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旋兰索拉唑纳米注射液的制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旋兰索拉唑纳米注射液的制备
摘要】目的:优化右旋兰索拉唑纳米注射液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右旋兰索拉唑PLGA纳米注射液,以粒径和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超滤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右旋兰索拉唑的含量。

结果:最优处方为:药物与PLGA比例为1:2,TPGS浓度为2mg/ml,药物浓度为60mg/ml。

制备工艺为:30℃,2400r/min将油相滴注于水相中。

结论:纳米沉淀法制备的右旋兰索拉唑纳米粒处方合理,工艺可行,包封率高。

【关键词】右旋兰索拉唑;纳米粒;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384-03
纳米载药系统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给药系统,它的优势在于:1)纳米药物载体可经过血液循环进入毛细血管,还可透过内皮细胞间隙,进入病灶,被细胞以胞饮的方式吸收,实现靶向用药,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2)纳米载体粒径较小,拥有较高的比表面,可以包埋疏水性药物,提高其溶解性,减少常规用药中助溶剂的副作用。

3)纳米药物载体经靶向基团修饰后可实现靶向药物给药,可减少用药剂量,降低其副作用,如叶酸修饰载药纳米粒、磁性载药纳米粒等。

4)纳米载体可延长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β),提高有效血药浓度时间,提高药效,降低用药频率,减少其毒副作用。

5)纳米载体可透过机体屏障对药物作用的限制,如血脑屏障、血眼屏障及细胞生物膜屏障等,使药物到达病灶,提高药效[1-4]。

本课题研究针对消化系统疾病,以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及相容性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材料,选取右旋兰索拉唑为药物模型,采用沉淀法制备纳米粒,探讨纳米粒形成机制,优化纳米粒注射液的处方工艺。

最终制备出粒径小,包封率高,载药量高,性能稳定的右旋兰索拉唑纳米粒,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检测器(日本岛津),工作站(Lab Solution),Stirred Cell Systems 超滤(美国 Pall Corporation),PF-101T集热式恒温磁力搅拌器(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JY92-Ⅱ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COUL TER DELSA 440SXζ 电位测定仪(美国 BECKMAN 公司),COULTER LS230 粒径分析仪(美国 BECKMAN 公司),JEM-100B 透射电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
1.2 样品与试剂
右旋兰索拉唑(武汉楷伦化学新材料有限公司,批号138530-94),PLGA (济南岱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PGS(北京凤礼精求商贸有限公司 Speziol),乙醇(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 右旋兰索拉唑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称取处方量右旋兰索拉唑和PLGA溶解于乙醇中;称取处方量TPGS溶解于注射用水中;在30℃,2400r/min搅拌下,将油相缓慢滴注到水相中;分装冻干。

2.2 包封率测定
2.2.1 Dexlansoprazole的含量测定[6]
2.2.1.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实验色谱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
(250×4.6mm,5μm);流动相:【水-甲醇-三乙胺(60:40:0.5)(v/v),用磷酸调pH
至7.3】;检测波长:284nm;流速:1.0ml/min;柱温:30℃;运行时间:20分钟;进样量:10uL。

2.2.2标准曲线绘制精密称取右旋兰索拉唑20.48mg,置50ml量瓶中,用稀
释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并依次精密量取5ml至50ml量瓶,2ml、3ml、4ml、
5ml、6ml、7ml分别置于6个10ml量瓶中,用稀释液稀释至刻度,依次注入色
谱仪,记录峰面积,以浓度对峰面积作线性回归方程:A=22.0512×C +39.9512,相关系数R值为0.9998。

故认为在20.48μg/ml~286.72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
系良好。

2.2.1.2超滤法:将适量的Dexlansoprazol NP置于超滤杯中,密封后氮气加压(0.3MPa),取流出液稀释一定倍数后,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值,用标准曲
线法定量,计算游离药物W,包封率的计算公式为(W0-W)/ W0×100%(W0:总
药量)。

2.3 纳米粒的制备工艺考察
2.3.1搅拌速度将120mg Dexlansoprazole和240mg PLGA溶解在2mL乙醇中,在30℃缓慢滴注到8mL含0.5%TPGS的水中。

