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夜公园游人活动照度需求研究(组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夜公园游人活动照度需求研究(组图)
上海自2008年实施部分城市公园夏令延长开放政策以来,至2014年已有66座“夜公园”[1]。
照明条件是影响居民夜间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JGJ/T 163-2008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中规定,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宜采用照度及照度均匀度作为照明评价指标[2]。
其中“照度”是指被照射物体单位面积内接收到的光通量,单位lx。
“照度均匀度”是规定表面上的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以表示照度均匀程度。
“夜间”在物理意义上界定为“太阳落下至第二天升起之间的时间段”。
本文研究时段始于日落半小时后天然光渐暗、人工照明成为活动场地内主光源,晚至22:00公园闭园时间。
夜公园活动为游人休闲日常性游憩活动,包括安静休憩、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不涉及风景观赏、文化学习、商业消费等活动。
本研究调研及实验历时近半年(2013年5月~9月),对上海市17所夜间开放公园绿地(涵盖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进行夜间活动调研及照度观测;针对公园内部分活动人数少、数据量不足的典型活动,在大学校园内组织志愿者,进行活动实验、测量照度、记录活动情况及评价。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如下领域:公园夜间游憩活动空间及设施需求领域,连洁根据活动类型将公园夜间活动空间划分为休憩空间、观赏空间、游戏娱乐空间、散步空间、健身运动空间和亲密性交往空间,分析6类空间在布局、灯光设计、意境营造上的设计方法[3];张朝阳提出夜间游憩活动设施空间的概念并进行分类,分析人与活动设施环境的关系,并提出具体的设计原则[4]。
城市夜景照明领域,研究多着眼于夜景观营造及灯具特性等。
梁业颖从照明分区、路线组织、地域文化和近人尺度照明手法上探讨城市夜景观规划对居民夜间活动的营造[5];王世伟研究景观照明灯具的品质和应用,分析灯具使用的问题[6]。
极少数研究从活动者需求等主观评价出发,进行照明量化调研,探讨城市公园等开放空间的照明标准。
谷屹岩等提出广场水平
照度推荐值及相关结论[7];赵依敏提出公园道路实际照度与游人主观感受存在差异,并对公园道路照明设施间距及照度提出优化设计[8]。
本文借鉴了此类研究,但研究范围从广场、道路等单一场地类型,拓展至公园整体和主要功能区,并将游人活动纳入研究对象。
根据《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公园照明主要包括功能照明、树木照明、水景照明、台阶照明和标识照明。
本文研究夜公园游人需求特征,主要涉及功能照明,照明灯具以高杆灯、庭院灯和草坪灯为主。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中的标准值参考了CIE出版物《城区照明指南》No.136(2000)和上海市地方标准《DB31/T316-2004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规定的数据。
CIE出版物主要依据欧美国家的实验研究数值,而中国的夜公园活动与欧美国家有很大差异。
上海市地方标准的数据在参照CIE标准的基础上从大的原则上规定了水平照度和半柱面照度,但未针对具体的夜公园活动做出具体的分析。
本文对日益发展的市民夜间公园活动做出具体分类分析。
1 夜公园活动特征研究
1.1 夜公园游人活动分类
根据游人活动的状态与性质,可将夜公园活动分为安静休憩、静态休闲娱乐、低强度休闲娱乐、中等强度健身运动及高强度激烈运动五大类,按空间与时间特征进一步分为八小类(表1)。
活动剧烈程度、场地需求等与照度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高强度活动对照度需求高于低强度活动。
低照度需求的活动可在整个夜间持续较长时间,甚至延续至深夜;而部分高照度需求的活动则在日落后不久,随着天光渐暗便不得不结束。
线状、面状活动对照度均匀度需求一般高于点状活动。
表1 夜公园休闲活动分类及特征
1.2 夜公园游人空间分布
各类活动的参与人数与场地需求,决定了夜公园内游人的空间分布。
调研结果表明夜公园内游人的空间分布呈现极不均衡的特点。
传统上游人夜间活动以安静休憩、散步、亲子活动等安静活动为主。
