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通道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级
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15cm(6in),循
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疼痛
33
外渗/渗出原因
针头脱出 持续滴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拔针后外渗 钢质穿刺针/导管材料过硬—穿透血管后壁 固定不良—导管滑出血管至皮下 关节部位穿刺—过度活动,针头刺破血管壁或脱出 穿刺技术—反复穿刺静脉 穿刺点上段原有穿刺点 药物刺激性—栓塞形成,导致液体从穿刺点溢出
1
前言
2
输液大国
这样的情景我们并不陌生
3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多的技术操作
我国80%住院患者接受输液治疗 我国每人每年静脉输注8瓶液体 85%护士>75%工作时间用于输液操作
几乎90%的住院病人会被置入血管通路装置, 其中绝大部分 (98%)是 外周静脉导管
4
案例1
2017年11月2日10:00,我院心内科患者行冠脉CTA检查过程 中发生输液处疼痛,当时未予重视,检查完成后,出现右手前臂肿 胀。
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15cm6in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疼痛202071834外渗渗出原因针头脱出持续滴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拔针后外渗钢质穿刺针导管材料过硬穿透血管后壁固定不良导管滑出血管至皮下关节部位穿刺过度活动针头刺破血管壁或脱出穿刺技术反复穿刺静脉穿刺点上段原有穿刺点药物刺激性栓塞形成导致液体从穿刺点溢出202071835重视全过程自觉遵守静脉治疗规范化流程建立评估制度会诊制度降低风险使用腐蚀性的药物应早期置管遵循置管程序掌握药性合理使用静脉保证穿刺的高成功率管理制度202071836静脉治疗后尽早拔出导管并评估导管的完整性局部穿刺部位穿刺静脉及患者全身状况由有经验护理人员完成操作加强巡视重视主诉重视静脉治疗相关知识宣教注重宣教效果评价善于沟通总结做好记录管理制度202071837外渗渗出预防措施全面评估规范操作提高技巧健康宣教加强巡视1530分钟巡视一次关注滴速有无改变患者的自我感受皮肤颜色及皮温肿胀202071838外渗渗出处理原则回抽药液尽量减少在组织内的药液停止输液处理
渗漏部位无明显硬结。 但患儿家属意见较大,仍在协调。
6
静脉治疗 是
有风险的!
安全静脉治疗的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国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
焦点
7
静脉治疗相关的风险:
对病人的风险 – 导管相关的并发症
– 用药错误
对医务人员的风险 – 针刺伤害 – 血液暴露
对医疗组织的风险 – 形象 – 法律风险
40
药物渗出的INS指引
一旦出现输液渗出,应立即停止输液,应用小规格注射器( 3ml)将所有的液体从导管吸出,并撤除输液管路。 根据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渗出液体的量较大(〉25~50ml) ,将增加组织损伤的危险,应咨询整形外科医生。 对于渗出的部位应进行连续的观察于评估,报括:活动、感觉 、肢断血液循环情况并记录。 当渗出发生在新生儿或儿科患者,应记录渗出面积所占体表面 积的百分比。 2级及以上要当不良事件上报。 渗出率的计算﹦发生渗出的患者数∕静脉管路的总数*100%。
50
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定义说明
带有血管内导管病人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至少一项外周静脉血 培养阳性,并有相应感染表现(如发热、寒战、血压降低)除导 管外无明显感染源。
具备如下一项:
导管细菌培养细菌生长>15CFU 导管与外周血的细菌浓度比例>5:1 导管比外周血培养阳性早2h
51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途径 临床表现
44
预防:
用药史 实验室结果 避免“钓鱼”探针 (1)充分熟悉静脉的解剖特点及其与之相伴行的动脉间的 解剖关系,防止盲目穿刺出现血肿 (2)如一侧穿刺不成功,可改为对侧穿刺 (3)拔针之后勿立即在肢体上绑止血带 (4)拔针后在注射部位加压以预防血液进入皮下组织下 (5)已形成血肿者,根据血肿范围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
材质分类
聚氨酯 硅胶
12
外周静脉通道并发症的 预防及处理
13
静脉炎
导管相关性感染
药物渗出/外渗 血肿
穿刺点感染
脉外 通周 道静
通中 道心
静 脉
导管堵塞 神经损伤
夹闭综合症
导管异位、打折、断裂
14
1、静脉炎
定义:静脉壁内膜炎症,一种进行性并发症。
15
分类:
按临床表现分:
红肿型 硬结型 坏死型 闭锁型
27
2.药物渗漏
28
渗漏包括渗出与外渗
渗出: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输入的药液或液体渗出
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输入的发疱剂及刺激
性药液的液体进入了周围组织。
