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水突穴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水突穴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
摘要方法:治疗组98例针刺水突穴治疗,对照组46例口服镇脑宁胶囊治疗,重点观察其疼痛程度、发作频率及脑血流图变化。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总有效率89.1%,经统计学处理P5次/月15例。
对照组46例,其中男9例,女37例;年龄11~20岁2例,21~50岁41例,51~59岁3例,平均31.64±12.24岁;病程4~11个月8例,1~5年22例,6~10年11例,11~20年5例,平均5.84±2.46年。
发作频率:1~2次/月18例,3~5次/月20例,>5次/月8例。
1.2 疼痛程度
按发作时头痛和对整体功能的影响计分。
轻度:发作时头痛较轻,工作轻度受影响,计1分;中度:发作时头痛较重,工作部分受影响,计2分;重度:发作时头痛严重,需卧床休息,计3分。
治疗组98例中,轻度38例,中度47例,重度13例。
对照组46例中,轻度18例,中度23例,重度5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发作程度、频率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3 诊断标准
依据《医院医疗常规(修订版)》[1],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的偏头痛诊断标准:(1)头痛为发作性,开始于一侧颞部呈搏动性痛。
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肢冷等,持续数小时或数日恢复,一般不超过24小时。
(2)多在青春期前后发病,呈周期性发作。
每次发作相似,发作间歇期如常人。
(3)可有家族史,或紧张、劳累、睡眠不足、经期、颅脑外伤后、某种饮食等诱发。
(4)需注意排除颅脑肿瘤、高血压、癫痫和青光眼等所引起的头痛。
(5)脑阻抗血流图:头痛前期呈低血容量型,头痛期呈高血容量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取穴:水突。
操作:令病人平卧,颈背下垫一枕头,使颈部后仰,针刺部位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约距锁骨上二横指处取水突穴。
一侧头痛取单侧(同侧),两侧或全头痛取双侧。
将针刺部位及操作者双手常规消毒,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及颈总动脉拉向外侧,右手持3寸毫针自针刺部位循皮肤垂直刺入,当针尖触及横突后,将针提起少许,再向内下方徐徐刺入,直抵脊柱,轻度捻转。
病人即感觉局部酸麻胀痛等,有时向同侧颜面及上肢内侧放射,个别病人出现针刺侧颜面潮红、睑裂变小、瞳孔缩小、眼球稍凹陷、球结膜充血等,即所谓霍纳氏综合征。
留针20~30分钟,起针后按压2~3分钟。
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每疗程间休息1天,一般治疗2~3个疗程。
肺气肿、凝血机制障碍者不宜使用本法治疗,以免引起气胸或颈部血肿。
2.2 对照组
口服镇脑宁胶囊,每粒0.3g,每次5粒,每日3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天,一般治疗2~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两组病人初诊治疗25天后,停止治疗,1年后,依据以下标准评定远期疗效。
基本恢复:头痛无发作。
显效:程度减轻1~2个级别,发作频率减少70%。
有效:程度减轻1个级别,发作频率减少50%。
无效:程度无变化,发作频率减少不到50%。
3.2 治疗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Ridit分析,U=1.98,P0.05,治疗后U2=4.7101,P0.05,治疗后U2=6.4878,P<0.01。
(4)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图变化比较见表4。
治疗后两组比较,脑血流图恢复正常程度,治疗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图化
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典型病例
张×,女,22岁。
于1998年2月18日就诊。
主诉:头痛3年,复发加重1天。
病史:3年前生气后出现头痛,以两侧颞部胀跳痛为主,伴恶心呕吐,经治疗头痛消失。
以后每因情志刺激及月经前后而发作。
每年发作10~20次不等,每次发作表现相似,一般持续4~6个小时。
经睡眠和(或)口服脑清片后可控制头痛。
经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
1天前因情绪激动而头痛复发,表现同前,自服镇脑宁无效。
查体:一般情况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颅脑CT正常。
脑血流图示两侧颈内动脉系统呈中度痉挛状态,为其针刺水突穴治疗,针1次后头痛消失。
连针7次以巩固疗效。
随访1年未复发。
5 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与多种原因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其对颅内外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的调节障碍有直接关系。
有人应用星状交感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脑栓塞,其进针部位正值水突穴。
本篇借鉴了其操作方法,应用针刺手段刺激星状交感神经节,可使交感神经对颅内外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的调节趋于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且扩大了
腧穴的治疗范围,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6 参考文献
1 陈孝文,等.医院诊疗常规(修订版).第2版,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239
2 邹奉璋,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