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论文剖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术后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T。

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创伤大,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而不用止血药,增加了术后出血的可能,因此,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及引流情况,及时遵照医嘱进行血常规3及凝血的测定。

2 讨论全髋关节置换是近年来对股骨头坏死、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头下型)等髋关节疾病的最佳手段,其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深静脉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策略观察3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效果。

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对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推动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全髋关节;深静脉血栓;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8-01
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对股骨头坏死、老年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疾病的最佳治疗策略。

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达37%-69%[1],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数量的增加,对该并发症的预防不容忽视。

因此,DVT的预防护理对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推动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我科对人工全髋置换术病人采取早期功能锻炼指导与协助医生预防抗凝治疗相结合的护理干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病率降低了16.9%。

1 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
60-80岁。

其中双髋12例,单髋20例,既往均无脑血管病史。

1.2 策略
1.2.1 术前护理
1.2.1.1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恐惧和焦虑的心理。

1.2.1.2 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后,针对性的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理由、症状及后果,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1.2.1.3 指导床上生活及功能锻炼,如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s 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

1.2.2 术后护理
1.2.2.1 保持合理的体位术后抬高下肢20o-30o,在患侧肢体外下方垫适当厚度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1.2.2.2 保持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不畅易导致局部血肿,从而使血肿下血管受压,血流缓慢。

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预防其受压扭曲及堵塞。

1.2.2.3 鼓励早期功能锻炼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更为突出[2]。

手术当天,麻醉反应消失后,指导患者做踝关节主动收缩。

术后1天
鼓励病人做踝关节及股四头肌主动运动。

术后3天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从30o开始,每天5o逐渐增大幅度,但不超过90o,持续1-2周[3]。

术后第2-3周,除以上功能训练外,加强屈髋外展、外旋运动,训练策略一定要正确,防止关节脱位。

术后4周-3个月,应进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教会病人如厕、穿脱鞋袜、坐车、上下楼梯的策略,同时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1.2.2.4 机械性措施采用间歇充气小腿压力泵在术后早期预防DVT有重要作用。

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可充气的气囊间歇性充气,使下肢和足底静脉受压,从而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液瘀滞。

1.2.2.5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策略预防DVT。

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创伤大,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而不用止血药,增加了术后出血的可能,因此,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及引流情况,及时遵照医嘱进行血常规3及凝血的测定。

2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是近年来对股骨头坏死、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头下型)等髋关节疾病的最佳手段,其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深静脉血栓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和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建全,而肺栓塞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死亡理由。

因此,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阴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4]。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高凝状态和静脉瓣膜损伤[5],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受限,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

有研究表明,DVT的形成多发生在术后早期[6],约50%的DVT开成发生在术后第1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甚至手术过程中血栓已经开始形成,而早期主动开始功能锻炼可增加肌肉活动,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推动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减轻静脉血液瘀滞,从而达到预防DVT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贺红梅.术后并发静脉栓塞的理由分析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2A):158-159.
[2] 陈艳丽,崔文璐,辛兰,等.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策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0):37.
[3] 张瑞芳,许红璐,周雪梅.等.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术后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2):28-29.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54. 刘霞,张朝辉.对THA患者术后早期行走功能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8-19. 张燕,陈睿,许燕杏,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29.上一页 1 2
(2):28-29.
[4]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4.
[5] 刘霞,张朝辉.对THA患者术后早期行走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
生,2010,48(1):18-19.
[6] 张燕,陈睿,许燕杏,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