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10暑-第11-12讲作文·如何写好论据老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如何写好论据
知识梳理
一、议论文论据的选择
(一)准确:论据的真实准确及运用的准确。

♦1、真实准确:论据真实可靠,不道听途说,不胡编乱造。

♦2、运用准确:论据必须要与论点有内在的联系,切忌张冠李戴。

(二)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在所有论据中具有代表性,不随意列举自己身边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例材料。

(三)新颖:论据新鲜,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如雷锋、张海迪、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等从小学就一直常用的论据材料。

二、常见的论据写作模式: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一般来说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如:
知识就是力量。

(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

(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

(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

(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

(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

(结论句)
作文的段落虽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但是应该重视分析的部分。

例题精讲
“论点+论据”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你觉得这个论段有什么不足?
纵观近几年来的议论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重道理分析。

仅罗列论点和论据是不够的,对论据的分析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方法推荐1——例后评论
叙例之后一定要在叙例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议论,明确告诉读者举例的目的之所在,即举例所要阐明的观点。

例: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

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

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写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张家让出三尺。

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了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

(请用例后评论的方法续写相关论证文字。


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事例和论点的关系,可对事例所蕴涵的意义作一番剖析:概括行为,指出原因,揭示意义。

方法推荐2——例后假设
就是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性论证,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

例:正确的选择让人走向成功,人生无悔。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

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

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请用例后假设的方法续写相关论证文字。


例后假设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

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
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
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知识卡片:“一材多用”
高中阶段写议论文,我们面对的观点和写作角度是无穷尽的,而我们积累的材料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观点和写作角度都准备好论据材料,即使时间允许,操作上也是不可能办到,因此要注意对论据的灵活剪裁。

一个可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

(但切忌不要张冠李戴,要能巧妙点题)如《滥竿充数》这个寓言,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分析,可说明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可耻;从齐宣王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官僚主义!“大锅饭”的弊端。

一材多用及压缩材料:
提示:1、任何一个论据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用。

(一材多用)2、任何一个名人、伟人在许多关于成才、成功的题目中都可以用上。

(一材多用)
方法推荐3——例后比较
在叙述完事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强化所论述的观点,可
正面比较,也可反面比较。

一种情况是举两个同类的例子,找出不同,发现相同,强化观点;还可以举一个正面的例子、
一个反面的例子,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以证明论点,一正一反,比较阐述。

言之成理,
增强说服力。

例: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

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

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

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

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

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

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请用例后比较的方法续写一段论述性文字)
巩固练习
作文论据改写:
例一:论据:勤能补拙
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

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评一评:论据没有围绕中心论点
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例二:论证:挫折铸造成功
我们学校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

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评一评:论据不典型
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例三:论证:智慧的力量
当年三国纷争,赤壁之战中,曹操草船借箭,火烧连营,充分显示他一代枭雄的智慧,否则又怎能有三国鼎立的局面?
评一评:论据不真实
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例四:论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李白的“铁杵磨成针”论据不够新颖
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一)
阅读下面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西风颂》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代表作,全诗最后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历来脍炙人口。

【例文】
在冬日风雪中砥砺前行
四季循环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定律,如同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

但当你在经历寒冬时,请不要气馁,请不要绝望,勇敢地在风雪中砥砺前行,暮然回首,你会看见一树一树绽放的梨花,你会遇见生命里美丽的春天。

人生如月,时有圆缺。

生命里遭逢的那些不济、磨难正是一个人前行路上风雪交加的寒冬。

这些寒冬或许会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生命的坚韧不屈、内敛刚强也正在这一冰天雪地间尽显无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之后凋也”。

人亦然。

往往生命中的寒冬更能锻炼我们的心志,考验我们的毅力。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司马迁受腐刑依然写史的毅然,革命者一次次变法失败仍奔赴在救国道路上的决然,中国女排历经低谷后仍不懈奋斗的坚持……这些在生命寒冬中依然挺立于风雪中砥砺前行的楷模,他们的精神力量在人世间闪闪发光,铸就成一种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给予我们每一个人跨越寒冬的力量。

