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论
(一)美学的历史
1、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
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X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
隋唐五代宋元(禅宗);
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
(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
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替XX,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
(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
朱光潜
宗白华
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
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
(1)两个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
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二审美的本质
(一)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西方:
两个根本—唯物客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与唯心主观(休谟康德)
三个基本点—理念论(形而上学依据)、形式论(客观事物)、快感论(主体心理)
中西美学研究从美的本质研究大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二)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1、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个观点: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马克思区分了“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与“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两种不同的直观自身的方式,而且他更强调前者。

这就提供了艺术哲学传统视野之外的现实审美观念。

泛义的劳动(生产)是内在尺度(需求目的)与外在尺度(对象环境规律)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区分两种劳动(生产):1、动物式的生产:不仅是本能无自觉意识的,而且只是觅食藏身需求与特定环境规律单一统一方式(或奔跑或飞翔或打洞或造巢)的活动2、人类的劳动由于超越了动物式生存需求与单一特定方式而呈现为自由的活动。

种的尺度指的是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

内在尺度则上升为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内在精神需求的满足。

美的规律:1、美的创造必然表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美的创造基于两个尺度的成功运用:对种的尺度的成功运用,表现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内在尺度的成功运用,表现人改变自然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创造第二自然的能力。

所以,美的创造实质上是人的自我实现。

2、美的创造与欣赏是一种超功利的活动,一般来说,美的创造不是为了制造某种生活必需品,而是为了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表现,得到物化,然后从凝聚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对象的直观中得到乐趣,得到享受。

所以,美的创造与欣赏是人的自然欣赏。

美的规律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欣赏的规律。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就是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由劳动,由此,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就是将劳动定向于超越动物性活动的自由方向中,只有在美的规律所昭示的自由劳动方向中,人的劳动才是人的劳动因此,我们应注意由美的规律所规定的自由劳动与现实劳动的辩证关系。

(三)审美的本质
1、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1)对审美本质的探讨是美学思想史的首要传统,对审美现象深层根据的探讨与表述,是美学思想的中心
(2)审美本质是包括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体审美活经验的本质,对审美现象或审美意识各自本质的单一追溯,必然要返回双方关联一体的审美活动本质。

(3)审美活动的人类学原型是劳动以及劳动更广泛形态的实践,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基础与出发点。

美的主观性的强调: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具有创造性第二,美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的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本质的内涵: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对上述内涵的理解:
劳动是审美的基础与来源——
生产劳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是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出现的。

劳动使生产物打上了人意志的烙印,劳动形成了人直观自身的能力。

审美作为自由方式,其本源形态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方式,或者说,原初的审美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现实审美先于艺术审美”现实审美主体地位,“体验”在审美经验中的主体地位。

审美作为自由的形式——
审美是劳动不可或缺的运行协调功能机制,因而审美与劳动互为因果——
审美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它体现着人类自我超越的自由方向——
三、审美活动经验
审美活动的基础经验是,审美活动必定以审美意识状态存在,因而无法脱离审美意识研究审美对象。

(一)审美经验的根源(记忆)
1、研究审美经验根源的方法论前提
对审美经验根源的探讨,不可能局限于审美意识或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分裂的格局,而应当是审美意识不可避免地要同审美对象一起纳入审美活动关系经验整体中探讨。

方法论前提形成的原因:
1审美经验的意识状态十分容易将之等同于审美意识,从而进一步将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分离。

一个孤立摆在我们面前作为研究对象的审美意识似乎是先验的。

2如果我们将一个孤立的审美对象看成独立自主的先验客体,它就不但成为审美意识面
临的先验对象,而且它很自然地理解为引起审美意识活动的根源。

2、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感官的人化,为审美活动提供了生理与心理基础
3、审美经验的发生
原始人从劳动工具中直观到自己独特于动物的人的本质时,会产生一种快感,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审美意识;与此同时,劳动工具也就不仅作为人的工具存在,而且为作为人的审美对象存在了。

4、审美经验的发展
1生产劳动的分工状况制约规定着审美经验的分化独立状况。

实践方式的变化是审美经验发展的直接动因,而实践方式的变化取决于实践的分工。

2上层建筑对审美意识的重要制约影响作用。

3艺术对审美意识的巨大促进作用
艺术的出现,是审美意识独立和发展史上最重大的飞跃,尤其是在强制性分工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条件下,现实审美受到严重限制的时候,艺术审美又成为人类审美主要的活动形4、审美对象对审美意识的促进作用
(1)审美意识可以经由艺术这种方式外化为新的审美对象——艺术品,从而促成新的审美意识的产生。

(2)艺术作品作为先行的审美对象出现在大众审美个体面前,刺激其审美意识,从而出现了审美意识反映审美对象、被审美对象塑造培育的情况。

态。

5审美经验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
审美经验是包含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在内的一个大系统
(二)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记忆)
1、审美心理结构
从人化自然的角度来看,实践的社会性与历史性成果是两方面的:
1造就了外在的人化自然,构成了审美对象的世界;
2造就了内在的人化自然,建构了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个体性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是社会历史总体文化背景下的“积淀”的成果。

