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字词解释默写ppt课件
合集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句的意思。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 文的反驳方法。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 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 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 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 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荆公诗文集》。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 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
“政敌”与“诤友”
司马光
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 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 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王安石大权在握, 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 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 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 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 的境地,总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 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 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 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 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 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 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 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 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 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 交锋。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三司条 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马光因反对新 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 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 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 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资料链接
见相左的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 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 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 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 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 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 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 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 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 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 交锋。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三司条 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马光因反对新 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 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 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 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完美版)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资料链接
见相左的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 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 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 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 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 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 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教学ppt课件

司马光评价的合理性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急功近利 ,忽视了社会实际情况,导致新法推 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
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具有一定 的合理性,因为他的批评指出了变法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本文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文献,对于研究北宋历史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 况,并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THANKS
感谢观看Biblioteka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矛盾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北 宋政治舞台上一直存 在分歧。
司马光主张保守的治 国策略,反对王安石 的大刀阔斧。
在关于如何改革的问 题上,两人的观点截 然不同。
本文的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 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推行新法
。
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对新法提 出非议和批评。
王安石写《答司马谏议书》作为 回应,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带来麻烦。
理财
指通过改革财政制度来增强国 家的经济实力。
与民争利
指政府与民间的商业活动争夺 利益,此处是司马谏议对王安
石的指责。
听其自流
指政府不干预民间商业活动, 任其自由发展。这是王安石反 驳司马谏议的主要观点之一。
03
内容解读
改革的必要性
时代背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 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需要进行改 革以适应新的形势。
理念冲突
两位政治家对于国家治理的理念 存在根本分歧,导致他们在政策
制定上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改革的具体措施
青苗法
募役法
通过规定在农作物生长季节向农民贷款, 在收获后偿还利息和本金的方式,增加政 府财政收入,同时减轻农民负担。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下册.ppt

作 者 : 王 安 石
答司马谏议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 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 法及语言特点。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有司,不为
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不为
生事;
①以谓:认为 ②法度:法令制度 ③以:把
反驳侵官:变法由皇帝和 朝廷共同商定,并非一人 独断,故不为侵官。
④授:给,与 ⑤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 ⑥为:表判断,是
反驳生事:上合先王之政, 下利国家百姓,故不为生 事。
⑦举:施行
⑧利、弊:形作名,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 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①所争:争论的问题 ②所以:用来……的 ③见教:指教我 ④以为:认为 ⑤侵:侵夺 ⑥征:求 ⑦以致:因而招致 ⑧怨谤:怨恨指责
文本解读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③“具道所以”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 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文本解读
答司马谏议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 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 法及语言特点。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有司,不为
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不为
生事;
①以谓:认为 ②法度:法令制度 ③以:把
反驳侵官:变法由皇帝和 朝廷共同商定,并非一人 独断,故不为侵官。
④授:给,与 ⑤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 ⑥为:表判断,是
反驳生事:上合先王之政, 下利国家百姓,故不为生 事。
⑦举:施行
⑧利、弊:形作名,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 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①所争:争论的问题 ②所以:用来……的 ③见教:指教我 ④以为:认为 ⑤侵:侵夺 ⑥征:求 ⑦以致:因而招致 ⑧怨谤:怨恨指责
文本解读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③“具道所以”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 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文本解读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任务三:合作交流,疏通文意,把握思路
第1段: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前冠姓,等 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启[陈述,写信说 明事情]:昨日蒙教[承蒙赐教,指来信],窃[私下,表自谦]以为[认为]与君实[司 马光的字,称字表示尊敬]游处[交往相处,游,交往]相好[相互亲近,关系友好]之 日久,而[可是]议事[商议国事]每[常常]不合[相合,一致],所操[持]之术[方法, 主张]多异故[缘故]也。虽欲强聒[强作解说,唠叨不休;聒,吵扰],终[最终]必不 蒙见察[被理解;见,介词,表被动],故略[简单,简略]上报[向上回复,即给您回 信,上,表敬意],不复[再]一[逐一]自辨[替自己辩解,辨,通“辩”]。重[又]念 蒙君实视遇[看待,对待]厚[友好],于[在]反复[指来往的书信]不宜卤莽[马虎,敷 衍],故今具[详尽]道[说明]所以[……的原因],冀[希望,期盼]君实或[也许,或 许]见恕[原谅我;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也。
【明确】
1.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又是如何展开驳论的?
①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
②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 难,作者先逐条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就成了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础 。
⑨胥怨(xū)
⑩会晤(wù)
学习活动2:概括段意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 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 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 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答”即“答复、回复”之 意。“谏议”则指的是“谏 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要作“回 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 理解。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整体感知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
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
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 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 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 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 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 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 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胥:皆、都。 特:仅仅。 度:计划。 度(duó):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 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 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施行,推行。 辟:驳斥,抨击。 难:责难。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答 司 马 谏 议 书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王安石,字介甫,晚 年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 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 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 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 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 本”。(中国有“诗言志”传统)他的著作有 《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答”即“答复、回复”之 意。“谏议”则指的是“谏 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要作“回 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 理解。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整体感知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
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
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 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 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 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 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 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 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胥:皆、都。 特:仅仅。 度:计划。 度(duó):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 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 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施行,推行。 辟:驳斥,抨击。 难:责难。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答 司 马 谏 议 书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王安石,字介甫,晚 年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 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 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 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 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 本”。(中国有“诗言志”传统)他的著作有 《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最新《答司马谏议书》精品课件ppt幻灯片

