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听课笔记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笔记大全
高中物理笔记大全
有些教师不会板书,学生记录起来很麻烦。

我用表格形式整理一番,大家看看有没有好效果。

老师和同学们研究研究吧。

课堂板书、学生笔记。

老师和学生的完美记
录。

第一编
高中物理的科学思想方法
表 1、位移与路程
物理量定义意义性质对应量图示关系
位移物体由起点指向表示位置的变
矢量
平均速只有在同向终点的有向线段化度
B直线运

中,位移的
路程物体运动的实际表示物体运动
标量速率 A
大小才等于轨迹的长度的实际路径路程
表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
速度定义定义式特例对应量
瞬时质点在某一时刻或
v lim s 匀v
t v 0 at 时刻
速度某一位置的速度t 变
t 0
平均质点在一段时间的s 速
v 0 v t 时间,位
v 运v
速度运动速度
t 2 移

表 3、加速度的几个公式对比
式子物理意义
定义式 a v 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t 即速度的变化率
决定式 a F合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m 即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匀变速s n s m 常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速 a
运动(n m)T 2 s n、 s m为相等时间 T 内的位移

特圆周
a向
v 2 是变量;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外力提供的,
运动
r
对匀速圆周运动,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单摆弹簧振子
简谐
g x k x 是变量,当 a=0 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运动a a
L m
表 4、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物理量意义公式性质说明
位移表示位置的变化s=s2-s1 速度的方向就
表示位置变化的快s 三个物
是物体的运动
v 方向
速度都是理量没
慢,即运动快慢t 加速度的方向
矢量有必然
与物体所受的
表示速度变化的快v 的关系加速度 a 合外力的方向
慢,即速度变化率
表 5、物体的运动状态
状态 特点 种类
运用规律
平衡 静止 a=0
共点力平衡
∑ F=0 状态
匀速运动
力矩平衡
∑ M=0
a= 匀加速直线运动 v t v 0 at
s v 0 t
1 at 2
常量
2
匀 变 速 即 a 的
匀减速直线运动 v t 2
v 02 2as
s
vt v 0
v
t
t
运动
大小方
向都不
2
加速 匀变速曲线运动 x v 0 t
y 1 at 2

状态
(平抛运动)
2
非 匀 变 a= 变加速直线运动
动能定理 W 合
1
mv 2
2
1
mv 12
2
2
速运动 变量
变加速曲线运动 F 向 m
v 2
W 合 =△E K
(匀速圆周运动)
r
表 6、运动学的两类图线
运动情况 图线
物理意义
匀速直 s 速度 v 一定 ,s ∝ t,s-t 图线的斜率 k 表 v
示速度 ;k>0 表示沿正方向运动 ,k<0 线
t
t 表示沿反方向运动
匀变速 v
加速度 a 一定 ,v ∝ t,v-t 图线的斜率 k
直线
表示加速度 ;k>0 表示物体做匀加速 t
运动 ,k<0 表示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v-t 图图线
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表 7、匀变速运动的重要考点
2
位置中点
2
2
位置中点速度 条件

s n
s n 1
aT
v 1
v 2
的速度
v s
2
大于中间时刻

2
速度

s
中间时刻 v 1 v 2
v t
v t
v s 2 v t 2

t
的速度
v t
2
匀变
2
2
速直 初 v t at
v t ∝ t
初 相邻等时间内的
s 1:s 2 :s 3=1: 3: 5
线运


位移之比为

1 at 2
为 s s ∝ t 2

相邻等位移内的 t 1:t 2:t 3=1:( 2 1):

2

时间之比为
3 2
表 8、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
摩擦
状态
产生条件
方向
大小计算
特点
静摩擦力方 力
向判定
滑动 相对
有相 与两物体 F=μF N
系统可以 定义判定;
摩擦 粗糙
对运 相对运动
产生内能 可做 运动
沿
平衡方程判 力

