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乘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一、填空题。

(38分)
1.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2. 常见的重量单位有、、。

3. 小丽家离公园5000米,合千米。

4. 一袋大米重200千克,袋大米重1吨。

5. 9千米=()米4000千克=()吨
60毫米=()厘米80厘米=()分米
50分米=()米2000克=()千克
6米=()厘米7分米=()毫米
28毫米+52毫米=()毫米=()厘米
9厘米+31厘米=()厘米=()分米
3米—25分米=()分米1400米—400米=()千米600千克+1400千克=()吨3吨—800千克=()千克
4分米×5=()米30米÷6=()分米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大象约重4()西瓜约重4()
小红的身高是138()小明的体重是42()
数学课本长约2()日记本的厚4()
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小玲家离学校1750()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0分)
1、1吨棉花比1吨石头轻。

()
2、一头大象重4千克。

()
3、黑板长4米。

()
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2毫米。

()
5、一枝铅笔长约2分米。

()
三、在○里填上“>”“<”或“=”。

(12分)
4厘米○39毫米70毫米○70厘米
6千克○6吨5千米○4980米
10米+9厘米○20米3吨+4吨○7000千克
四、选择题。

(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0分)
1、计量重型物品或大宗物件的重量,通常用()作单位。

A、吨
B、千克
C、克
2、一种学生字典的厚度是15()。

A、米
B、厘米
C、毫米
3、比较下面的重量,最重的是()。

A、3吨300千克
B、2900千克
C、3330千克
4、一袋大米重100()。

A、克
B、千克
C、吨
5、小包装食盐每袋重500()。

A、克
B、千克
C、吨
6、一只大象重6吨60千克,合()。

A、6060千克
B、6600千克
C、60060千克
7、回形针的长度是28()。

A、厘米
B、毫米
C、分米
8、一个南瓜重3()。

A、千克
B、克
C、吨
9、一张床长()米。

A、2
B、3
C、4
10、一本书大约重150()。

A、克
B、千克
C、吨
五、应用题。

(20分)
(1)图书馆买来的5本一样的书。

每本厚8毫米,一共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2)绕足球场的跑道一圈有400米,跑5圈有多少千米?
更多免费试卷下载分站
(3)水果店运进一车苹果和梨,苹果有900千克,梨有2100千克,这车水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4)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王华比门矮多少厘米?
23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7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
情。

第一课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

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 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24 麦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