生命的寒冬虽然空乏吾身,但若我们动心忍性,终会增益其所不能,看见冰雪消融后春
日明媚的阳光。

迎来生命的春天。

低气压、低温、狂风、暴雪,看,冬天有那么多摧毁我们的法宝。

你若轻易言弃,于这冰天雪地里冬眠。

你终会淹没于铺天而来的漫天飞雪中,永无见天日之日;但若你在风雪中砥砺前行,永不言败,再走两步,你就能听见梁间燕子的呢喃,看见一树一树的花开。

谁没有过被现实的冰雪阻挡前行道路的时候?古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今有乔布斯呕心沥血筑苹果奇迹,在生命的寒冬里,他们充满了斗志与坚信春天将来的信念,亦步亦趋,终获成功;而反观那些在风雪中固步自封的人,如乌江一刎的悲剧英雄项羽,如暗淡落幕的柯达、诺基亚,在所遭遇的挫折前他们没能动心忍性,没有直面挫折战胜困难的决心,终是于冬日黯然而眠。

而他们的春天,遥遥无期。

当然不是所有的冬天都能等到预料中的春天。

当人生走进死胡同时,请试着寻找一下第二春。

体坛王子李宁在汉城黯然退幕后,开创了国内品牌李宁牌,反响热烈;世界冠军刘翔之所以能迎来跨栏的春天,也是因为他及时地从跳高的冬天中奔跑了出来。

可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局限于生命中的某一种春天,你才能从灯火阑珊处看见希望的曙光,
而与我,于每一个此刻正奋笔疾书,在高三的冬天里砥砺前行的学子而言,坚持便是我们度过这个冬天制胜的法宝。

我看见了希望,我看见了春光,我看见了远方,就在50天以后尚好的青春,向我招手,朝我呼唤:
嘿,冬天都进行到一半了,春天还会远吗?
品雪遂知春未远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每次轻轻诵读雪莱的《西风颂》,心情便会跟着明媚起来,好像看到了银装素裹的世界里,那个年轻的诗人用舌尖接下一朵雪花,从冷冽中品尝到了芬芳。

于是他笑了,充满了希望。

雪莱从冬天的严寒中看到了春天的温暖,一如在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看到了对生活的希望。

是的,生活在继续,希望永远都在前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阻挡我们去追寻它,除了我们自己。

多少人,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选择了放弃,渴望回头,退回海阔天空之处。

但我想说,不要放弃。

不放弃,进一步柳暗花明。

或许沉浸在悲伤和失意中的人,对他而言最困难的并非坚持希望,而是要在一片绝境中再一次找回希望。

但希望就在我们心中,只是绝望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仍然难忘栗良平的那一碗阳春面。

同样是一个寒冷的夜晚,那晚平常的、散发着春的暖意的面条,对于母子三人而言便是希望吧?艰辛的生活未能打垮他们,店员的祝福更给了他们重塑希望的勇气。

在面对最艰难的境况时,也要相信生活,不要失去希望。

更多的时候,希望不仅在前方引领我们前进,它更是我们身后推动我们、督促我们的动力。

世界著名游泳名将弗洛伦丝・查德威克在尝试横渡英吉利海峡时,停在了最后几公里处。

当她得知自己与成功近在咫尺时,不无遗憾地说:“我没听见你们的呼叫,如果我知道只有那么点路程就到终点了,我一定能坚持下去。

”是的,相信希望,可以使我们有最大的可能穿越艰险。

当然,光有希望却不付诸行动,那希望也只能成为惘然。

马云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那天马行空的大胆愿望,更是因为他为这份希望所付出的努力与拼搏。

是的,冬天来了,春天自然不会远。

但倘若你不肯走出去寻找春天,那么再温暖的阳光也照不进帘幕密闭的门窗,再芬芳的花香也飘不进坚冷闭塞的心房。

即使外面春意盎然,你蜷缩在一角,便不知有鸟语花香。

因为春天,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因为希望,只投向愿意为它奋斗之人的怀抱。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削不去乘风破浪的决心,便终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天。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失去希望。

相信它,为它而努力,终有触摸到它的那一刻。

就好像微凉的冬雪在舌尖化成暖流,有淡淡的、远方春天的味道,吸引着我们去追寻。

(二)
AlphaGo与李世石“人机大战”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引发了人们对围棋变化的思考。

过去年代,围棋不是让人去争胜负,而是去求常,去悟道。

苏轼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围棋传至东瀛,作家川端康成说:“棋手的尊严首先不是来自胜负,而是来自他从围棋这门技艺中所获得的人格滋养和审美能力。

”而这种古典精神到今日却受到了挑战。


棋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更多了竞技色彩。

人们更关注的是输赢,包括这场“人机大战”。

这或许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根据上述材料,请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例文】
古典精神:何去何从?
前不久炒得沸沸扬扬的人机大战显示了现代科技的神奇力量,但各色观众对比赛输赢的关注更引发了对围棋古典精神和竞技色彩的冲撞的思考。