方向相反 F 合 =ma
Q=f 动 S 相
动力

定;牛顿第
接触
阻力

二定律判
有相 与两物体 F 合=0

正功
有弹 触
定; 牛顿第 静摩 相对 对运 相对运动 最 不能产生 负功 面
三定律判 擦力
静止

动趋
趋势方向

内能
零功
定;

相反
F

=ma

表 9、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
两种力 研究对象
定义 不同点
作用力
两物体间相互作
①同性质 两个物体
②同产生③同消失 反作用力
用的一对力
③作用于不同物体
同物体所受的相 ①不一定同性质
一对平衡力
一个物体
②不一定同生同灭 互平衡的一对力
③作用于同一物体
相同点
等大 反向
同直线
表 10、物体的平衡条件
平衡
研究对 特点
状态
平衡条件
不同点
关健
方法 象
共点力 小物块 各力交于 静止 ,
某个力必定跟其它
分析受力 合成法 匀速直线 ∑ F=0
正交分 平衡
质点
—点
几个力的合力平衡 画受力图
运动
解法
力矩平 杆、棒 各力不都 静止
顺时针的合力矩必
定转轴 求力矩 ∑ M=0 等于逆时针的合力
找力臂 的代数 衡
(有轴 )
交于点
匀速转动

求力矩

表 11、牛顿三定律
牛顿三定律
内容含义
说明
①指明了惯性的概念 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
牛顿第—定律
②指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 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质量才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动状态的原因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
指出了力和加速度的定量
定量说明了加速度的决定因素是物体所
关系即:∑ F=ma
受的合外力。

指出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同生 牛顿第三定律
表 12、超重与失重
状态
定义
两种情况
关系
特点
生物效应
弹力大于 加 速 加速向上运动
F 弹
血液下流 ,
超重
物体重力 度 向
头晕眼花
=mg+ma
重力
飞机
的现象 上 减速向下运动
视物不清
mg 飞船
弹力小于 加 速 加速向下运动
当 a=g 时 血液上流
F 弹 不变 上 失重
物体重力 度 向
完全失重 下肢麻木
=mg-ma
的现象 下
减速向上运动
F 弹=0
脑受压迫
表 13、质量与重量
物理量 性质 称量工具 关系
不同点
共同点
质量
标量
天平
由物体本身定
在卫星和牢宙飞船上因完
G=mg 全失重天平和测力计都不
重量 矢量 测力计
与重力加速度有关 能测对应量
表 14、力的合成与分解
方法
说明 遵循 研究方法
要求
注意 规律
力的合成
图示法
大小 ,方向 ,单位 ,作用点 ,标度
合力可以 力的
平行
大于 ,等于 , 与分解是 作图法
作平行四边形 ,计算
小于某一 合成
四边
研究物理
公式法
F
F 12 F 22 2F 1 F 2 cos
形定
分力
问题的方
1 2 ≤
F
力的
作图法
根据效果分解


|F-F|

≤ F
1+F 2
分解
正交分解法
建立直角坐标系分解
表 15、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研究方法
运动的
合成
运动的
分解
运用规律
①符合平行四边
形定则
②合运动与分运
动具有等时性
③每个分运动遵
循各自的运动规

范例分析
船匀速渡河是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
竖直上抛运动是向上匀速运动和向下自由落运动的合成
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说明
①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②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
③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还是匀速直线运动④一个匀速运动和一个加速运动合运动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
高中物理笔记大全
表 16、各种抛体运动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抛体运动 特点
条件
自由落体
加 速
v 0=0
竖直上抛
都是
v 0 与 mg 反向 只受 度 为
匀变
平抛
重力 g ,方
v 0 垂直于 mg 速运
作用
向 向
v 0 与 mg 成钝角 斜上抛

下 斜下抛
v 0 与 mg 成锐角
研究方法 运用规律
建立直角坐
标系,进行 匀变速直线运
动的正交 运动的公式
分解 (动能定理 )
表 17、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物理 符 单位
定义
定义式
转化式
关系及说明


