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鬼谷子》最后两章会失传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鬼谷子》最后两章会失传了
早上与某帅聊天,我直言不讳的对某帅说,你的项目都是直达人性而且直达人心的,在此基础上才能线下发展,你从一开始构筑项目的基础就充分考虑了人性。
某帅并没有正面回应我。
我又想起某帅在三个月前问我的一个问题,是微信创造了社交,还是满足了社交,我想了很久,足足有一个星期才恍然大悟,微信怎么能创造社交,创造需求呢?同理,鬼谷子是否创造了人类的智慧呢?人类的智慧在鬼谷子之前就存在的,鬼谷子只是利用人类智慧,通过对世界的思考后,总结出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而已。
强盗与宝藏
万事到头都是梦
鬼谷子能否商业化的关键就在于受众需求的程度,这种需求不是创造出来的。
我早上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只要有超过88个评论,我就回答关于鬼谷子遗失两章的原因。
奇迹发生了,88条真的出现了。
这种需求是我还是鬼谷子创造的?都不是!只是利用了一下好奇心而已。
于是很多觉得鬼谷子商业化志在必得,真是如此吗?
很多读了鬼谷子的人都急于自立山头,蓄势待发准备商业化,这并没有错,但某帅的“人性论”告诉我先别急,先思考一下:相比起鬼谷子和衣食住行谁更重要?没有鬼谷子,人们依然能生活的很好,但离开衣食住行,人们将陷入生存的危机,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但这一点,局中人并不了解。
一群强盗们看到了一个宝藏,杀的你死我活,生怕别人抢走了自己的宝贝,强盗们看见宝藏的那一刹那用绳子捆紧,用锁锁紧,日日夜夜守护着箱子,谁要是敢看一眼箱子,强盗就杀了谁。
直到有一天,强盗被杀死,箱子又被另一伙强盗抢走,周而复始,强盗死了无数,而箱子安然无恙。
终于有一天,一个强盗按耐不住内心的好奇,打开了箱子,他发现:箱子居然是空的。
所以“鬼谷子是刚需”本身就是伪命题。
前些日子,我跟某帅说,我的东西总是不容易落地,某帅笑笑没说话。
今天我才知道原因,我的东西总是很难利用人性!
又有人会笑道,阿信,你这是学艺不精。
嗯,我承认,鬼谷子教了很多利用人性的方法,但《鬼谷子》这本书并不能直接利用人性欲求。
也就是说想用鬼谷子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梦想着靠《鬼谷子》走上人生巅峰,不如去学门其他手艺,比如厨师啥的。
鬼谷子比不上美女、金钱、房子、车子,激发不起人的肾上腺素,并不能唤起人的消费欲望。
而忙着相杀的人,依然对未知的宝藏而垂涎三尺。
如想用鬼谷子创业,不如去做其他门类,因为难度太大,成本太高,跨度太广,不接地气。
人性的污点
《转丸》、《却乱》为何被删
《鬼谷子》最后两章为什么会失传?有人认为是无意丢失,其实是人为。
主要是因为人性。
实际上哪怕像《孙膑兵法》遗失千年都能被找到,而《转丸》却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只有一种可能——被人认为删除了,而且此人效仿的是“孔子删诗”,《鬼谷子》中定然有让他胆战心惊的内容,其动机,我想是因为人性。
说人性文绉绉的,假设每天我们都行走在人类的黑暗森林里,每个人都是猎人,都会排他性,带着伪装潜行于森林里,小心翼翼的窥视着别人,连呼吸都必须十分谨慎。
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别人对他造成威胁,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消灭之。
于是猎人试图揣摩他人的心思,权衡他人的利弊,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消灭他。
这就是人性之恶。
但王阳明却主张“去恶从善”,即是“去人欲存天理”。
鬼谷子充分的利用了人性、人欲。
如果鬼谷子的一切手段如果用在“公心”上,那会是另一番景象,可惜被后人用错了,用来满足“私心”。
某位古人看了全本的《鬼谷子》后,看的胆战心惊,他想这样的书流传后世,不知道又要害了多少人,所以他删了最后两章节。
一篇是《鬼谷子》里最精要的《转丸》,而补上的一篇却是《庄子》的《胠箧》。
也就是说后人,哪怕是陶弘景也看不到全本,只能读残卷。
失去了精要的《转丸》,使得后人永远也学不会《鬼谷子》。
那位古人还不放心,生怕有人能推演出来,他深知的人性的可怕,所以他把《却乱》换成了《胠箧》,告诉后人“绝圣弃智”。
将《胠箧》补上暗示后人,我读到这篇的时候,忍不住哈哈大笑,万事到头竟是一场空。
是的,又是人性。
人心本无善恶,正如王阳明所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想起《大学问》的序言里,钱德洪伤心的说,后世的人学但凡学了王阳明的皮毛,就自诩大师,甚至超越了王阳明,就开始夸夸其谈,而他们自己还浑然不觉,洋洋得意。
在此致敬这位古人,有些东西被删了,反而是件好事。
一本书、一个心,能读出两个的都是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