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病人的护理总论讲课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显出临床症状,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常见的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第8页,共82页。
㈡传染病
1.定义:是由不同病原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
一组疾病。
感染性疾病≠传染病
2.传染病与传染的联系
传染过程不一定导致传染病,而传染病的发 生必须经过传染,是传染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形式→显性感染
第9页,共82页。
隔离期限根据传染期或化验结果而定。
第30页,共82页。
2 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应做到早发现,早隔离。重要行业应定 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特殊岗 位调离其工作。
第31页,共82页。
3、对接触者的管理 对传染病接触者采取的措施叫检疫
检疫期的概念
检疫的措施分为: 医学观察、留验、卫生处理,预防接种
第40页,共82页。
3、消毒的方法
物理消毒法: 热力灭菌法 辐射消毒法
化学消毒法:
第41页,共82页。
隔离
将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 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 分开,便于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 染和扩散
第42页,共82页。
(一) 隔离的种类和措施要求 隔离分类分为三大系统
A系统:以类别为特点的隔离 B系统:以疾病分类的隔离方法 C系统:体内物质隔离法
6)经血液体液传播:乙肝、丙肝、HIV
7)土壤传播:破伤风、钩虫病 8)母婴传播:乙肝
第26页,共82页。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 异性免疫力的人
2.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2)自然因素 3.疫源地: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
所波及的范围。 疫点:单个或者小范围的疫源地 疫区:多个疫点或范围较大的疫源地
第10页,共82页。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
1.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发生天花瘟疫近一半 人死亡预防天花最有效而又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便的方法是接种牛痘。1980年,世界
卫生组织已宣布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天花。
2. 公元165-266年古罗马发生鼠疫死亡人数 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第11页,共82页。
二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和预防服药
第32页,共82页。
4 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无经济价值、危害性大的杀灭焚烧 有经济价值而又非烈性传染病的动物
分群饲养并予治疗
第33页,共82页。
第34页,共82页。
(二)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消化道传染病 三管一灭 呼吸道传播病 加强空气消毒, 提倡外
出戴口罩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特异病原体 2.有传染性: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病原体能通过一些途径感染他人。 3.有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
散发(发病率在一般水平)
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 大流行(流行范围广,超出国界或洲界,如SARS、禽流感) 暴发(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短时间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病历)
第46页,共82页。
4、 接触隔离(橙色标志) ➢接触病人时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戴手套 ➢ 接触病人后洗手 ➢ 污染敷料严格消毒或焚烧
第47页,共82页。
5、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时戴手套、穿隔离衣, 手碰了血液/体液立即清洗
➢工作中避免损伤皮肤,使用过的一次性 物品消毒,毁型处理
➢污染物品装袋贴标签后送出销毁 ➢ 血液/体液污染室内物品表面时,立即用
消毒液消毒
第48页,共82页。
6、脓液/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 ➢ 给病人换药时戴口罩及帽子、手套、穿
隔离衣
➢接触病人的脓液、分泌物后及护理下一 个病人前要洗手
➢污染的敷料及其它物品消毒或焚烧
第49页,共82页。
7、 结核菌隔离(灰色标志)
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隔离单位要求 隔离制度
第52页,共82页。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
(一)分级防护 一级防护 二级防护 三级防护
第53页,共82页。
1、 一 级 防 护 适用于门急诊医护人员 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口罩 每次接触病人后洗手和消毒
第54页,共82页。
2、 二 级 防 护 适用于进入隔离区或留观室的医务人员
(2)季节性 (3)地方性
第12页,共82页。
4.有感染后免疫:自动免疫 病毒性疾病感染后免疫一般持续时间长(如
麻疹、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但有例 外(如流感)
细菌、螺旋体、原虫感染后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菌 痢),但有例外(如伤寒)
蠕虫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容易重复感 染(蛔虫病)
第13页,共82页。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病原体侵入人体→开始出现临床症状 (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此期的临床表现通常
是非特异性的(传染性强) (3)症状明显期:出现各自特有的症状、体征。(最易出现并发症,
传染性极强) (4)恢复期: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症基本消失。 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
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
现,见于伤寒 疟疾 菌痢等 再燃: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
热时。
第14页,共82页。
2.常见症状与体征 (1)发热:某些传染病有独特的热型,对诊断有特殊
的价值。
稽留热:体温在40℃上下,24h内波动在1℃内,持续数天或数周,见于 伤寒极期、流行性斑疹伤寒。
进入此区的医务人员着装齐全,戴12层 以上的口罩,4小时更换一次,潮湿后随 时更换
接触病人后及时洗手和消毒
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护目镜
第55页,共82页。
3、三 级 防 护 主要针对与病人密切接触或对病人实施
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如吸痰、气管切 开和气管插管的医护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第18页,共82页。
疱疹或脓疱疹:疹内含浆液,表面隆起为疱疹,内 含浓液则称为脓疱疹,见于水痘、带状疱疹。