线速 v
m/s 质点在单位时间 s 2 r
度 转过的弧长 v
v
t T
v
r
角速
质点在单位时间
2
ω
rad/s
度 转过的圆心角 t
T
向心 2
单位时间速度的 v 2 v
2
4 2 r 加速 a
2
r m/s 变化
a
a
2

r r
T
周期
T
s 质点运动一周所
2 r 2
f
1 用的时间
T
T
T
v
频率
f
Hz
质点在 1s 内完成 1
转速 n 与频率相
圆周运动的次数
f

T
表 18、万有引力在天体中的运用
运动规律
应用 天体质
量计算
人造卫 Mm v
2

G
m
r
2
r
地球表面上:
同步卫 mg G
M

重要规律
M
4 2 r 3
GT 2
a
GM v
GM
r 2
r
2 GM T
2
4 2
r 3
r 3
m 4 2 GM
G Mm (R r )3 (R r )2 T 2
特点
与卫星的质量无关方程分析
都是 r 的函数; r ↑→ T ↑,v ↓ a
↓ f ↓ ω ↓
注意: GM
R 2
g
在赤道正上方 ;
高度 ,速率一定
与地球自转 T 同
;注意列
任何卫星
的圆心都
是地心 ;
卫星运行
速度 R
2
三种宇 宙速度
两星发现
环绕速度 7.9km/s 都是卫星在地 脱离速度 11.2km/s 面发射的最小 逃逸速度
16.7km/s
速度
天王星与海王星的发现
v ≤7.9km/s
运行周期
T ≥85min
高中物理笔记大全
表 19、求功的方法对比
方法 公式
说明
定义式 W=FScos θ ①公式只能求恒力做的功.或判定物体是否做功
②θ =900 不做功, θ <900 ,做正功. θ> 900 做负功
转化式 W=Pt 常用来求牵引力功
电场力功
W=qU
此式说明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用于求解电场力做功
○ 可求恒力做的功,○
2
可求变力做的功
1
动能定理 W= △ E k
3
4
可求曲线运动物
○ 可求直线运动物体做的功,○
体做的功
注意
功的定义式中的位移是物体相对地球的位移
动能定理中的速度也是物体相对地球的速度.
表 20、功与冲量
物理量 对象
定义式
意义
性质 单位
W=FScos θ
功是力与物体对地
都是物 功
一个 移动的位移的乘积
标量
J
体运动 冲量
物体
I=F ·t
冲量是力与物体运
矢量
的过程
N ·S
动的时间的乘积

说明
功是能量改
变的量度
冲量是动量
改变的量度
表 21、动能、动量与速度
状态量
研究对象 定义式
单位
方向性
注意
换算关系
动能
E k
1 mv 2
标量
P
2mE k
2 J
P 2
一个物
都是物体运
E k
动量
P=mv
Kgm/s 矢量
2m

动的状态量
s
速度
v
m / s
矢量
E k
1 mv 2
t
2
表 22、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与功能关系
三定理 对象 表达式
意义
说明
注意
动量定
I= △P
合力的冲量 =物体动量 冲量≠
I>0 P ↑
式中的
矢量
状态

的变化
动量

位移、
量都
动能定 一个
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 =
W>0,E K ↑ 速度都
W= △E k


物体 物体动能的变化
W<0,E K ↓
以地球
功≠
末减 标量
/
为参照 功能关
除重力和弹力做的总 能量 >0,E ↑

/ 初W

W =△E 功=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

W <0,E ↓
表 23、守恒定律
守恒定律 条件 关系式
对象
含义
注意
动量守恒
∑ F=0 /

F 内>>F 外
m l v l +m 2v 2=m l v 1 +m 2v 2
所有守恒定 为矢量
律都是能量 式
只有重力
E l =E 2
转化过程中
机械能守
系统
的守恒 ;
或弹簧的 1
1