近年随着市民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公园内中老年人跳广场舞、健身操等面状活动呈爆炸式增长;上班族开展的跑步等中高强度健身运动也有所增加。
这些活动常集中于夜公园广场、休憩区、主要园路等开敞空间,公园密林区、滨水区等区域因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游人数量极少。
游人从安全角度出发,夜间与他人的安全距离较之日间有所增加,同样出于安全因素考虑,游人又常选择随人群一起活动,避免落单。
这种矛盾的心理因素使夜公园游人集聚现象进一步增强。
2 夜公园照度研究
2.1 夜景照明规范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中,与公园相关的活动场所主要有“广场”“公园”2节,照明标准值(照度)具体如表2[2]。
对于步道和广场等室外公共空间采用地面水平照度(Eh)和距离地面1.5m处的半柱面照度(Esc)(表3)。
表2 广场绿地、人行道、公共活动区和主要出入口的照明标准值(单位:lx)
2.2 公园整体照度与游人满意度
目前上海夜公园照明质量总体参差不齐。
一般新建及改造公园好于老旧公园,综合性公园好于社区公园。
但调研发现大多数公园照度远低于夜景照明规范;部分公园几乎没有任何照明设施,一些公园照明设施齐全但夜间没有开启。
许多公园仅入口广场、中心园路等局部区域能满足表2、表3的规范标准,但人行道、平台等非核心地区的照度及均匀度达不到要求。
17处夜公园游人238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显示,游人对各公园照明满意度与该公园照明质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虽然各公园总体照度低于夜景照明规范,但游人总体持积极评价:64%调查对象对公园总体照明情况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图1)。
游人满意度与规范之间存在差异。
对此,可能的原因是调查对象虽在夜公园内随机选出,但对公园照明评价差、放弃入园活动的市民客观上被预先排除,造成了调查数据的偏差。
鉴于游人评价需结合场地实际照度情况,上述偏差难以完全消除。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城市夜景照明规范综合了“塑造城市夜间形象,增加城市魅力,丰富人们夜间生活”的多重目标[2],而夜公园游人活动因强度低,环境相对熟悉,照度需求偏低。
现场调研也验证了问卷结果:各夜公园局部照明极差地区,依然有部分游人长时间流连,表现出对照度的极不敏感。
图1 代表性公园主要活动区域照度范围及游人满意度(图中照度范围下限为活动区域内照度最低值,上限为景观灯下2~3m处的照度最高值)
2.3 公园整体照度与游人安全感评价
保障游人活动安全,降低犯罪率是城市夜公园照明的重要功能。
调查结果(图2)显示游人对上海夜公园安全感总体评价较高,只有4%的游人认为公园不安全,近1/3的游人认为公园存在安全隐患,说明夜公园的安全保障还需进一步加强。
公园照明质量直接影响游人的安全感,也间接影响了游人活动的开展。
从调查数据上看,照度与游人安全感评价存在一定关联,但并未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图1、2)。
可能的原因是一般游人安全感在较低照度水平下即可得到满足,照明质量的相对高低对其影响不显著;游人安全感还受设施、管理、规模、周围环境和社会总体治安质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总体安全感较高的环境下,照度对游人安全感的提升作用有限。
图2 游人对上海夜公园的安全感评价
2.4 分区照度与活动集聚度分析
夜公园各功能分区照明情况明显影响游人的活动,研究显示分区照度水平、场地与设施条件共同作用,最终影响空间的使用强度。
公园高照度区域与游人活动密集区域基本重合,但并非完全一致。
公园广场、主要园路等区域照度较高,人群密度也较高;草坪、密林、小路等区域照度低,游人密度也较低。
如图3所示,新泾公园东南面的篮球场及周边场地游人密度很高、中部草坪活动区无人问津的特征,与该区域的照度值正相关。
图3 新泾公园夜间照度及游人密度分布
但公园局部照度过高地区,反而因眩光或光污染等原因造成活动人群稀少。
调查显示游人密度最高区域照度范围在0.5lx~20lx,在此范围外不易聚集人群。
相对而言,过高照度甚至更不被游人所接受。
如梦清园东南入口及西北滨水景观带照度很高,也有大面积的硬质活动场地,但光源刺眼、色彩变化大,反而不适合夜间活动的开展,游人稀疏。
相反,一些区域虽照明不足仍有不少游人集聚、活动。
如梦清园西南面儿童游戏区,照度低于1lx,远低于规范要求,部分家长自己携带手电筒等照明工具,以满足儿童活动需要(图4)。
图4 梦清园夜间照度及游人密度分布
综合上述分析,形成如下观点:
(1)公园分区照度条件、场地及设施条件对夜公园游人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游人密度最高的区域照度范围在0.5lx~20lx,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游人活动的开展,过高照度的负面影响甚至更为明显;
(3)场地与设施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游人倾向于选择照度适宜区域
开展活动;
(4)部分游人对活动场地和设施具有特殊需求,即使这些场地照度非常不理想,依然选择至该区域开展活动。
3 代表性休闲活动照度需求分析
公园夜间休闲活动类型多样,所需照明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但同类型活动则存在共性。
本文综合活动特征、人数、场地等特征,从前述“夜公园休闲活动分类”中选出5种代表性活动:休憩、跳舞、棋牌、跑步、羽毛球,分析其照度需求特征。
3.1 休憩活动
小范围安静休憩是夜公园内重要的活动类型。
如图5所示,31%调研对象认为所处休憩场所照度太低,对应照度范围0.05lx~1.34lx;59%调研对象认为照度合适,对应照度范围0.67lx~3.87lx。
10%调研对象认为照度过高,对应照度范围4.83lx~6.90lx。
调研反映休憩活动游人对照度值要求偏低,希望所处环境相对昏暗,不希望照明过亮而被打扰、关注。
综上,可认为休憩活动的适宜照度范围为1lx~4lx。
图5 休憩、交谊舞、广场舞、棋牌活动者对照度的评价
3.2 跳舞活动
广场舞、健身操等是近年国内最为流行的户外群众性休闲活动。
夜公园内活动人数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为交谊舞和广场舞。
总体上2种舞蹈对照度要求相近。
细微差别:广场舞活动者认为
过暗的照度上限值比交谊舞高;交谊舞适宜照度范围更大。
原因分析:交谊舞追求舞池式的昏暗感和私密感;广场舞公共性和开放性强。
相对于交谊舞,广场舞集体性更强,表现出一定均质性,活动者需求和期望差异小,照度适宜值分布更集中。
综上,可认为跳舞活动的适宜照度值范围为0.5lx~3.5lx。
3.3 棋牌活动
棋牌活动是城市公园重要的日间活动类型之一,日落后环境照度迅速下降,大量棋牌活动就已结束,但仍有部分游人在人工照明条件下继续进行。
调研发现,棋牌活动对照度值要求较高,公园夜间照度很难满足其需求。
大部分活动者认为活动场地内太暗,此评价的照度范围在4.5lx~18.5lx;少部分人认为场地内照度合适,此评价的照度范围在17.4lx~19.7lx;没有被认为照度过高的活动场地。
综上,可认为夜公园棋牌活动场地应至少提供20lx的照度来满足活动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3类评价的照度值存在一定重叠现象,原因可归结于个体感知及需求差异与环境影响等。
3.4 跑步活动
在夜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进行跑步健身,是市民重要的户外休闲活动类型。
通过大学校园道路调研,发现不同活动者对照度评价差异较大,被评价为“太暗”和“过亮”的照度区间重叠太多,故以下改用人数特征来反映活动者对照度的要求。
图6显示,5lx~25lx被较多人认为是合适照度,图7表示愿意在相应照度的道路上跑步的人数,其中10lx~15lx的接受人数最多。
跑步行进速度快,受人眼对照度变化适应特征影响,照度均匀度成为影响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跑步者倾向于选择照明均匀的路段进行活动,若路线中出现过暗或过亮的区域,且路面平整度较差时,跑步者会选择避开而绕行其他路线。
图6 跑步者对不同照度的评价
图7 跑步者对不同照度条件的接受情况
综上,可认为跑步活动适宜的照度范围为10lx~15lx;在路线照度均匀度较佳的前提下,适宜照度下限值可能下探至5lx以下。
目前上海夜公园园路照明总体偏低,大量路段照度小于1lx(图2),不仅低于规范要求,也远低于校园跑步者认为最适宜的照度范围。
但夜公园内跑步人群数量仍然庞大,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户外运
动健身场所的严重不足。
3.5 羽毛球活动
部分城市公园设有篮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场地,在没有专门场地的条件下,也有游人选择在公园广场或宽阔园路内进行活动。
该类活动对照度、照度均匀度和眩光具有极高要求,一般见于日间。
以健身为目的的业余活动者会借助于公园照明灯具,将活动延长至黄昏、夜间时段。
图8反映了羽毛球实验中活动质量评价与照度的关系。
志愿者在天然光环境下对不同时刻照度值进行1~5的打分。
4分以上的照度可满足活动开展。
根据图8可认为,100lx以上的照度方能使活动质量得到较好的保证。
另外调研发现,水平照度均匀度及垂直照度均匀度均对活动存在一定影响。