苏轼曾说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态度似乎已寥寥无几,川端康成提出的从围棋中获得“人格滋养和审美能力”也行将成为消逝的古旧传统。

为什么人们对输赢如此执著?其本质在于现代社会的商品逻辑。

围棋不再仅仅是一门修身养性的技艺,它的附加产物使它逐渐脱离审美修养和修炼自我的本质。

通过围棋竞技获得的声明、荣耀使它被包装成有目的性的“商品”,人们买下它只为看到一场竞技比赛确定的输赢,毕竟追求结果是最省时省力、最经济的方式;而其背后的古典精神一旦被放上称量商品的天平就变得一文不名了——相对较低的投入产出比使人们对它不那么青睐。

说到底,输赢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围棋对品性的裨益却不是立竿见影的;因为人们更愿意为有实际产出的竞技目标投入精力,其艺术魅力的体悟便被搁置一边。

不仅是围棋,现今的文化风向同样如此。

就拿文学来说,人们关注的不再是《雪国》中那个边远之地蕴含的物哀之美、《月亮与六便士》中对于复杂人性的探索与叩问,而是谁为中国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奖项的角逐本身是文学的商品化,其中夹杂着商业炒作的目的性和些许民族自豪感。

在这个被目的心所殖民的文化大环境下,任何一项技艺或艺术都不能凭借着其美学意蕴和古典精神纯粹地生存下去了,其背后反映的是人们被商品化逻辑鞭打到疲惫的对美的感知能力。

这样的结果尽管无奈,但也有其社会发展背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那么古典精神难道真要遭到社会潮流的淘汰吗?也不尽然。

无论是围棋还是其他富有艺术内涵的事物,带上竞技色彩和有功利心的目的性都是难以避免的,其唯一的出路是将传统的艺术内核与现代的竞技精神进行融合。

这样的融合在传统的古典精神和现代的竞技,或说以目的为核心的重新阐释的撞击磨合中必不可少,竞技精神使人们慢慢领略古典精神之类成为可能,古典精神为围棋技艺今后的发展指明最终的归宿。

文化亦然,人们对艺术衍生的竞技输赢的关注固然削减了它本身的美,但将古典精神融入其中才是最终的出路。

自我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70分)
多丽丝·莱辛,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没上过大学,也没进过文学培训班,但从未间断地阅读,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工作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之一,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自小酷爱读书,曾放过牛、拾过柴、修过水库,也亲身体验过拾荒者的生活
阅读以上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优秀考场作文】: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阐述了她所认为的人生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爱,第二间放下恨,第三间存放事业而我认为,精神的三间小屋是:
第一间盛放阅读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晓理可以养心由此可见阅读对于人的成长发展何其重要很难想象,若没有不间断地阅读,多丽丝·莱辛还能摘得诺贝尔奖的桂冠,贾平凹还会成为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吗?王安忆曾言:“写作的好坏取决于你的理性准备,理性准备充分,你就深刻”而理性准备有赖于阅读,所以凡在书讯上找到的书她都买来,长期的积累使她带有精神书写的成分,即使是福萍、妹头等“小人物”上也有“大情怀”可以说,正是阅读,造就了一个个诺贝尔文学大师,成就了一个个文坛传奇,难怪铁凝说:“我对阅读的重量毫不怀疑”
第二间存放生活经验毛泽东曾对留学归来的毛岸英说:“你读了那么多有字之书,也要学会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这就告诉我们,间接经验虽很重要,但直接经验更为重要《百年孤独》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个生物都是有灵性的,问题是如何唤醒它”也只有生活在那个神秘国度的马尔克斯才能写出如此灵性的作品!难道马尔克斯的魔幻王朝是建立在厚厚的书本之上,扎根于别人的人云亦云中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若没有当过保姆、速记员的经验,莱辛的光环还会如此闪耀?若没有放过牛、拾过柴,体验过拾荒者的生活,贾平凹还能写出贴近生活的作品,《秦腔》还会如此动人心弦吗?没有经过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没有生活经验积累的作家是不会有朴实动人的文字的,只有读透生活这本无字之书,把笔写到生活中去,才能与读者共享普天下的凉热。

第三间沉淀爱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生活,脱离爱,就会臻于苍白无力,缺少热情正因为爱阅读,温总理放在床边的一本《思想录》看了有100多遍;正因为爱写作,杜拉斯与文
字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正因为爱生活,三毛即使在沙漠中,也能无比快乐,把沙漠写进作品中去……
无论你的文凭如何,所处地位的高低也罢,若能拥有这三间精神的小屋,看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的闲情,你也能拥有。