2
2
弹力做功
mgh 1
mv 1 mgh 2 mv 2
为标量
2
2
时时刻刻都

能量守恒
无条件
E=常量,
守恒
E 为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总和
* 表 24、保守力做功与非保守力做功
两种功
特例
做功与相应势能
意义
特点 关系
非保守 拉力做功
无直接关系
不引起势 做功与路 力做功 能的变化 径有关
重力做功
W 12=mgh 1—
都是
mgh 2
保守力做 做功与路
能量
1
1
功势能减
保守力 弹簧的弹力 2
2
改变 径无关; W 12
kx 1
kx 2 少;
做功 2
2
的量 与起点到 做功
克服保守
W 12=qU l2

终点的位
电场力做功
力做功, 置有关
势能增加
分子力做功
不要求定量计算
定义
转化式

都 能
用功
都能用
的定动能定义式理解题
求 功 W 合 W =△E k
=FS
* 表 25、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
碰撞 研究对象
特点 定量关系
弹性碰撞
动能守恒 E k =E k /
相互碰撞 动 量
的两个物
p=p /
非弹性碰
动能不守

能量损失

Q=E -E


k1

k2
说明
① P 、p / 、 E k 、 E k/ 分别为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
与总动能②碰撞后两物体粘合在一起时能量损失最大③列守恒方程是解题关键
表 26、动力机车的运行问题
运用公式 研究对象 两种情况 运动规律
重要特征
F 牵 f 阻
ma
汽车、摩托 由静止起动 变加速→匀速
加速度先减小后
当 a=0 为零
时速度
p 额 F 牵 v t
车等动力
p 额 f 阻 v max
匀加速→变加
加速度先一定, 后 有最大 机车
匀加速起动
速→匀速
减小,最后为零, 值 v t =v m
表 27、单摆与弹簧振子
两类振动
回复力 加速度 周期公式 特点
F
mg
x a
g T
L
a=0 时
L
单摆
x
2
是变 机械
L g
都做简 能守 即平衡
加速
k
谐运动

位置速
F
kx
a ※ T m
运动
弹簧振子
x
2
度最大
m
k
表 28、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
图象
意义
特点
机械
表示一个质点在 相邻最
不同时刻相对于
大值间
质点做变加速运动
振动
都 x
质点
t
平衡位置的位移
距为 T

在平
衡位
正 波形在匀速运动
机械

表示各个质点在
相邻最
置附 弦
波的传播是形式传播
同一时刻相对于 大值间 近振 曲 平衡位置的位移
距为 λ

线 波的传播是能量的传播
波的转播是信息的传递
表 29、分子间力比较
y
范围 x 实际表现
分子势能
关系
10-9m>r>r 0
随 r 增大,分 r=r 0 时 r 0=10 -10
f 引 >f 斥
引力
子势能增大 m
分子
r<r 0
f 引 <f
斥力
随 r 的增大,
势能 斥
分子势能减少
最小
相同点
① 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② 实际表现为合力.
③ 随 r 增大,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少,但斥力减的更快.
表 30、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
现象
特点
都反映了分子的 它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
布朗运动 只研究液态中的现象
无规则热运动;
颗粒越小越明显
扩散现象 固、液、气都能发生
温度越高越明显
能彼此进入对方
表 31、固体、液体分子直径与气体分子间距的估算
思想
模型 方法 运用公式
结论
固液
看做
只要知
n
m 6V 个
6V
mol
小球 ,
道总体
M d
3
6V
分子
1
3
3
球体
积与分V m
V 个 3
N
N A
直径
6 d
密排
子总数
气体
看做
则可求
N
nN A
6V 个
质点 , ···· 出每个
6V
6V
mol
PV
L
3
3 3
分子
····
均匀 ···· 分子占
n
N
N A
· ·
RT
间距
··
分布
据体积
表 32、温度、内能和机械能
物理量
定义
对象
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
是大量物质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分子
内能
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机械能 是宏观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物体
符号 单位
关系
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T
K
U=U(T)
对宏观的物质
U
J
U=U(N , T , V)
E E=E k +Ep
表 3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方式
方式
意义
独立关系 含义 能量守恒 符号规定
做功可以
外界对物体做功
物体对外做功
做功 是改变
W=△ U
改变物体
(热力学第 W>0
W<0
物体内
内能
一定律 )
能的两
热传递可
W+Q= △ U 吸热 Q>O
放热 Q<0
Q=△ U
热传递 种方式
以改变物
体内能
内能增加△ U>0 内能减少△ U<0
* 表 34、气体实验三定律
三定律 条件 状态变化
状态方程
图线对比
斜率含义
玻意耳
P
K=nRT
等温变化
p 1 V 1 p 2V 2
定律
V
P
(T 1>T 2)
T 1
—定
T 2
nR 查理定 质量
P 1 P 2
1/V
k
V
的某 等容变化

