫苗是抗原,蛇毒血清是抗体,故二者所发生的免疫学原理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
7. 图中曲线C表示某植物茎的生长反应与生长索浓度的关系,如果将同样浓度的生长素施用于根,能反映根生长状况的曲线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由于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所以与曲线C(表示某植物茎的生长反应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相比,如果将同样浓度范围的植物生长素施用于根,低浓度时会促进根的生长,而浓度高时会抑制根的生长,如图中曲线A所示。

故选A。

8. 下列关于对生长素的合成、分布、运输及生理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单侧光刺激胚芽鞘尖端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B.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 生长素对植物的根、芽、茎的生长只有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
D. 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产生:幼嫩的芽、叶以及发育中的种子。

2、生长素的运输:在芽、叶等部位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称为极性运输,该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3、生长素的分布: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详解】A、单侧光刺激会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由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A 正确;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C错误;
D、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出现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D错误。

故选A。

9.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科学家用相同时长的红光和红外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置于暗处。

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

据此实验推测,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红光诱导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会逆转红光的作用
B. 影响莴苣种子发芽的红光和红外光属于物理信息
C. 第6组
的发芽率接近50% D. 莴苣种子发芽率的高低,与最后一次照射的是红光还是红外光密切相关【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及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光照射处理方式对莴苣种子的发芽率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光照射处理方式,因变量是莴苣种子的发芽率,黑暗处理作为对照组,表格数据显示,不同光照射处理方式下莴苣种子的发芽率不同,其中第2组和第4组发芽率明显高于第3组和第5组,且接近于100%。

据此分析。

【详解】A、比较第2组和第3组,第2组只用红光照射,发芽率高达98%,而第3组先用红光照射后用红外光照射,发芽率只有54%,可推测红光诱导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会逆转红光的作用,抑制莴苣种子发芽,A错误;
B、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则影响莴苣种子发芽的红光和红外光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D、由表格可知,最后一次照射的是红光的第2组和第4组的发芽率明显高于最后一次照射的是红外光的第3组和第5组,可推测莴苣种子发芽率的高低,与最后一次照射的是红光还是红外光密切相关,红光能诱导莴苣种子发芽,因此最后一次照射的是红光的第6组的发芽率应接近于100%,C正确,D错误。

故选C。

10. 对一个生物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环境条件。

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对甲乙两地的布氏田鼠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B. 对生活在冻原的旅鼠来说,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C. 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
D. 对生活在同一池塘的卿鱼和鲤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
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下波动,这个平均水平就是所谓的合理的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大于合理的环境容纳量时,资源压力增大(如食物、配偶、栖息地等),资源的数量、质量降低、天敌和疾病等因素的抑制作用增强,种群数量回落;当种群数量小于合理的环境容纳量时,资源压力降低、资源状况得到改善,天敌和疾病等因素的抑制作用减弱,种群数量回升。

通过种群调节,种群数量可以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详解】AB 、环境容纳量是可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环境不同,导致K 值不同,A 错误,B 正确;
C 、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 错误;
D 、不同种群适宜生活的环境不同,K 值不同,D 错误。

故选B 。

11. 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是: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

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其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1时期,刚接种的酵母菌对新环境有一个适应期,一般不分裂,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B. 在2时期,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其增长速率不断变大
C. 在3时期,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并保持稳定,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 密封发酵一段时间后,由于代谢产物积累、营养物质消耗等原因,种群数量会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用酵母菌酿酒的过程中,酵母菌种群增长开始时呈现S曲线,达到K值后,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图示是酵母菌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2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3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组成为稳定性。

【详解】A、在1时期,种群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A正确;
B、“S”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2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当种群数量大于K/2后,增长速率不断减少,B错误;
C、在3时期,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并保持稳定,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正确;
D、密封发酵一段时间后,由于发酵装置中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酵母菌种群数量会下降,D 正确。

故选B。

【点睛】
12. 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有大量的泥纵,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它们几乎绝迹。

关于此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这30年该稻田发生了次生演替,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
B. 该稻田害虫数量会增多,土质变差,耕种成本增加
C. 按此趋势发展下去,未来30年此稻田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恢复,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 合理发展稻田养鱼,建设“稻—萍—鱼”等立体农业,有利于改善该稻田生态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物种数目的减少,物种多样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所降低.
【详解】A、稻田群落近30年来的变化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次生演替,A正确;
B、由于青蛙能捕食害虫,所以其数量的减少导致害虫增多,从而导致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收入降低,B 正确;
C、由于青蛙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生物多样性降低,所以稻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C错误;
D、建设“稻-萍-鱼”立体农业,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效益和保护环境,D正确。

故选C。

1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但动物都是消费者
C.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D. 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它动物捕食的动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例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是消费者,动物也不一定是消费者,腐生生活的动物是分解者,B错误;
C、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种类及数量越多,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就越复杂,C错误;
D、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它动物捕食的动物,D正确。

故选D。

1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
B.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每个营养级都会储存下不少能量
C.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主要是太阳能
D. 如果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逐渐消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1)输入:①源头:太阳能;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②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③过程:a.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b.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产者的有机物中; c.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被释放出来;d.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3)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热量散失: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3、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 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A正确;
B、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每个营养级都会进行自身呼吸消耗不少能量和分解者消耗大量的能量,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主要是太阳能,C正确;
D、如果停止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能长期维持,最终会崩溃而消亡,D正确。

故选B。

【点睛】
1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群落有关,还与无机环境密切相关。

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仅有利于抵抗各种外来干扰,也有利于灾后恢复。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依赖于以负反馈为基础的自我调节B.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弱C. 雨季的非洲草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高于旱季D. 其他因素相同时,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生态系统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的稳态,其成分、营养结构、能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不断变化中的稳态。

【详解】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以负反馈为基础的自我调节,A 正确;
B、一般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但是存在特殊的生态系统,如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错误;
C、雨季的非洲草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高于旱季,C正确;
D、其他因素相同时,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正确。

故选B。

【点睛】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

依据本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B. Ⅰ表示循环系统,Ⅲ可表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C. 若从Ⅱ获取的蛋白质长期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
D. 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通过甲、乙、丙等构成的内环境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分析该图可知乙与丙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一方是血浆,一方是组织液,又因为丙的箭头指向甲,说明甲是淋巴,而丙是组织液,因此乙就是血浆。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