減少動作之“困難 度”免去改變姿勢 的動作
減少用力動作
1.免去使用限 用性動作 2.曲 線突變 3.利 用重力、慣性
4.工作台高度 適中
5.設法用工具 6.使用重力工 具
44
動作改善重點
• 需要全身用力的工作. • 不自然的姿勢. • 需要注意力的工作. • 壓惡的工作.
例 : 各类数据编页 / 食品厂自动门 37
防呆法应用原理
隔离原理: 分隔不同区域的方式,保护某些地区使其不造成危险或 错误的现象发生 / 保护原理.
例 : 不良品盒的使用 / 重工区域划分 复制原理: 同一工作,如需做二次以上,最好以COPY方式达成.
例 : 表格、发文的COPY / 治工具复制 层别原理: 线条粗细,不同的颜色.
保险原理: 藉用二个以上的动作或依序执行才能完成工 作.
例 : 冲床双按钮 / 保险使用 自动原理: 以自动化的方式来限制某些动作执行或不执 行.
例 : 设备积料 / 欠料感应 相符原理: 藉用检核是否相符合的动作,来防止错误的发 生.
例 : 自动机转向机构 / PCB的Post孔(极性槽) 顺序原理: 避免工作顺序或流程前后倒置,依编号顺序排 列.
象,且产品不易取出,后段用显微镜观察. 改善后:将压入机台承பைடு நூலகம்改为塑料,避免了这一系列问题,产品轻松取下,且取
消显微镜检验. 2.DM-JACK半成品
改善前:模板定位销是圆的,塑料易反装,导致整板塑料端子报废. 改善后:模板定位销改为三角形,产品不易转动,并在模板画一红色
尖头,防止塑料放反.
39
二.动改法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课件 ppt
情境导入
29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字词解释默写

• 1.虽欲强聒 • 2.故今具道所以 • 3.冀君实或见恕也 • 4.以授之于有司 • 5.辟邪说 • 6.疑膏泽斯民 • 7.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8.追而送之江浒 • 9.今我受其直而怠其事 • 10.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
•1
• 11.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 12.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 • 13.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 • 14.赢数百金 • 15.谓渠谋食不暇 • 16.其饥寒视道光之末 • 17.故而与他人校
•3
• 11.其知恐而畏也审矣:明白 • 12.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考核官吏政绩
得失 • 13.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特殊的情况,
例外的情形 • 14.赢数百金:剩余 • 15.谓渠谋食不暇:他 • 16.其饥寒视道光之末:比照 • 17.故而与他人校:比较
2.故今具道所以:详细 • 3.冀君实或见恕也:我 • 4.以授之于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 5.辟邪说:批驳 • 6.疑膏泽斯民:施加恩泽 • 7.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胜 • 8.追而送之江浒:水边 • 9.今我受其直而怠其事:懈怠 • 10.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代理
•1
• 11.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 12.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 • 13.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 • 14.赢数百金 • 15.谓渠谋食不暇 • 16.其饥寒视道光之末 • 17.故而与他人校
•3
• 11.其知恐而畏也审矣:明白 • 12.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考核官吏政绩
得失 • 13.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特殊的情况,
例外的情形 • 14.赢数百金:剩余 • 15.谓渠谋食不暇:他 • 16.其饥寒视道光之末:比照 • 17.故而与他人校:比较
2.故今具道所以:详细 • 3.冀君实或见恕也:我 • 4.以授之于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 5.辟邪说:批驳 • 6.疑膏泽斯民:施加恩泽 • 7.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胜 • 8.追而送之江浒:水边 • 9.今我受其直而怠其事:懈怠 • 10.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代理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第二段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 实,名实已明,而天下 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以为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以致 天下怨谤也。
名实: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所以见教:用来指教我的。 以致:因此招致。
谬论:司马光指责王安石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 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指教我的, 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 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
,见辨察::同“被谅辩解”。,分辨。 ,视反遇覆厚::指看书重信和往厚来待。我。
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 卤:同“鲁”。
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恕也。
见恕:谅解我。“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如
“慈父见背”“见谅”。
安石陈述: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 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即使我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 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您实在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 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再读——通文意 内容:写信缘由——为什么写这封信?
某:古人在书信上用“某”来代替自己的名。
•
某启:昨日蒙教,窃 蒙教:承蒙您赐教。
以为与君实游 日久,而议事 所操之术多异 欲强聒,终必 故略上报,不 辨。重念蒙君
处相好 每不合 故也。 不蒙见 复一一 实视遇
之 , 虽 察 自 厚
窃:私下 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强聒:勉强在您耳边唠叨不休。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 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 半山,抚州临川人,晚 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 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临川先生文 集》。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窃:我私下,谦词。 每:往往,常常。 操:持,使用。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 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 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 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 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 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 盘庚》。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 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知:领教。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 , 没能帮助皇上 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 )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 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 向往,仰慕。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明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 ,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 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 ,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文章价值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 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 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 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 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 典范之作。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做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 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特殊句式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重点注释
(27)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计划。 (29)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30)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1)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重点注释
(32)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 “事”字是名词。 (33)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34)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35)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 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 向往,仰慕。
文章结构
叁
文言知识
重点注释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 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 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答司马谏议书PPT教学课件