T 1
T 2
种理
(V 1<V 2)
想气 V 1
V 2
nR

P
k
盖·吕萨
等压变化
T 1
T 2
P
V 1
V 1
P
克定律
V 2
V 2
(P 1<P 2)
t ℃
T
-273 0
表 3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克拉珀龙方程
方程 适用条件 方程
状态方程
理 定质量
p 1V 1 P 2V 2 T 1
T 2

克氏方程
气 变质量
PV=nRT

变形式
说明
p 1
P 2
可以逆推三个实验定
1
T
1
1
T
2

V
1
V
n 为气体摩尔数
nR
P 1
m
P 2
2
n
T
T
-273
P
M
表 36、热力学两大定律
t ℃
定律
内容
热力学第一
W 十 Q=△U
定律
①不可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
热力学第二 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②不可
定律 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
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本质
两类永动机的含义
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机器是不
都是能
可能的.
量 守 恒 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定 律 的 自然界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 具 体 表 程都有方向性 .

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表 37、电场强度三个公式
特例
电场三公
适用范围

F 定义式
E
任何电场
q
Q
真空中,点
点电荷场 E k
r
2
电荷
场源 规定
正电
电荷 荷的
& 受力
变化 方向
的磁
为电
含义
比值定义量,与
q 及 F 无关
由场源电荷 Q 及位置 r 决定
匀强场E
U AB 匀强电场
d

场方
与极板电势差 U 及间距 d 无关
向 d 为沿场线方向 AB 两点间的距离
表 38、电场强度与电势差
物理量 符号
单 意义
定义式
含义
转化式 性质

电场强 E

电势差 U
N /C
V /m
矢量 表示电场 F 都由比值定义 F=qE
力的性质 E
都由场源电荷 q
表示电场
W 决定,与移动 W 12=qU 12
标量 电荷无关.两
U
能的性质 q
者无必然联系
=q △ ε 12 表 39、电场、电势、电势能的判定方法
物理量
电场强度 E 电势 ф
电场线密处场强大 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 判定 等势线密处场强大
由 U 12=W 12/q 判定
距点电荷近处场强大 ※由 ф =KQ/r (点电荷)判定
方法
匀强电场场强处处等
处于静电平衡态下的
静电平衡导体内部场强为零
导体,是等势体
电势能 E P
由电场力做功判定
W<0 ,增加 W>0 ,减少
由△ ε 12=W 12=qU l2 判定
表 40、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与偏转
状态
条件 公式 结论 意义
匀速 金属筒中 S=vt
静电屏蔽
不受电场力作用
F=qE=0
加速
v 0∥ B
qU
1
2
2qU

q
动量
Pqm
mv
v
m
v
动能 E k ∝ q
2 场
m
x
v 0 t
qUL 2

v 0
一定 动量一定 y ∝qm
偏转
v 0⊥ B
1 at
2 y

q
y
2mv 02 d

y
动能一定 y ∝q
2
m
表 41、安培力与洛仑兹力
磁场力
对象
公式
方向
特点
通电
☆ I ∥B
F=0
能够做功,可产生内能
☆ I ⊥B
F=BIL
导线
F ⊥ B
转动时有磁力矩的作用
安培力
任意角 θ F=BILsin θ

F ⊥ I
通电 力 m=NBISsin θ (S 为线圈平 手
与转轴位置及线圈形状无
线圈

面面积 , 定

从 B ⊥S 计时 )
洛仑兹 运动
☆ v ∥ B F=0 则
F ⊥ B 不做功 ,只受洛仑兹力作用做
☆ v ⊥ B
F=qvB
匀速圆周运动 (v ⊥ B 时 )