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例大于或等于1:4时,有较好的粒径
和包封率,考虑到便于冻干,选择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例为1:4。

2.4 纳米粒处方的优化
以纳米粒的粒径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对纳米粒处方进行正交设计优化。

方案:右旋兰索拉唑浓度选取三个水平50mg/ml,60mg/ml,70mg/ml(油相中浓度);TPGS浓度选取三个水平1mg/ml,2mg/ml,5mg/ml(水相中浓度);右旋
兰索拉唑与PLGA的比例选取三个水平1:1,1:2,1:3。

粒径越小越优,直观分析的极差结果和方差分析的结果均显示,影响粒径的
因素顺序为药物与PLGA 的比例>药物浓度>TPGS浓度。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药
物与PLGA 的比例对纳米粒粒径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最佳方案为药物浓度
50mg/ml,TPGS浓度2mg/ml,药物与PLGA的比例为1:2。

包封率越高越优,直观分析的极差结果和方差分析的结果均显示,影响纳米
粒包封率的因素顺序为药物与PLGA 的比例>药物浓度>TPGS浓度。

方差分析结
果表明,药物与PLGA 的比例对纳米粒包封率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药物浓度和TPGS浓度影响不显著。

最佳方案为药物浓度70mg/ml,TPGS浓度2mg/ml,药物
与PLGA的比例为1:2。

综合考虑粒径与包封率结果,选取药物浓度60mg/ml,TPGS浓度2mg/ml,
药物与PLGA的比例为1:2。

3.讨论
3.1 纳米沉淀法形成纳米粒的机制
聚合物材料以分子形式分散在有机溶剂中,注入水中后由于有机溶剂分子快
速扩散入水分子中,对聚合物材料形成局部过饱和,则聚合物分子聚集成小核,
然后不断长大,形成纳米粒。

成核作用和生长动力学决定了纳米粒的最终粒径和
粒径分布,而过饱和作用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粒子表面的过饱和公式:,可见过
饱和度越大则形成的核半径越小。

成核速率公式:,可见过饱和度越大则成核速率
越快。

初期核的形成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度,成核作用停止,核继续长大直到其
浓度达到平衡浓度C∞。

分离成核过程和生长过程是形成均一粒子的关键,理想
状态是快速的成核和慢速的长大[7]。

3.2 凡是能增加乙醇扩散到水中的速度的因素,都可以使纳米粒粒径减小,
比如增加温度,增加转速,增加水相与油相比例。

3.3 沉淀法制备纳米粒,影响包封率的关键是纳米粒固化速度与药物扩散到
外水相的速度。

聚合物载体固化的越快,Dexlansoprazole扩散的越慢,则包封率越高。

纳米粒的快速固化是由有机溶剂扩散入水中的速度决定的。

3.4 TPGS的乳化效力是F68的2倍,PVA的4倍。

在纳米粒形成过程中乳化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排列在油水界面上,降低两相界面张力,抑制乳滴的聚集合并以保持乳滴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Tanthapanichakoon W, Chaichanawong J, Ratchahat S. Review of nanomaterials R&D in 21st century in Thailand with highlight on nanoparticle technology[J]. 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 2014, 25(1):189–194.
[2] Charinpanitkul T, Faungnawakij K, Tanthapanichakoon W.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Nanoparticle Production in Thailand[J]. 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 2008, 19(5):443–457.
[3] Heiligtag F J, Niederberger M.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J]. Materials Today, 2013, 16(7-8):262–271.
[4] Thomas D G, Pappu R V, Baker N A. NanoParticle Ontology for cancer nanotechnology research[J].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2011, 44(1):59–74.
[5] 李园,陈桐楷,林华庆等.石杉碱甲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方法研
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 26(2), 111-114.
[6] 陈天龙.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兰索拉唑胶囊的含量[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18):2540-2541.
[7] Suzanne M.D'Addio,Robert K.Prud'homme.Controlling drug nanoparticle formation by rapid precipitation[J].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2011,63(6):417-4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