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目的:1.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对新发房性心律失常及P波时限的影响。
2.探讨低位房间隔与右心耳起搏电极植入的操作时间、起搏参数等的差异。
方法:选取50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房间隔组25例,均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5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右心耳起搏。
术后随访两组3月、12月时的心脏超声指标,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情况和测量P波时限。
对比两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电极植入时、术后1月、3月时的起搏参数(阈值和阻抗)。
结果:1.两组术后3月、术后12月心脏超声检查,随着心房起搏时间的延长,低位房间隔起搏较右心耳起搏左房内径(LA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
右心耳组较房间隔组新发房性心律失常例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间隔组与右心耳组比较,心房电极植入操作时间和起搏参数,在术中、术后1月、3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低位房间隔起搏较右心耳起搏相比可明显减少左房重构,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二种手术方法其电极植入操作时间相似,电极的起搏参数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