电荷
F ⊥ v
任意角 θ
F=qvBsin θ
只受 f 洛 时 ,做螺旋运动
表 42、电容器的两种情况
两种情况 电路结构
常用公式
特点
方法 电容器始
定义式 C
Q 电压 d ↑→ C ↓→ Q ↓→ E ↓ 搞清 终与电源
U
U s ↑→ C ↑→ Q ↑→ E 不变
正反
相连
s 不变 比用
决定式 C
电容器
4 kd
电荷
d ↑→ C ↓→ U ↑→ E 不变
函数
++++
思想 充电后
----
U
量 Q
断电
匀强场 E
d
不变
s ↑→ C ↑→ U ↓→ E ↓
解题
表 43、直流电与交流电
电流
定义
图象 说明
直 稳恒 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
i
t

通常所说的直流电

变化
大小可变,方向不随时间变
i
即稳恒直流电

t
交流电
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周期性变
i
t — 个周期其方向变两次

表 44、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材料
特性
重要应用
导体
导电性强
随着温度升高电阻 架设通电线路 率增大 ,导电性减弱 制作线圈
半导体
导电性中
随着温度升高电阻 热敏电阻、光敏电阻
率减小 ,导电性增强
二极管、三极管
绝缘体 导电性弱
绝缘材料 超导体
导电性最强
温度降低到某值时 ,
电阻率为零 .
磁悬浮列车
表 45、金属与电解液的电流强度计算
电流
强度
定义
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横截面的电量
定义式 特例
自由电荷 推广 说明
注意
q
Ne
n 为单位体积的电 电场的传 金属
自由电子
I
荷数 ,v 为电子定 播速度 (光 I
t
t
I=nesv
向移动的速度
速 c)远大 与横截
q 为正离子的电荷 于电子定 面大小 电解 正离子 2q 量或负离子电荷量 向移动速
无关 液
负离子
I
t
的绝对值
-5
m/s)
度 (10
表 46、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路 电流、电压 功率 特点
串联
I=I 1 =I 2=I 3
U ∝ R U=U 1 +U 2+U 3
P ∝ R
I=I 1 +I 2+I 3
P=
1
P 1 +P 2+P 3
I
并联
R U=U 1 =U 2=U 3
1
P
R
电阻及特点
比大的还大 R=R 1 +R 2+R 3
看大的
1 1 1
1
比小的还小
R R 1 R 2 R 3 看小的
不管串联、并联、 混联 , 某一电阻增大总电阻一定增大
当某电阻
R 变化时,与它并联的定电阻(
混联 当某电阻
R 变化时,与它串联的
定电阻(
I.U.P )变化情况与 R 变化情况相同
并同 I.U.P )变化情况与 R 变化情况相反
串反
表 47、欧姆定律两形式
欧姆定律 对象
公式
适用条件
单个 U 纯电

I
部分电路
电 电阻
I
阻电
R

路如
E
金属
含电 I
I=0
R r 电解 断 闭合电路



电路
U=E-Ir
U=E
特点
注意

I
电源内 U.I 为R 上的
金 U 属
U
阻 不 为 电压和电流
零时
E
R i
↑→ I 为总电流 短 I m
R ↑→ U 为总电压也 r
U ↑→ 路
叫路端电压 I ↓
U=O
或输出电压
表 48、电路中的功率
功率 定义式
对纯电阻
关系 注意
电源总
P I 2
E 2 遵循能量守恒 为 路 端
P=IE
(R r )
r
定律 U
当外电阻 R=r 功率
R 电压
IE=UI+I 2 r
时,电源的输出 外电路
U
2
I 为总电流
功率最大
P 外
对纯电阻
功率
P 外=IU
I 2 R
2 2R 为外电
2
R
IE=I R+I r
E
路的总电
P
内电路 P 内=I 2
r
P 内 =I 2
r
即 : I
E
max
功率
R 阻
4r
r
表 49、电功与焦耳热
物理量
定义 定义式
纯电阻
非纯电阻 电功
电流通过用电器做的功
W=UIt
W=Q
能量守恒
2
2
UIt=I Rt+E 机
15
表 50、电阻的测量
测量方法 电路
误差原因 适用条件 关系 电源电路 注意 内接法
A
电流表分压
大电阻
测量值大 用分压电路 本实
V Rx
R >>R
于真实值 较好
验还
x
A
小电阻
测量值小 用分压限流 可测
外接法
A
Rx
电压表分流
量功
V
R >>R
于真实值 电路均可

