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感悟
莫园园
再读《静悄悄的革命》已是第三次。
读佐藤学的书有共鸣也有疑惑更有费解,因此不得不再读,又读。
真的让我说说感悟领会,还觉得茫然不知所感,几点碎碎的感想难成片段。
首先最打动我的是静悄悄的这几个字,我喜欢读书,也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最喜欢静悄悄的感觉。
其次是我经历的课堂中,用大一点的时间单位来表示有三十年之多,就作为教师后的感受而言也有二十年之久,静悄悄的感觉着实不多。
静悄悄,它不是死气沉沉。
死气沉沉让人压抑、乏味、倦怠甚至讨厌!静悄悄,怎么说呢?它像是静听春雨沙沙-惬意、满足、喜悦、惊讶,想象花重锦官城的渴望;又像是独感冬风怒号---温暖、安全、幸福、踏实,产生能饮一杯无的相邀。
课堂要是这样有静悄悄在生发,那是多么幸福的啊!所以要革命。
他极其深刻的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构造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迟缓,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我由此想到了历史的变革与革命,轰轰烈烈也许是一个关键事件吧,也许是一个导火索吧,也许反正一个良好的长久的生态的呈现都会伴随着一种旷日持久的革命在悄悄的进行。
这或许
就是现在最流行的一句在路上吧,我们只要一直忠诚的在追求的路上,就好!
今天我选择分享的是第三章那个的第十六节《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分享内容。
选择这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在这段时间以来在校本书法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
首先如书中所说的一些错误,我们也犯过。
在学校教学开放日时,为了校本书法课程能有更好地展现,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进行校本书法教材的编制,显然,教材的编订其实不是必须的。
况且,当下我其实不具备编订合格教材的能力。
在公开课时常见到一些现象,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并打印的教学教案,华美鲜艳的板书设计,这些都不是必须的,我们做这些事,也只是一些形象工程。
其次,教学研究没有针对性。
认真思考,书中提出的,教学研究重点在于所参观的课堂中有趣和困难的地方。
一堂好课吸引住了我们应该是课堂中发生的实际情况,然而评课时却常常忽略了这些真实的精彩。
甚至将关注重点放在华美的课件音效上。
真诚的交流共享才是促进教研活动的好方法。
佐藤学教师提出的向其他教师开发课堂进行教学研究的建议,我是十分认同的。
并且我认为这是促进真诚交流不错的方法。
这里面有些理念和观点我还很费解,但也有让我恍然大悟的顿悟,成为一个关键的拐点,由此解开了心中多年的困惑,走出一个瓶颈后便有一个迅速丰富的成长。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的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由此,我的课堂设计理念在拐点处重生,多年的纠结获释。
我在打造生本课堂时一直矛盾着,因为我发现每届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小女孩或者小男孩说话声音不大而且边说边思的样子,每次矫正他们的发言我都很吃力气,他们的声音真的就不能做到宏亮有力,一直觉得遗憾。
读了佐藤学的这本书,那里有句话让我回想到我自己做学生时的发言现场。
他这样说对清楚、明确的要求坚信不疑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暗味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
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渐渐思考问习题的或者用不明确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撒到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的撒到一边。
这是多么人性的关注和呵护啊。
正真的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全面而主动开展的教育。
李镇西教师的一段话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抽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民间有说法孝,论心不管迹。
孝为行,敬为心。
我觉得育人亦是如此。
教为行,育为心。
教育该是朴素而温暖的,不仅有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的朴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