积淀:外在的社会生活结晶为内在的审美感受,宏观的人类历史沉积为微观的个体心理结构。

2、审美积淀
积淀的三种主要方式:
1生产积淀,它更多地塑造着人的感知觉方式,审美心理结构中最普遍、最大量的对节奏、对称、变化统一等形式的感受,都由此而来。

2以巫术为主的原始文化积淀,它对审美心理结构的影响特别表现为审美形象—意象的制约,以及对想象力的刺激。

3以艺术为代表的日常文化积淀
从巫术积淀与生产劳动积淀中交汇中发展起来的艺术,仍然不断地从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抽取、提炼出形式,返转来以对象化的形态使社会成员集中而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形式。

艺术成为从审美角度塑造个体心理结构,把社会总体运动内化为个体心理感受最集中而有效的方式。

由上可见,生产劳动积淀是最根本性的积淀,这一结论不仅揭示了包括艺术积淀在内的诸种派生于、根源于、后于生产劳动积淀等文化积淀的根源,而且它也指示了审美心理结构产生、发展与更新变化的动力机制基础。

3、审美感受特性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审美感受的特性
美感的特性:
非认识而直觉地合规律性
非意志(意欲)而直觉地合目的性
基本特性的辨析:
1、认识总是对具体的规律内容的认识,这个意义上的认识及其规律内容在审美积淀过程中已经被蒸馏了,所积淀于审美心理结构的是抽象而普遍的规律形式(表现为节奏感、对称感、均衡感),在此种意义上说,美感是非认识的,但美感对规律形式的普遍性把
握却又对特定具体的规律有着包涵性与适宜性,因而美学又普遍地合规律性。

2、特定的意志欲望总是表现为具体有限的目的,这个意义上的目的同样在审美积淀过程中已经被蒸馏了。

审美感受是对特定目的欲望的排除,是对特定生存需要所规定的有限片面目的的扬弃,它获得了具有人类学性质的更高的目的性。

所谓的美感的非意欲的合目的性,是指千百代人目的欲望所升华积淀的普遍性目的亦即人类总体对个体价值定向,以期个体的美感能为族类整体选择和安排最好的东西,以期使现实事物的组织结构和形式特征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性。

3、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在美感中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特定的审美感受(如匀称感与节奏感)
4、审美直觉性的内涵:
A、直觉是快速瞬时的、当下即得的。

B、直觉不仅达到了一般理性水平,而且在快速反应、超前预感等方面超出于一般理性水平之上。

它所把握的不是特定的个别对象的本质,而是更为普遍的内在联系和人生至关重大的价值定向,因而所把握的对象不仅超越了认识与伦理等领域的界限,而且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C、审美直觉在不抛弃感性现象的情况下把握本质,具有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方法论特性,从而,它是整体性(而不是局部片面的)、综合性的(不是分析性的)。

经由对非理性主义与非功利主义的批判性分析,审美感受的特性可归纳为:当前直觉与历史积淀的统一、情感性与认知性的统一、个体愉悦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个体自由性与普遍必然性的统一。

(三)审美心理要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感受中有五种心理因素是基本性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
1、感觉
感觉是对事物各种个别感性属性(如色彩、声音、形状、硬度等)的感受。

感觉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外界发生实践关系最直接、也是最可靠、最明确无误的心理现象。

感觉是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是整个审美感受及其心理结构所依靠的基础。

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区别:
第一,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生理的快感起于实用的要求的满足。

第二,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美感必然要有一个审美的意象,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的刺激所支配,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

联系:
第一、人类的美感主要是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但是有的时候,视听这两种感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也引发一种生理性的快感,它们混在一起。

在这种时候,美感往往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就是视觉和听觉有时候也会有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跟精神愉悦混在一起。

第二、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所获得的快感,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从而转化成为美感或可以加强美感。

2、知觉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它是将感觉的材料联合在完整对象的整体性感觉。

相比较而言,感觉的对象是质料,而知觉的对象是形式。

3、想象
想象是人类心理感受对时间与空间的超越,因而它可以将人带入更为广阔的心理活动空间。

人化自然所及其所积淀的无限性时空内容在有限时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正是借助想象力被保留并复活的。

想象的初级类型: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亦即心象的转换递交过程。

联想可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

在审美活动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

1相似联想是依据相似律,即依据事物之间性质、情态、内容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而构成的联想。

中国古代文人多喜画梅兰菊竹,就是由事物特性之间的相似而产生联想。

相似联想是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心理基础。

如“睹物思人”、“爱屋及乌”。

2接近联想是依据接近律,即依据事物之间在时空上的接近而构成的联想。

孟浩然诗:“心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淮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诗人在XX建德游历,触景生情,联想到XX旧好,慨叹于羁旅穷愁,抒发了怀念故土故人之深情。