V
x
欧姆表
G
测量 机械调零→粗测→选档→电阻
欧姆表测电阻
R
步骤
调零→测量→开关搬
off 档
相对误差较大
表 51、电表的改装
电表
电路图
电表的 扩大倍数
所需电阻
等效内阻
结论
改装
重要参量
电流表 G
n
U 分压电阻
电压表 可 改装成
R x
满偏电流
R V =nR g
内阻很
I g R g R n 1 R g 看 电压表
Ig


内电阻 Rg
电流表
G
I 分流电阻
电流表

满偏电压 n
1
想 扩大量 R x
Ug=IgRg
I g
1
R A
R g 内阻很
R
R g 表

n 1
n 小
表 52、测定电源电动势与内电阻的三种方法
三种方法
原理
思想
电路
方法 启迪
U —I 法
U=E-Ir
用 U —I 法测 E 、 r
解二
V
A
常常运用图线法. 任何物理实
E 元一
其斜率表示 r,纵截 验都可由原
距表示 E
I —R 法
I
次方
理,定仪器 R
r
U
程的
A
E
列方程,求
ER 思想
末知。

U —R 法
I
V I
R
r
表 53、限流电路与分压电路
接法
电路
特点
适用条件
注意 能损
R
R 与 R o 串联
R 与 R o 相差不大
闭合 K 时P
限流 P R 0
U R 范围[ ER/(R+R 0 ),E ]
应从大到 能损
电路
A B
小调节即

E
I R 不能超过 R 的额定值
从 B —A
I R 范围 [E/(R+R o ),E/R]
R
R 与 R o 并联 R>2R o,U R 测量范围大
闭合 K 时P 分压 P R 0
U R 范围 (0,E)
U R 要求从零调节 应从小到 能损 A
B
电路
E
I R 范围[ 0,
大调节即 大
U R 不能超过 R 的额定值
E(R+R o )/RR 0 ]
从 B —A
表 54、电池的串联与并联※
n 个相同电池
电动势
内电阻
特点
串联
E=E 1+E 2+E 3+⋯ =nE
r 总 =r 1+r 2+r 3+⋯ =nr
类似于电阻串联
并联
E=E 1=E 2=E 3=⋯
r 总 =r / n
和并联的特点
表 55、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
两种 符 单

形象 场 号 位 意义
定义式
场源
规定
转化式
表示 特点

V / m 电场
表示电
对静止、
与磁
正电荷
运 动 电
F
电场
E
场都
场的强 E
电荷
的受力
F=qE
电场
强度
弱与方 q 变化磁场
荷 都 有
N / C
线
是特
方向
力 的 作


殊的


F=BIL
磁感
物质 表示磁 F
永磁体 小磁针
I ∥B 时
形态 场的强
B
电流 静止时 · sin θ 磁感 F=0
应强 B
T
IL
真实 弱与方
运动电荷 N 极的 θ 为 B 线 I ⊥B 时 度
存在 向
(B ⊥I)
变化电场
指向
I 夹角
F=BIL
表 56、电场线与磁感线
两种线
相同点
不同点
注意
理想 场强 非闭
源于正电荷 ( 或∞ )
顺着电场 电场线 非带 电场线
化模 不 密度
线电势逐 与等势 电粒 方向 合线
止于负电荷 ( 或∞ )
型; 相
大, 渐降低 线垂直
子的 在切
场强
外部由 N 极指向 S 极
磁感线
形象 交
线方
闭合 无势的概念
运动 描绘