图8 羽毛球活动者对活动质量评价与照度之间的关系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总会(GAISF)对室内羽毛球场地的照度值及水平照度均匀度有明确规定,业余水平的体能训练和非比赛娱乐活动要求照度值在150lx以上[9]。
夜公园照明主要考虑游人一般性使用要求,照度很难达到该规范。
调研记录了夜公园内几组羽毛球活动,活动者对场地照度评价均过低;其活动停止时照度6.85lx~30.54lx不等,与实验数据接近,远低于羽毛球场地照度规范要求。
上海主要夜公园场地设施与照明条件,与羽毛球等运动场地的规范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鉴于市民休闲活动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建
议有条件的公园在规划设计时辟出专门的运动场地,配置相应照明设施。
4 总结与展望
目前国内各城市纷纷开展公园夜间开放试点。
本文以上海夜公园照度情况及需求特征为研究对象,主要结论对其他城市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照明是夜公园的基础性设施,直接决定了游人各类活动开展的可能性与质量。
此外,夜间活动的安全问题是游人和公园管理者重要的考虑因素,也直接受照明条件影响。
调研显示上海当前夜公园整体照度水平低于城市夜景照明规范要求,但大部分夜间游人对公园照明质量及安全感的评价较高。
公园内照度条件、场地与设施条件良好的区域是游人主要活动与集聚区域,但部分公园内局部照度过高、灯具配置不合理,形成眩光或光污染反而影响游人的聚集。
在对夜公园活动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本文对5类夜间典型活动提出活动适宜照度推荐值,分别是休憩(1lx~4lx)、跳舞(0.5lx~3.5lx)、跑步(5lx~15lx)、棋牌(≥20lx)、羽毛球(≥100lx),可为夜公园内相似休闲活动的照度适宜范围提供参考。
受研究者专业知识、数据采样量、实验精度等制约,本文推荐的照度值还比较粗略,有待严格的科学实验进行验证。
市民休闲活动发展对夜公园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园照明条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游人满意度及安全感评价与现行夜景照明规范之间的差异表明,夜公园游人照明需求特征、照明设计与治安管理的结合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游人昼夜活动差异明显,夜公园照明在满足基本安全等前提下,应考虑游人的其他特殊诉求。
此外当前公园照度均匀性要求在设计中存在普遍被忽视的情况。
总之,游人夜间休闲活动理想的照度环境仍需探索和建设,未来的城市夜公园照明设计应更多遵循“以人为本”思想,结合游人活动需求、公园功能定位、场地与设施建设等内容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关于2014
年夏令公园延长开发的通知[EB/OL]./sites/lhsr/sousuoRedi.aspx?CtgId=4 213ab84-29e2-4d3a-b8e0-d5617015caf9&infid=7a9b721b-
e075-47aa-9fad-79c313a9586a,2014-05-30.
[2] JGJ/T 163-2008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连洁.基于游憩行为的园林夜间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4] 张朝阳.园林夜间游憩活动设施空间设计的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5] 梁业颖.城市夜景观规划与居民夜间活动的营造[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2.
[6] 王世伟.景观照明灯具品质及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7] 谷屹岩,俞丽华,解全花.上海部分广场的照明环境的调查分析[J].照明工程学报,2002,13(1):52-56.
[8] 赵依敏.城市公园道路照明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2.
[9] GAISF&EBU.Guide to the Artificial Lighting of Multipurpose Indoor Sports Venues[S].Netherland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