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教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题: 《恐龙无处不在》课型: 略读课课时: 2-1课时
班级: 组别: 姓名: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遗骸、褶皱、天衣无缝
2、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3.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 说明的顺序、方法;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 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遗骸.(hái)骨骼.(gé)鸟臀.目(tún)地壳.(qiào)
驮.着(tuó)褶.皱(zhě)劫难.(nàn)
2.解释词语: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 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3.查阅资料: “板块构造理论”是什么?是谁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 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 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 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
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1912年的一天,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 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 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 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
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 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 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 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 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 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二、交流展示: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从哪个角度来说明的?
说明对象: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角度: 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2.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 ): 用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2-7): 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因为大陆在漂移。
2.3段: 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4.5段: 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 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
6.7段: 作者思有所获,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8-12):简明介绍板块学说, 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13-15): 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 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
3、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 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4.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不能。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 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
能。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泛大陆的形成和分裂,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示意图)
6.经过以上层层分析, 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7、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 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 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 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8、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全文从现象到本质, 逐层推进, 重在说明事理, 将抽象的科学知识, 层层解剖, 既严谨, 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四、互动提升:
1.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的作用: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 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 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 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 更使人信服, 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
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 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如面对面交流。
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 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试举例说明。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 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 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非常形象可感。
五、测评反馈: 见“教辅资料”
教学后记: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题: 《被压扁的沙子》课型: 略读课课时: 2-2课时
班级: 组别: 姓名: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劫难、追溯、致密
2、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3.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 说明的顺序、方法;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 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1、给加点字注音:
铱(yī)潮汐.(xī)陨.石(yǔn)衍.射(yǎn)
2.解释词语:
劫难: 灾难、灾祸。
致密: 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 向江河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 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两种对立的理论是: “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 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 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 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 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二、交流展示: 展示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从哪个角度来说明的?
说明对象: 恐龙的灭绝。
说明角度: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2.这篇短文说明的层次怎样? 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第一部分(1 ): 引出说明对象——恐龙灭绝的原因。
第二部分(2-6): 探讨恐龙大灭绝, 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 揭示
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7-11):解释斯石英的成因, 重点说明其性质, 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12-17):依据科学理论, 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 从而得出结论,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3.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 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 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4.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 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证据一: 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 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 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 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 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作者最后确认,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5.品读下列句子的作用
①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 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 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 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这样的假设, 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②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 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 易被人理解接受, 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 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③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 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 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 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 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 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互动提升:
1.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 还能提示读者, 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 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 文题形象性强, 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有何相同?
①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②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 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③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 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
相同:文体相同内容相关。
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 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
二者不仅文体相同, 而且内容相关, 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不同:说明的主要目的不同:前者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后者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前者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 后者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
五、测评反馈: 见“教辅资料”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