线
内部由 S 极指向 N 极 轨迹

表 57、各种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对象
适用条件
公式
说明
平动
E=B Lv
导线与磁场

导线
1 B

E=BLv
切割磁
E r 2
垂直 V ⊥B

感线
转动
2
从中性面计
线圈
e=NB ω Ssin θ
Em=NB ω S 平 E
BL v


闭合 磁通量
常用来求平
E
N
普适
E N
值 回路
变化
t 均值
t
表 58、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
规律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因果关系 特点 特例 左手 通电导线
判定受力方向
I → F
F ⊥B,F ⊥ I
电动机 定则
右手
运动导体
判定感应电流方向
v →I 感
F ⊥ B,F ⊥ v
发电机
定则
表 59、椤次定律与右手定则
作用 对象
条件
内容
感应电流的磁 椤次 闭合
普适
场总是阻碍原 定律
电路 磁场磁通量的 判定 感应
变化
电流
导 体 拇指指向运动
方向
右手
运动 切 割 方向,四指指
定则
导体
磁 感 向感应电流方
线

判定方法
B 原方向→ ф 原变化→ B 感方向→ I

方向
v ⊥ B,
I ⊥ v,I ⊥ B
含义
阻碍磁通量的 减弱同
变化 ;阻碍电流 向增强
的变化 ; 阻碍导 反向
体的相对运动
跟着走
发电机的原理 ;由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能量守恒 .
表 60、电偏转、磁偏转和速度选择器
偏转场
对象
条件 图象特征
规律
注意
电偏转
v 0⊥ E
y
qUL 2
审题是
2mv 02 d
关键 运动
匀强
××××
mv 2 m
作电荷
的电
v 0⊥ B
受力图 磁偏转
电场 ××××
荷 ;
r
T
是重点
匀强 ××××
Bq
Bq
不计
磁场

v 0
E
时,匀速直线通过电磁场
速度选 重力 v 0⊥E ×××× 要具体
B
问题具 择器
v 0⊥ B ×××× v>v 0 向磁场方向偏转
体分析
v<v 0 向电场方向偏转
表 61、单相交流电与三相交流电
交流电
结构区别
相同点
不同点 对三相交流电
单相
一个线圈 E m 2E 一个周
都是 交流电有最大值
Y 接法 U 线 3U 相
和有效值
期交流
I m
2I
正弦
电方向
交流电的最大值
交流
改变二
三相
三个线圈
U m 2U ( 有效值 ) 依次相 △接法
U 相=U 线


差 T /3
表 62、交流电的四大值
四大值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应用注意
E 1 E
有效值 E M I
r 可求电功、电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
2 R 热、功率等规定的最大值E M =NB ωS I M= 2I
瞬时值e=E M sinω t I=I M sinω t可求瞬时值该瞬时值是从中性面
计时的
平均值 E N
E
可求感应电量q I t N I
r
t R R r
表 63、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到器
仪器原理作用电路特点注意电压
测量高
原线圈接
互感利用变压线n1>>n2 在相线之
电压
器器原、副圈间必须接
n1
n2
电流线圈的相匝原线圈接地
测量大V
互感互感应数n 2>>n1 在相线之
电流
器上
表 64、变压器与分压器
两仪器结构
变压器U1
U2
分压器U1
U2
原理特点关系
n1
不改变稳恒
互感
n2
U 1 n 1 不计能
直流A电压P1 =P2 可逆
现象U 2 n 2 量损耗
与电流
分压
对交流电、交
分压范围不可有能量
变直流电都
原理(0,U1)逆损耗
适用
表 65、电容与电感
物理量符号元件决定因素作用
与电容器两极板的正对面
通交流,隔直流电容 C 电容器积成正比 ,与极板间距离成由
通高频,阻低频
反比 ,插入介质电容增大结构
电感L 线圈由线圈长度、粗细、匝数及决定通直流,阻交流铁芯共同决定通低频,阻高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