区别:外渗易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29
分类:
发疱剂 非发疱剂 分类
刺激性
30
临床表现:
31
后果:
病人不适,肢体活动不便 病人、亲属、医护人员承受压力 工作量增加 治疗期延长 费用增加 住院日期延长 手术治疗坏死组织 药物治疗 占用工作时间 可能的法律责任:药物外渗成人>体表面积2%,小儿>体表面积 5%,属4级医疗事故。
32
INS的标准,药物外渗/渗出分5级
按性质分:
化学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16
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色条纹 沿静脉走向疼痛、压痛 静脉呈条索状 穿刺点周围皮肤颜色改变 皮温高或肿胀 穿刺点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17
危险因素:
操作技术不良 不适当的穿刺部位
造成静脉炎 危险因子
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 导管留置时间太长 固定方法不当
必要时,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应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并记录
26
静脉炎的INS指引
应用标准化量表评估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 确定是否存在病因 评估及记录患者对护理措施的反应 拔除血管通道器材时,监测48H以便发现输液后的静脉炎 护士应该参与有关静脉炎的质量改进活动 护士应积极提倡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应采用统一的标准极端其发生率 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静脉炎的例数/留置外周静脉导管的总例 数*100%
输液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疼,并且逐渐加剧。 患部肿胀,通常是沿着注射部位或针头的周围。 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
临床表现:
化疗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 下方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神经损伤:如高渗液外渗造成尺、桡、正中神经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症:如手部间隔综合症,前臂筋膜室综合症。 晚期并发症: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
不良事件
5
案例2
我院新生儿科,患儿 (男,27天)2018年6月1日13:00责 任护士巡视患儿病情,发现其左肘窝处留置针阻塞,回抽渗出液, 立即拔针,抬高患肢,进行局部消毒,避开针眼处涂喜辽妥促进局 部吸收,告知护士长,值班医生,6月1日晚上中班发现左侧肘关节 外侧留置针拔针后针眼周围红肿,拔针部位有硬结,立即告知医生、 护士长,局部消毒,避开针眼处涂喜辽妥促进吸收。并请静脉小组 及普外科会诊指导,给予积极处理。事后一个月,患儿留置针穿刺
皮肤消毒范围:外周静脉8cm*8cm,大于敷料的大小; 消毒剂的选择:有效碘>1% 消毒方法:必须等消毒剂完全干燥后才能置管或黏贴敷料。 2、合理选择工具:高渗溶液或刺激性药液,首选中心静脉导管。 3、穿刺技能:送管时绷皮,送导管速度慢,避免反复穿刺,合理应用血管,合理 固定。 4、尽快拔针:外周套管针留置针时间3-4天,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机率越 高。 5、用药 局部用药:喜疗妥、水胶体等。
0级 没有症状
1级 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
痛 2级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 4级
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 摸到条索状的静脉>2.5cm,有脓液渗出
24
预防:
1、严格无菌操作 手卫生-INS,2006 口罩需紧密盖住口鼻
41
3.出血∕血肿
42
有斑纹
穿刺点渗血
症状和体征
皮肤冷
刺痛
剧痛 麻木
43
原因
定位及穿刺方法不正确 穿刺时用力过大 过度消瘦或年老病人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薄弱 对凝血功能障碍或使用抗凝血药的病人 误穿动脉而未确切止血 进行静脉穿刺失败后立即在肢体上绑上止血带 拔针后按压方法不正确
善于沟通、总结,做好记录
36
外渗/渗出预防措施
全面评估
规范操作 提高技巧
健康宣教 加强巡视
15-30分钟巡视 一次
关注滴速有无 改变
患者的自我感受
皮肤颜色及皮温、 肿胀
37
外渗/渗出处理原则
回抽药液(尽量减少在组织内的药液) 停止输液 拔管 处理:冷热湿敷,根据药物的指南进行对症 处理
