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摘要】观察力是学生发展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思维能力的基础,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
因此在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观察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必要性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观察力;途径
1 观察力的概念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
特别是对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要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必要性
观察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保证,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直接影响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其它能力的基础,教师在生物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发展他们的观察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观察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系统的训练,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
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3.1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在因素。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新颖事物的心理特点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方法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
在实际的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
3.2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2.1 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的特点。
采用挂图和插图进行生物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教学“细胞分裂”这一节,教师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后,可以接着挂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幅图的异同。
观察之后,请学生起来讲述这两幅图的异同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非常有效的。
3.2.2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学会捕捉观察对象,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做好演示实验就是一条有效途径。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3.3 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是观察的发展,是更主动的观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开设多种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在生物实验中,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来观察事物。
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
3.4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
”大部分学生做实验的习惯是模仿老师,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而没有养成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假设、并能通过实验设计解决问题。
3.4.1 有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分析的基础,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科学实验如果没有目的,是盲目的实践;科学实验倘若不实事求是,则是徒劳无益的活动。
因此,在观察时,教师必须对学生拟定计划,要求学生按计划仔细地进行观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
3.4.2 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
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先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再选择一个较完整、清晰的细胞观察结构。
观察细胞结构时,要从外到内,依次观察各部分结构。
这就是一种最常用的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的程序观察方法。
3.4.3 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
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
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着。
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
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4.4 观察要有科学的态度和详细的记录。
科学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和观察资料的积累。
观察是对“观察”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到的东西什么样,还要说明观察的时间、地点和采用的方式等。
观察事物需要严谨的态度,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
3.4.5 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世界。
一个人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大部分高学生对书本与教师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盲从心理。
我们教师要培养他们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的习惯。
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课的教学时,教师最好引导学生进行填写观察记录时,对课本中记录表格进行重新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又如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媒体与广告宣传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我们可以有意识让学生去发现与纠正,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综上所述,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备的一种能力。
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