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的价值及其实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社可能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认识历史;另 一方面要求我们站在今天和未来的视角审视过去、 分析现在、展望未来,将认识对象的过去、现在和 未来的时空联结在一起,把今天的实践看作正在形 成的历史,努力把握其对未来的影响。只有这样, 对历史的认识才能摆脱简单的陈述而展现出生动的 意义,对历史问题的考察与研究才能充满时代的气 息。今天的人们在继承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应当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努力使自己所做的一切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后人 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
列宁认为:“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必 须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是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绝对要求。”[1]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物 质生活条件不同,阶级状况、思想意识、社会制度 不同,历史的任务和课题也不同。所以分析任何社 会历史问题,都要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考察问题,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不能用今天的时 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 过去不仅遥远,而且和今天很不相同。如果脱离历 史发生的背景,用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去 解读历史事件,就很容易误读甚至曲解。如今天的 人们认为手工纺织品代表着精美、高档和个性,比 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更有品质和品位。但在晚 清时的中国,普通民众家庭手工生产的土布虽结实
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认识史事,还要求我们在 分 析 评 价 历 史 人 物 时, 要 结 合 时 代 环 境、 阶 级 特 性、人物处境等因素来判断,回到历史现场去体味 历史背后的因素,“强调人物在当时的环境下的反 应,……把自己代入这一历史人物上,体会他的喜 怒哀乐。”[4]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中的 人”,理解历史人物的言行和真实意图,对历史人 物抱有“理解之同情”的态度。
坏农村手工棉纺织业的事实,至于北方的大部分地 区以至于西南一带,农村的棉纺织业仍然占着优势 地位。”[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产物。它在春秋时期产生,历经两汉、魏晋、 隋唐、宋明时期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容和结 构,在与其他思想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不断融汇成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儒学新体系。从儒学的社会功 能看,它在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发挥着不同的社 会作用。在君主专制时代,它是以维护封建专制制 度为根本使命;在近代,它一方面仍是统治思想的 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受到批判的同时,其精华部分 得到肯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支配和影响人们的精神 生活;在现代,儒学作为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 产,受到社会重视,并被研究、利用,为人类文明 进步服务。儒学是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 我们应动态地审视其在不同时代的历史功用和价值 意义,并站在时代的新高度,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加 以扬弃、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意识相融合,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史事作出 合理解释
随着时空的变换,历史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 不能用静止的时空观看待历史,而要用发展的眼光, 动态地审视历史,把问题放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 分析,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要用联系的眼光全 面地看待历史事物,理解历史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并据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是要动态审视历史的发展。 历史现象不是某一瞬间或短时期内形成的,往 往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段。在这个 时段中,历史现象本身会有不同形式的变化,对未 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时代的 变迁,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我 们要引导学生从长时段把握历史的发展演变,分析 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关于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并不是鸦片战争后国门 洞开,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就迅速 解体了。实际上,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经历了“纺”—“织”分离、“耕”—“织”分离 和农产品大量商品化的发展过程,从东南沿海缓慢 延伸到内陆腹地,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到甲午战 争前才有较明显的变化,而“广大的西北,一直到 甲午战争的前后,我们还没有发现外国棉纺织品破
教学研讨
时空观念的价值及其实现 *
◎◎ 姚晓岚 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
2017 版新课标在阐述时空观念的课程目标时谈 到:“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 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 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表明时空观念包含着 对历史的认识、对现实的审视和对未来的判断。
【注释】
[1] 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 第 512 页。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 思恩格斯论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05 页。
[3]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年,第 296 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 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 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 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0] 并就青年一代承担使 命、接续奋斗提出了期许:“青年兴则国家兴,青 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 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11] 青年 一代只有在认清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主 题,并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时,才能树立起正确的 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实现中国梦 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奋斗中书 写人生华章。