渗出的发生应被作为不利于病人的结果 对渗出的发生率、程度、原因和处理措施的统计数字应被妥 善保留并易于查找 护士应具备能够识别和评估渗出部位以及是否需要干预和治 疗的能力 所有有关患者输液渗出的资料都应记录在患者的病例中 应该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来评定渗出的分级或严重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关的制度和程序作为干预和治疗渗出的指 南。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 (1in),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 (1 ~ 6in),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
6in),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
药物浓度或配伍禁忌
患者本身病理生理状况
18
原因:
不正当的 固定方法
导管管径太粗 刺激血管壁
穿刺部位太 靠近关节处
机械性静脉炎
19
原因:
药物稀释 不足
化学性 静脉炎
药物酸碱度 过高
留置针材质 的差异性
溶质的浓度 过高
20
原因:
细菌性静脉炎
通常与消毒 方法不正确
穿刺技 术不良
输液套管无 导管留置 菌状态的破坏 时间过长
48
中心静脉通道并发症的 预防及处理
49
1.导管相关性感染
定义:是指发现并存在病原微生物的增长,可以是局部的、全
身的,或两者兼有。
类型:导管相关局部感染
隧道感染 CRBSI
中心静脉通道器材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在 普通住院病人中达3~20%,在重症病人中的发 生率高达2~5倍 超过一半的院内菌血症或念珠球菌症是由 于使用血管内器材引发 与使用PICC相关的感染率:0~2.2%
38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立即停止化疗 1
药物输注并上报
2
准确评估外渗
药液损失量
准确评估药性
3
外渗局部禁止使用 5
任何方式的热敷
外渗部位未痊愈,禁止 7
此区域周围及远心端行
穿刺
4 综合评估,选择不同 处理方法
6 及时处理外渗局部皮肤 ,抬高患肢
8 外渗过程中,观察、记 录及心理护理工作 39
药物渗出的INS指引
21
原因:
10% 20% 20输液 血浓度高
血栓性 静脉炎
22
病理:
各种抗生素 高渗葡萄糖溶液 具腐蚀性的药物 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 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淤滞
导致静脉血管 内膜损害,形 成血栓,迅速导 致浅静脉壁的炎 症反应。
23
INS的标准,静脉炎分5级
1.医务人员的手卫生问题 2.患者皮肤消毒不严 3.患者血源性传播 4.导管在穿刺前已被污染 5.药液被污染 6.连接处被污染
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硬、温 度改变和渗出。 全身感染症状同菌血症、败血 症。 好发生部位:导管相关局部感 染通常发生在穿刺部位,表现为 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流脓,范 围在2cm以内。隧道感染通常发 生在隧道式导管出口位置或植入 式输液港的开口位置,感染症状 沿导管插入方向延伸超过2cm。
45
措施:
加压 加压敷料固定 第一个24小时2*2纱布 止血剂
保护血管
46
4.注射部位感染
原因: 1.无菌技术操作不严
2.使用非无菌的物品
症状和体征:病人体温突然不升、注射部位有脓性分泌物
并有炎症的表现,出现疼痛、肿胀、局部变红或局部皮肤颜 色改变等
47
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 2.检查所使用的物品是否无菌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4.保持所使用物品的无菌 5.确切的皮肤消毒 6.适当当地固定针柄或蝶翼 7.在注射部位上盖上无菌敷料 8.发生感染时收集渗液送检
34
管理制度
重视全过程,自觉遵守静脉治疗规范化流程 建立评估制度、会诊制度,降低风险 使用腐蚀性的药物应早期置管,遵循置管程序 掌握药性,合理使用静脉,保证穿刺的高成功率
35
管理制度
由有经验护理人员完成操作、加强巡视重视主诉
静脉治疗后尽早拔出导管,并评估导管的完整性, 局部穿刺部位、穿刺静脉及患者全身状况 重视静脉治疗相关知识宣教,注重宣教效果评价
全身用药:化疗药物前按医嘱应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6、使用带有过滤装置的精密输液器,避免微粒进入体内。 7、长期输液者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的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
25
处理:
处理原则
外周静脉留置时,应拔除导管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时,可暂时保留导管 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抬高患肢且制动,避免受压
8
内容
01 静脉通道相关常见并发症 02 外周静脉通道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03 中心静脉通道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9
静脉通道相关常见 并发症
10
静脉通道概述
外周静脉通道
中心静脉通道
钢针 外周静脉长导管 外周静脉短导管
CVC及血透导管 PICC 输液港
11
腔数分类
单腔 双腔 三腔.
置入方法
塞丁格 改良塞丁格 输液港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