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数学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
刘小燕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二中学 017100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所有数学教师的难题。
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作用下,所有学科的教学要求都发生了变化。
对于数学这门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的特点,而且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上的创新,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并提高学习效率。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基本理念是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改革的准则,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核心。
它可以使人们建立起数学教学的新课程观、信息科技观、教学评价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一)教学课程观
对于初中数学的内容,过分强调了数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数学的教育目标。
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的逻辑严谨,从而使学习内容看起来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的心理。
曾经有人对数学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感觉数学较难,学不懂,并且数学的公式和概念较多、应用题和几何题都太难等。
针对学生的建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符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体现义务教育和数学的普及性、发展性、语言性、创造性等。
要从实际的生活中进行问题的引入,强调数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二)新理念下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一些枯燥的定理和公式,主要的讲课方式就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听,并要求学生记忆公式和定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死板的教育,学生根本不能进行应用。
但是在新课程中用生动丰富的内容代替了枯燥的定理,并建立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1)教学观。
在教育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当做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从而把教育的重点落实到了学生的身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
(2)学习观。
对于学生的学习观从以前的被动教育转化成了主动教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进行数学的探索和交流学习。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数学教育应该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亲身实践让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从而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
对于这种新的理念意识,教学课程应该从知识技能、数学的思考、解决问题、情感等方面设定教学目标。
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一定要进行情感的投入,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数学的问题上不仅要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关注数学思考的过程。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和教育,尽早的完成社会化教育,学生也只是接受教育,在学习中不断的使自己接受社会化。
只有从这些方面的差异入手进行改革,才能完成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
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传授、支配和知识的静态占有者,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转换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等,还要转换成动态的研究者,从多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以新角色进行实践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使教师走到学生的身边进行交流,并一起进行问题的探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等;当学生的顾问,与学生进行意见交换等,这样就可以在教育中不断地与学生建立了情感,使学生感觉自己的老师就是自己在学习上的朋友。
(三)教学方法要采取多样性
在新课程中要求在教育上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主要总结有四点教育方法:
教师引导。
尽管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具体作用,所以,就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引导和组织,使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
学生在生活中具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要学习的是人类文明的更多间接经验,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应该对其进行引导。
实践操作。
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知识只是一些直观感受和间接经验等,缺乏对实践的操作,所以,在课堂教育中适当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了解数学知识,例如:对计算机的使用;对图形的理解可以通过折叠的方式进行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知识,所以,教师就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
学习是对外界的知识进行内在的转换过程,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
在新课程下自主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充分让学生使用这种权利。
合作交流。
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交流可以使知识面更广泛,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认识。
所以,教师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应该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之间更好地进行合作和交流,促进学习效率,推动学生发展。
三、通过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在实际中中的应用”,让学生养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身边蕴含的数学现象入手,给学生呈现相关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知识融入在解决有关生活现象的具体问题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让学生想象遍布大街小巷的拉面馆师傅做拉面的现象,并由此引发新课教学。
通过这样熟悉的生活事例,学生们感到充满趣味,又容易接受。
由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切理解数学并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那么的抽象,从而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中,不断体会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滋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总之,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永久探究的过程。
在新课程的教育下,教师不断
的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并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使得学生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并为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高宏珍.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