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旧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运动、静止的含义;能运用五种基本运动的具体事例,理解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在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基础上能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并懂得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了解事物的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识别在物质运动关系中的两种错误,即主观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与行而上学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在分析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时,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辨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方法:提问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物质世界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着。
那么,再进一步看,物质世界的存在是静止不动还是运动变化哪?〔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地震海啸;高山流水;春夏秋冬,春华秋实;海陆变迁;河流奔腾。
〕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不感到一切事物就象川流不息的河流,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新课教学〕一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板书〕
1、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板书〕
提问: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请同学们回忆“联系〞的哲学概念。
引导学生归纳:①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其中,事物的内部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事物运动的内部动因;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事物运动的外部动因。
这样,内因和外因彼此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②由于纵向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才构成或表现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要用过去形态、现在形态和未来形态来构成和表现的。
没有这种纵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无法理解运动和发展,也表现不了运动和变化。
举例:〔略〕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设问:恩格斯说:“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在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
怎样理解?〔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永恒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其实,不仅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也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变化着,只不过运动变化的具体形式不同而也,概括起来有五种基本运动形式,分别是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
〔其中社会运动是五种基本运动形式中最复杂,最高级的运动形式〕
举例:很久前的长江向西流、喜马拉雅海到喜马拉雅山
3、什么是运动〔板书〕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板书〕
提问:我们讲的五种基本运动形式中的运动与哲学中的运动是一回事吗?
不是。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他与五种基本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板书〕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即物质离不开运动。
设问: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
〞如何理解?
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
万事万物都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
所以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设问:世界上有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质?假如物质不运动,世界是什么样?
〔如果地球不运动,四季就不会形成;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
设问: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很多属性。
在物质的所有属性中,因为只有物质存在下来才可以谈其他属性,即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运动是物质最主要、最根本属性。
设问: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或“根本特性〞、“本质属性〞〕与今天所讲的物质的“根本属性〞有何区别?
〔“根本特性〞是就世界上物质和意识这两大类现象的区别而言。
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的唯一区别在于五香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是物质所特有的属性。
而“根本属性〞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角度,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小结: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
承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即运动离不开物质
设问: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运动主体分别是什么?〔分别为宏观物体、分子和基本粒子、原子和离子、生物有机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人脑。
〕
小结:可见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3〕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主观唯心主义;二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举例:《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也。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刻舟求剑》
设问:如何理解:“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小结: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要求学生勾画〕
5、什么叫静止〔板书〕
举例:《我不是我了》
〔1〕、含义:哲学上讲的静止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2〕、实质: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如何理解〕
这是因为,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即任何静止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静止中也包含着运动:①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当我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的时候,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
如在教室里坐着不动,但我们一起随着地球在动、体内新陈代谢的生命运动。
所以这种静止是事物在运动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种形式的稳定状态。
②任何事物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着量的变化。
如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在0度到100度之间的变化。
总之静止不是不运动,只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辨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6、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板书〕
〔1〕区别:第一,含义不同〔略〕;第二,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课堂总结:哲学原理十二、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哲学原理十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运动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否认相对静上,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