不是“科班”也成才
西南联大时期,刘文典对沈从文之类非“科班”出身的教授很是瞧不起曾扬言:在西南联大,陈寅恪应该拿400块工资,自己拿40块,而沈从文连4块钱都不值我们在感叹刘文典“狂生”本色之时,不禁也鄙其气量狭小谁说非“科班”出身就不能成才?
不是“科班”也成才,因为“科班”出身是外因,努力才是内因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不是正牌文学系毕业,甚至没上过大学,更没进过文学培训班,但她从未间断过阅读,最终经过自身的努力,终成正果而我们熟知的刘翔,也是半路出家,但却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过人的天赋,在110米栏闯出了亚洲人的一片天地。

可见“科班”出身并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一个努力的人或许会因为它少走些弯路,而一个自身慵懒的人即使是镀了这层金,也不会变为一个有为之士。

不是“科班”也成才,因为生活是最好的大学记得刘亮程曾在《城市牛哞》中“自惭”道:别人熟读经史子集,开口即出典,而自己的写作来源只有生活他真的自惭吗?我想不会,相反那些整日关在象牙塔中,沉浸于所谓的“科班”身份的人才更应该惭愧这让我想起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一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班”将军;而一边却多半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司令而结果却让人诧异究其源由,或许对于战争来说,战场才是最好的课堂,经历一次实践比一百次讲座有用得多,这与成才途径或许有相通之处吧!
可见,生活才是最好的大学,因为生活中汲取的是经验和教训;而大学中学到的多是理论经过生活的大炼炉炼出的也是好钢,甚至或许是真正的大才!如此说来,倒是沈从文,刘亮程一类人才是真正的“科班”出身了!
不是“科班”也成才,这句话似乎对于中国人特别受用,无数先贤今才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与生活的历炼成就大才华罗庚只初中毕业,但却依靠自己的勤奋奠定中国现代数学泰斗地位,贾平凹虽然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但其从小经历的生活毫无疑问也是他成才的助推剂。

而当今社会一切工作文凭至上在我看来是可笑的,一方面剥夺了一些非是“科班”出身,但有真才实学之人的展示机会,更引导大众只知死读书而不去体验生活。

不是“科班”亦成才,这话不仅于古于今,甚至于未来一样是受用的。

师生总结
1.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

2.方法提炼。

3.请把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课后作业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生活就像是驾驶马车,有人在车上昏昏欲睡,任马拉行;有人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地驾驭着马车。

【例文】
保持清醒的头脑
花瓣凋零,究竟是春日的落寞还是花朵的重生呢?叶子离去,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挽留呢?“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需要清醒,需要我们用清醒去拨开迷雾,去感悟真谛!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当年屈子行吟泽畔,开创了清醒于世而自绝的先河,他以死为镜,求得精神的永恒。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何等光辉的结果!在漫长而污浊的世风中,伟人以美德浣濯自我精神之缨,清醒之后的他们更是熠熠生辉。

我很自然地想到了陶渊明,大野无边,五柳扶风,素淡的情怀如月下一缕萧声;一顶草帽,一把镢头,到了南山也就到了家,为了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他在清醒中放弃了官场名利,“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溪而赋诗”,他逍遥而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自在而清闲,面对现实,他选择退去,息隐蒿莱,这是伟人们在血雨腥风里清醒后的选择,是清醒让他的生命变得如夏花般绚美。

清醒是甘露也是剪刀,它能够让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生机,清醒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伤痛,清醒的人需要忍辱负重的气慨,需要毁誉不悲的胸怀,需要直面鲜血的豪迈,所以敢于清醒的人也是坚强的。

梵高是清醒的,他用画笔和幻想,梳理出了那些或轻或重。

或浅或深、或明或暗的诡异画面;庄周是清醒的,他将自己分成两半,一半留在昨日,一半放在黎明,一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让他来也轻盈,去也悠悠;李白是清醒的,叫贵妃磨墨,让力士脱靴,在他眼里,功名富贵及大唐的风雅不及那一片明月干净。

他在饮酒的同时饮下了月亮,在饮下月亮的同时,饮下了千家万户的捣衣声。

大浪淘沙之后,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人文的光辉。

“君不见,君莫舞,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岁月流转,渺小的事物只是转瞬即逝的电光火花,清醒之后依旧闪光的伟大,才是永恒的岁月山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