这是接近联想。

3对比联想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相反特点的其它事物的联想,如由美想到丑。

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对当前事物的感知中回忆有关的其它事物,是对知觉所提供的表象群的重新分类;而想象则或者是改造旧日的表象,或者是以旧表象为材料创造出新的意象。

情感与想象
情感与想象一样,是审美感受诸心理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情感的评价态度使之较其他心理因素更为积极主动,更突出地具有主体能动性。

情感在审美感受诸因素中起着动力作用,并且规定着审美心理活动的方向。

同时,由于情感的弥漫扩散性与包容性,因而协调着其他因素,维系着审美感受的有机整体性质,使审美感受普遍地染上情感色彩并最终呈现为一种情感状态。

5、领悟
它并不是指文艺欣赏中对故事背景或细节象征内容之类的知识的理解,而是内在地贯穿审美感受全过程、与其他审美因素融一体地对审美意蕴本质的把握;特殊地讲,它是指把握审美意蕴本质的一刹那间主体审美感受发生质的飞跃时的心理状态。

审美领悟的特点:
(1)情感性
(2)非概念化与感知性
(3)趋向无限性
(4)直觉性
(四)审美经验模式
一、审美注意
注意是审美活动的开端。

注意是由客体的特征与主体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审美注意与一般注意的区分主要是审美注意需要一种审美态度。

对象与物的区别
所谓“对象”,指的是与人有关、纳入到人的活动X围并被人所意识的事物(包括作为对象
存在的人)。

三种基本的对象存在
对象:①作为行动或思考目标的人或事物;②指恋爱的对方:找对象。

——《现代汉语小词典》
这一段解释暗示了三种基本的对象存在:
1)与行动或人的需要和意志相对应的实践对象;
2)与思考或认识相对应的认识对象;
3)与恋爱或人的情感相对应的审美对象。

这三种对象有时可以是一个东西,即表现为同一事物。

换言之,同一事物可以既表现为实践对象或认识对象,也可以表现为审美对象。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

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

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

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
发源: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道”)
发展: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
后世的其他说法:
“平常心”(禅宗)
“童心”(李贽和袁宏道)
“闲”(程颢)
二、审美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说是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在1912年一篇题为《作为一个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提出来的。

心理距离说的基本内涵是在自然物与艺术品的欣赏中,人们需要保持一种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审美移情
移情说简述
代表人物:费舍尔、立普斯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主要内容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谷鲁斯的“内模仿说”
所谓“内模仿”,就是说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知觉有一种模仿,这种模仿不一定实现为筋肉动作,它可以隐藏在内部,只有某种运动的冲动,所以称为“内模仿”。

认为人的感知活动多以摹仿为基础,但一般摹仿与审美摹仿各有特点。

一般摹仿大半外现于筋肉动作,如看见圆形物体时,眼睛就摹仿它作一个圆形的运动;寺钟响时我们的筋肉也似一紧一松,这是摹仿它的节奏。

审美摹仿与此不同,它大半并不外现,只是一种“内摹仿”。

例如一个人看跑马,这时真正的摹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愿放弃座位,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理由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他只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摹仿的快感。

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最纯粹的审美欣赏了。

由此可见,所谓“内摹仿",就是人在观赏外物时,用内心的意念活动去摹仿对方的姿态或运动。

本来,立普斯的“移情说”偏重由我及物一方面,谷鲁斯的“内摹仿说”偏重由物及我一方面,两者各执一理,彼此独立。

朱光潜比较它们的短长,吸收两者的合理内核,指出移情作用不仅在由我及物的外射,而且在由物及我的影响,是"物我交感"的双向交流。

这就在两者取长补短中避免了各自的偏蔽,使理论本身更趋完善,在比较综合中显示了自己的探索和创造。

朱光潜: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于自身。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朱光潜对“移情说”作出物我双向交流、物我互相交感的论说,还与他吸收中国传统思维中“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

四、完形心理
构造主义心理学特别强调对于感觉的分析,人对事物的感知是由单一向综合演进的过程。

而格式塔学派重视对知觉的研究,认为知觉具有整体性,这种整体常常具有先于并大于部分,感知对象的性质,是由整体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完形心理学也揭示出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理之间存在着基于相仿结构的对应关系,所谓的“异质同构”。

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异质同构产生的原因,由于外部事物的物理的力与主体的内在世界的心理的力在结构图式上存在同形关系。

四、形式美
(一)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对称与均衡
调和与对比
比例与尺度
节奏与韵律
多样与统一
五、技术美
(一)技术X畴及其美学视域(记忆)
技术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手段,人类凭借其自觉地应用客观规律以引起、调整与控制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技术作为人类劳动生存目的与规律相统一最核心的结构,也是自由形式感最切近的凝聚体。

技术美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第一种美的形态,也是人类物质生活中最基本的审美存在。

技术美学主要探讨在生产过程中,考虑如何将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进行有效的结合。

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