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议订法令制度并 在朝廷上讨论修改,然后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 吏去实施,这不算是侵夺官吏的职权。
4、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批驳荒谬的言论,抨击巧言谄媚,不算是拒 绝别人的意见。
5、至于怨谤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埋怨、指责的人多,那是事前本来就知 道会这样。 固:本来。
• 2、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D
• ①蚂蚁 ②菜粉蝶 ③蜜蜂 ④狒狒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3、下列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D
• A.蜜蜂的舞蹈动作 •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 D.乌贼受到威胁释放的墨汁
• 4、蜜蜂的群体是一个社群,是因为 C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俗话说:“人有人言, 兽有兽语”,你知道动物群 体中的成员之间是如何交流 信息的吗?
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
探究问题提示:
1.蚂蚁是否排斥其他群体成员(会发生战争吗?) 2.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吗?
讨论
1.蚂蚁的通信是依靠气味吗?
多数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2.通信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
没有通信,动物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 联系。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 体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繁 殖也将受到影响。
动物的信息交流
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如何传递信息?
蜜蜂怎样传递信息?&
雌蛾
特殊气味的 挥发性物质
性外激素
雄蛾
人工合成性外激素
诱杀 干扰
农业害虫 雌雄虫之间通讯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 动”,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2.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 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 3.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 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文学上相敬的诤友 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 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士赞曰:“君实之文, 西汉之文也。”而《邵氏见闻录》引司马光的《斋记》记载,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为:“好读书,能 强记,虽后进投艺及程式文有美者,读一过则成诵在口,终生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错意, 文成,观者皆服其精妙。” 政治上不相容的政敌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足,宰相曾 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 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 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后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 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司马光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书信往来只为其一。知人论 世之政治上不相容的政敌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 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 (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文学上相敬的诤友 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 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士赞曰:“君实之文, 西汉之文也。”而《邵氏见闻录》引司马光的《斋记》记载,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为:“好读书,能 强记,虽后进投艺及程式文有美者,读一过则成诵在口,终生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错意, 文成,观者皆服其精妙。” 政治上不相容的政敌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足,宰相曾 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 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 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后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 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司马光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书信往来只为其一。知人论 世之政治上不相容的政敌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 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 (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5、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举例说明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 非凡的政治胆略?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 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 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 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 反诘语气。
论证方式
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 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 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方式。
驳论: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 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式。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答司马谏议书》
人习于苟且①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②国事、同俗自 媚③于众为善,上乃欲变④此,而某不量⑤敌之众寡,欲出 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⑥然?
重点词语
①苟且:得过且过。
译文: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 ②恤:考虑。
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忧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 ③媚:讨好。
第3段紧承上段末句,首先分析“怨诽”的原因, 直接揭露其思想实质:众人习惯于苟且偷安,时日 已久,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善”。这样的社会风气,正是保守势力的社会思想 基础。这是“怨诽”的客观原因,也正是“上乃欲 变此”的客观原因。
如果说第2段重在从助人主、遵先王和谋天下的角度,批驳保守派的 指摘,为自己的改革正名并提供强有力的道义依据,那么,第3段则重 在从分析保守派的思想根源的角度,为自己的改革遭遇抵制揭示深层原 因。这一段紧接着的事实论据,尤为精当。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 例,这个例证涉及的对象,正是司马光指摘作者经常提及的“先王”。 盘庚迁都,反对者既有“民”也有“士大夫”。这种情况,与现在改革 遭遇到的阻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盘庚“度义而后动”,无“可 悔”。这里的潜台词就再明显不过了:当年的盘庚尚且没有退缩,当下 的改革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充分表明了自己不会为怨诽之多而退缩的 坚定态度,体现出一名改革家的刚毅不屈的精神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