三、洞察历史趋势,认清历史方位和 时代主题
人类历史总是不断进步、滚滚向前。孙中山先 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 亡。”在历史发展潮流面前,善于把握社会历史时 空的人们,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审时度势,把握历 史的方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开展与历史发展阶 段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时势造英雄”, 一定是英雄人物认清了历史潮流,抓住了历史时机, 实现了历史自觉,从而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2018年第08期 2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 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 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 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5] 辛亥革命后, 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一部分激进知识 分子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激言论,这并非出 于他们的文化观念,而是源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他 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无权无势,完全是凭 着自己的智慧、良知和对民族社会的责任感。而他 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和全社会的 顽固习惯势力,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 较激烈也不足怪。”[6] 我们如果从当时的历史背景 和知识分子们的急迫心理上去分析,就会理解这种 政治斗争的策略。只有这种历史的分析才能准确把 握其动机和意义。
基于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具有三 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认 识历史;能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的 解释;能运用时空观念洞察历史趋势,认清历史方 位和时代主题,从而增强历史自觉性。
一、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历史事物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条件 下发生的。所谓历史地分析问题,就是把具体的人 或事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
二是要整体地考察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必须超越对局部社会时空的理解,既 要从个别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获得历史认识,又要 超越具体和个别,用联系的视角整体认识历史。没 有对局部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没有对整体的 理解,局部就无法认识。以整体观把握历史,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发展的不同时间进程中探 究历史规律,以规律性认识整体性;二是从具体的、 局部的、分散的历史中发现历史的关联性,以关联 性认识整体性。[8] 理解了整体性的时空框架,就可 以用联系的视角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把局部 的历史现象放在更为广阔、更有纵深感的历史视野 中去考察,从而准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中所起的历史作用,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一国两 制”伟大构想的历史地位,理解经济全球化与经济 区域集团化之间的辨证关系,等等。 又如方志远教授对明朝历史的研究,视野开阔、 格局宏大。方教授以明王朝自我发育过程中的社会 进步与社会问题为个案分析,认为明代多元化社会
[8] 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历 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 年第 5 期,第 41 页。
[9] 参见方志远:《明朝百年的社会进步与社会问题》,《吉 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 年第 5 期。
[10][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 1 页,第 89 页。
2018年第08期 2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4] 宋旭飞:《回到现场促进学生理解历史》,《现代中小 学教育》2014 年第 10 期,第 95 页。
[5] 陈独秀:《独秀文存》卷三,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年, 第 32 页。
[6] 资中筠:《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今天的争论》,《民主与科学》 2008 年第 3 期,第 22 页。
[7] 陈诗启:《甲午战前中国农村手工棉纺织业的变化和资 本主义生产的成长》,《历史研究》1959 年第 2 期,第 27 页。
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人们往往批评其全盘否 定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但是,新文化运动是真的要 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西化吗?陈独秀在《再 答常乃德(古文与孔教)》中说:“我们反对孔教,
**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3 年度立项课题“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课题 批准号:2013ZJK031)的研究成果之一。
28 2018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的形成,不仅仅表现在仕途、财富、文化三种价值 体系的并存和渗透,还表现在至嘉靖、万历时期形 成了三大中心的并存: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 心——苏松江浙及周边地区,文化中心——南京、 苏州。并具体阐述了明朝多元社会对政治、思想、 文化、经济诸多层面的影响,如社会多元化推动着 思潮的多元化,国家的舆论引导机制难以建立,政 府的影响力日渐消退,国家主导作用的日渐缺失和 对外防御能力的急剧下降等等。[9] 他不仅把明朝诸 多具体史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还从中探寻出了明朝 社会的发展规律,并由历史联系现实,为现代社会 提供了历史借鉴。这是从具体的、局部的、分散的 历史中发现历史的关联性,从历史发展的不同进程 中探究历史规律的典型案例。
耐用却粗糙厚重,“能经得住干最粗的粗活时的磨 损”,它“所用的棉花,至少要相当于我们(指英 国)运到中国去的最重的棉纺织品所用棉花重量的 三倍”[2],无论外观还是质地都和今天的名牌手工 纺织品无法相提并论。它们虽然同为“手工”产品, 但却不属于同一个概念。李剑鸣先生说,“理解过 去世界的最大困难,在于今人没有在那个世界生活 的直接经验,不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见识来揣度, 而揣度又很容易沦为臆测,造成误解乃至歪曲。”[3] 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发现,不同时代、不同 处境的人,在知识、信仰、环境各个方面都存在差 异。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也与今人大不一样, 不能用一种模式或标准来看待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 人。因此,在理解前人的生活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时, 我们不仅要突破时空的制约,还要突破文化的隔膜, 要用历史的视角跨越横亘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的鸿 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