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一厘米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2、通过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女主人公的行为。

2、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激起对母亲以及亲人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小说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度的重要意义。

3、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作用。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对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养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己有出息,你们是否能感受到了她对你们深深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母爱的故事《一厘米》。

二、走进作者: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三、预习检测: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2、(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表演)
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五、合作探究:
1、小说的故事线索是什么?
[点拨]:小说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而该不该买票的关键就是那“一厘米”
2、文章哪些地方多次提到陶影拮据的家庭经济状况?
[点拨]:①“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


②“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

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③“比如吃西瓜,只要小也在,她一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得太辛苦。

其实在她看来,西瓜瓤与西瓜皮没什么大分别,一路吃下去,不过红色渐渐淡了,甜味渐渐稀了,解渴消暑是一样的。

瓜皮败火,还是一味药呢。


3、课文有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教育儿子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点拨]: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不保留票根”;吃西瓜时,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陶影爱自己的儿子,她要克服重重困难把自己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温文尔雅的人。

4、简要叙述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产生的误会过程。

[点拨]:误会起因:红衣青年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

误会发展:隐影向红衣青年解释未买票的理由。

误会高潮: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也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

误会加深: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5、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点拨]:安静、自信、镇定、→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恐惧。

6、如果小说不加入卖冰棍的老太太量小也身高的情节,对内容有何影响?
[点拨]: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这也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

7、小说最后,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为什么拒绝赔偿?为什么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点拨]:因为她讨回了公道,讨回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最重要的。

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

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8、引导学生谈感受:谈一谈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与认识。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既可以结合课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表看法,倾诉心声。

六、精读品析:
1、引导学生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学生活动] 速读课文,圈画出写陶影心理活动的语句,诵读品味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点拨]:①第2段,“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少烧汽油。

”用心理描写交代了陶影不买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比较拮据。

②第8段,“陶影望着儿子的那道生命之门……的母亲。

”用心理描写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孩子深情的爱。

③第12段,“一张车票两毛钱……的菠菜。

”用心理描写突出了陶影的经济状况,以及她俭省的生活。

④第21段,“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

……她不愿撒谎。

”写出了作为母亲既要与艰难的生活抗争,又要维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尊严,要努力做孩子的好榜样、好老师,平凡困苦的母亲更能显出她的伟大之处。

小结: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理解了它,才能真正体会一个普通母亲心中的苍凉,以及对孩子深挚的真爱。

这有助于丰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了解体会比喻句运用的妙处。

[学生活动] 速读课文,圈画出比喻句,结合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点拨]:①“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出来。

”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陶影看儿子的目光中充满温柔和慈爱,有关怀和责任,这种爱是绵延不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母爱也是一样的,绵绵不绝。

②“‘票。

’……枣核。

”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青年人远远不能读懂作为母亲的心意,冰冷的世俗这心来度量母亲火热的爱子之情。

③“‘别动!别动!’……缩回手。

”这个比喻句写出了陶影的情急之情。

3、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2)情节曲折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七、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2、拓展延伸, (多媒体显示)
读了《一厘米》我想说:
当堂检测反馈,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骄横(heng)顷(qing)刻哄(hong)笑
兀(wu)自反驳(bo)无措(cuo)
2、根据拼音,写上相应的汉字。

Jin(矜)持脱(臼)jiu 内(疚)jiu
3、体会下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村定一·一O 米。

答案:表现了一种醒目而冰冷的感受,形象地说明儿童购票的指定高度。

(2)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

这很难,就像小用小米另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答案:形象地表现了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她坚定的信心。

(3)“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答案:形象地表现了陶影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

作业设计
1、体会下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的流泻过去。


答案:生动地表现了陶影等待回音的急切心理。

(2)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介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答案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了温柔,充满了慈爱,且这种爱蚕丝一样连绵不绝。

板书设计
线索:该不该买票
主要人物:陶影
人物形象: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宽容,自尊
主题: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