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中国式的情与爱你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的情与爱你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
整个世界的信心
中国式的情与爱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一个午后,书店里。

目光掠过书名“中国式的情与爱”,本不欲多做停留,我一向不
喜“中国式”这样的字眼,《中国式婚姻》、《中国式离婚》、《中
国式关系》……似乎一个特定事件加上了“中国式”这样的修饰词,
就有了一个良善更宏大可贵的背景,但最后大多都给人一种以偏概全
的感觉。

《中国式的情与爱》是知名心理专栏作家、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
红老师和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家庭治疗学派心理专家青
音女士的本。

早先看过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当时就给我留下
第一印象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当发现作者是武志红,还是毫不犹
豫地将书取下让。

丧偶式婚姻、家庭隔阂次序错位、婆媳的权力之争、沟通不畅、
无性、出轨、公主病、妈宝男……书中剖析的种种错综复杂的重重情
与爱,在当今社会中国当下的家庭生活中确实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

全书包括中国式的爱情、解剖亲密关系、如今的中国女人、如今
的中国男人、不肯放手的父母和成为你自己六大篇章。

作为心理学畅
销书作家,武志红的独到之处在于,虽为心理学书籍的值域,但他的
书和晦涩艰涩晦涩是不沾边的。

他为心理学外套脱去了神秘的斗篷,
让它以一种全新的、更接地气的方式,真正徐申地走进良人的生活,
让你能够透过一地鸡毛的生活表面,看到现象背后的始末渊源。

就拿时下流行的“妈宝男”来说,我们只看到了妈宝对妈妈言听
计从的表象,却没看到,这言听计从的背后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
彼此越位、侵蚀,“我为你活,你为我活”的情感缠结。

书中有一句话,“怀孕的时候,孩子寄生在妈妈的肚子里,孩子出生后,妈妈就
取食在孩子的人生里。

”怀胎十月,尚觉辛苦,孩子的一生都背负着
妈妈全部爸爸妈妈的希望和“建议”,可想而知,他会是多么疲惫。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宝宝人生拎在
意的妈妈少之又少,反而是“因为没有了人生,所以只好生人,把生
的人的人生完全当作自己的人生”的妈妈日渐增多。

家庭的第一序位不是夫妻,而是母子,儿子成了“没有了人生”
的妈妈最重要的人因。

他们共生在一起,筑起了情感上的铜墙铁壁。

当有另外一个女人中产进入到这个家庭,她就感觉自己总是游离在外,永远都只是一个外人。

而妈妈也会觉得媳妇的出现,冲击了自己的地位,破坏了几十年的平静生活,这也是中国婆媳关系难处的根源所在。

每一个妈宝的妻子确实生活得很压抑,因为无论实事小情,妈宝
们永远站在妈妈一边。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爱和孝顺。

但是,表象教
唆背后是妈宝们被爸爸妈妈以母爱之名长期胁迫遵从,已经无力反抗,甚至形成了妥协构成惯性的无奈。

然而,没有人真的愿意当“傀儡”,所以“如果妈宝小姑娘对妈妈的言听计从是9分,那么他对妈妈的恨
也是9分”。

只是这种恨被深深压在潜意识里面,“内疚感”让它不
能被显露出来。

说到这里,身处“丧偶式家庭”里的妈妈也要格外当心了,你是
否也把全部的爱和重心偏移到孩子身上?你是否强烈得想和孩子联结
在一起,在家庭关系中,和孩子结成了“小同盟”?这是非常危险的,你可能正在用你浓得化不开的创造下一个“妈宝”,制造下一个轮回。

中国式的情与爱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有不少想不明白的事。

为什么恋爱之时看
中的优点,结婚后却变成怎么看即便不顺眼的看清楚缺点?为什么好
女人都被剩下了?为什么百忍成钢了,对方还不领情?为什么会有出轨?
这序言不但从人性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追根溯源解了情与
爱的惑,更给出了“怎么破”。

比如,怎么沟通确保普遍存在感、如
何防患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妻子怎样“招人待见”、妈宝男怎么破、不该怎样养育男孩、怎样理顺婆媳关系、父母催婚怎样应对,所以它
还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书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我觉得,一个人分对感情的信心,除非扎根于对感情、对人性的
透彻了解的基础上,而不应该是对感情盲目的信心。

我很欣喜地看到,近些年来,教会我们如何爱人、怎样去真爱的
书籍越来越多。

爱是一种本能,但的需要技巧和艺术。

它并不是越多
越好,任由爱像洪水泛滥般涌出,还会让人窒息和想逃去。

这个世界性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何构成一段隔阂的形成或者变化,一定是因为你再说了什么,或者,
你没做什么。

“爱”的课题,确实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