第19页,共82页。
荨麻疹:风团,发生快,消失快,皮肤暂时性、局限性隆起 水肿,不规则或片块状的瘙痒性皮疹(食物过敏,虫咬 伤)
第20页,共82页。
出血疹:为散在性点状或片状出血,压之不 褪色
第37页,共82页。
五 传染病的隔离及消毒
消毒
1 定义
2 消毒的种类 ➢ 预防性消毒 ➢ 疫源地消毒
第38页,共82页。
➢ 预防性消毒
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人 体进行的消毒措施,目的是预防传染病 的发生
第39页,共82页。
➢ 疫源地消毒
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 行消毒 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中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分为终末消毒和随时消毒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总论
第1页,共82页。

第2页,共82页。
学习目标
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五 种表现形式
2.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过程的 基本条件
3.掌握复发与再燃的概念、个人防护、 护理评估的几个方面。
4.熟悉其临床特点、传播途径
5.熟悉传染病的预防、隔离与消毒、传染病 常见症状的护理
1)种类:
斑丘疹:斑疹为不高起,不下凹的界限性皮肤 颜色改变,丘疹是高出皮肤而无空腔的界 限性隆起。斑丘疹是斑疹的中央有一丘疹, 多为充血疹,压之褪色,可互相融合,多 见麻疹、风疹。
第16页,共82页。
第17页,共82页。
玫瑰疹:稍隆起于皮肤的充血性皮疹,色鲜红似玫瑰, 散在分布,压之褪色,见于伤寒,多见胸腹部。
• 根据临床特征:
典型、非典型
第24页,共82页。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预防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
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第25页,共82页。
(2)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飞沫、尘埃,呼吸道(麻疹) 2)经水传播:分泌物、排泄物的病原体直接或间接污
染水源而引起,(肠道传染病) 3)经食物传播:(菌痢) 4)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 5)虫媒传播:乙脑
第3页,共82页。
概述
一、传染和传染病的概

人体
(一)传染
1.定义:是各种病原体对 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病原体 环境
第4页,共82页。
2. 五种表现形式
⑴病原体被清除:正 >邪
免疫系统
病原体→人体——→病原体消灭或排除体外 免疫系统 ①非特异性免疫:胃酸、天然屏障(皮肤) ②特异性免疫:
被动:母体或人工注射抗体 主动: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
疫,不易再受感染(水痘)
②有些传染病的感染者其病后免疫不 巩固,容易再受感染发病(菌痢)
③小部分转变成病原携带者——恢复 期携带者
第7页,共82页。
⑷病原携带状态:正= 邪
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机体不能获得免疫。
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 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⑸潜伏性感染:正=邪
第5页,共82页。
⑵隐性感染: 正 >邪
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最常见 后果:①可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
病原体被清除 ②少数转为病原携带状态→健康携带者 可排出病原体作为传染源,如伤寒、菌
痢、乙型肝炎等。
第6页,共82页。
⑶显性感染:正<邪
临床感染或传染病发作,最少 后果:①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得巩固免
➢穿隔离衣,不同病种更换隔离衣,护理 完病人严格消毒双手
➢病人的食具,便器专用,用后消毒 ➢吐泻物随时消毒弃去 ➢室内保持无蝇、无蟑螂
第45页,共82页。
3、严密隔离(黄色标志) ➢ 住单人房间,房内物品专用 ➢ 传染期间禁止探视 ➢ 入室者必须戴口罩、帽子、隔离衣、裤
及鞋、戴手套,护理病人后应洗手 ➢分泌物、吐泻物、污染物品消毒处理 ➢ 病室每日消毒,出院或死亡终末消毒
• 水痘 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至 面部,最后达四肢
第22页,共82页。
4)皮疹分布: 水痘的皮疹集中于躯干,呈向 心性分布 伤寒的玫瑰疹见于胸部及上腹部
(3)感染中毒症状:乏力 全身不适 头痛 肌肉 痛
第23页,共82页。
(三)临床类型
• 根据病程长短:
急性、亚急性、慢性
• 根据病情轻重 :
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
➢病室应有通风设施 ➢医务人员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 ➢接触病人后或护理下一个病人前洗手 ➢ 痰液应消毒后再弃去
第50页,共82页。
8、 保护性隔离
高度易感者如白血病 、再障、器官移植、 全身化疗等患者把他们隔离起来,免遭 外界微生物的感染,隔离要求视具体情 况而定。
第51页,共82页。
(二)传染病的区域划分 病区布局划分要求:
第43页,共82页。
1、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
➢病室空气消毒,紫外线照射2次/天,房 间每天至少通风3次
➢病员外出戴口罩 ➢接近病人时应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
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消毒再弃去 ➢ 相同病种可同住一室
第44页,共82页。
2、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
➢同种病人同住一室,不同病种病人也可 同住一室,病人之间必须实施床边隔离
瘀点:直径 <2mm 瘀斑:直径>5mm
紫癜:3-5mm
第21页,共82页。
• 2)出疹时间:水痘发生于病程第1天, 猩红热第2天
• 天花第3天, 麻疹第4天
• 斑疹伤寒第5天,伤寒第6天
• (1水2猩3天花,4麻5斑6伤寒
• 3)出疹顺序:麻疹 耳后发际开始, 渐及前额、面部,自上而下延至全 身,最后达手足心
第35页,共82页。
(三)保护易感人群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3、药物预防
第36页,共82页。
➢人工主动免疫 :
将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纯化的抗原 和类毒素制成菌苗接种到人体,于1—4 周产生抗体
➢人工被动免疫: 将制备好的含抗体的血清或抗毒素注
入易感者体内,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 的方法,免疫持续时间2—3周,用于治 疗或紧急预防
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 见于流行性
出血热、伤寒缓解期。
间隙热:24h体温波动在高热与常温之间,见于疟疾 败血症 波状热:高热-正常、低热-高热,见于布鲁氏杆菌病。 双峰热:一昼夜体温上升、下降、再上升下降,形成双峰,每次升
降相差1℃,见于黑热病。
第15页,共82页。
(2)发疹:包括皮疹(外疹)和粘 膜疹(内疹)
第27页,共82页。
四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 对病人的管理 监测制度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五早
第28页,共82页。
➢ 疫情报告
甲类 强制管理传染病
6小时内上报
乙类 严格管理传染病
12小时内上报
丙类 监测管理传染病
24小时内上报
第29页,共82页。
➢隔离与治疗 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场所进 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的播散。 隔离方式因时、因地、因病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