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限时检测: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下图是山东武氏祠画像石上的神农画像,题记文字为“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珍万民”。

这说明
A.山东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B.山东有较早的水稻种植历史
C.中国农业起源于神农氏
D.中国农作物种植实践较早
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拓片。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的逐渐形成
B.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C.休养生息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D.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3.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4.《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关于该农具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适宜小面积的水田操作
B.耕地深浅调节规范化
C.农具构造模式长期沿用
D.江南稻田的插秧农具
5.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曹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

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6.《汉书·食货志》载:“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单位产量低B.农民赋税重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严重
7.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

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A.男女分工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B.纯粹的海洋渔猎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
C.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
D.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8.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9.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10.《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节用度,自有余饶。

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

”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
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
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
D.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
11.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
A.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B.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C.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
D.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12.(2017年4月浙江选考)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2017年北京卷)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14.(2016年江苏卷)《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15.(2016年海南卷)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16.(2016年浙江卷)在古代史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耕图
材料二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工具。

汉代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搜粟都尉”赵过组织大批的能工巧匠,对农具创制、研发、改进和推广,使犁耕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大力推行牛耕技木;唐代创制了曲辕犁等,这些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犁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的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迎往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二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4分)
(2)依据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分)
(3)依据材料,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小农经济存在的因素。

(4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神农氏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人物,这反映了中国很早就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农业经济。

图片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B。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材料无法反映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是在汉代以后,排除D。

3.A
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发达的古代农业。

根据材料“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可以得出该农具是曲辕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曲辕犁是犁地工具,不是插秧工具,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

5.C【解析】据材料“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方法和高产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C正确。

农业生产力的革新,属于原因,不是影响,故A错误。

当时耕作方法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没有导致传统经济结构改变,故B错误。

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于手工业领域,故D排除。

6.C【解析】材料中小农由原先的有自己的土地耕种,到由于土地兼并,或丧失土地或“耕豪民之田”,反映了小农的破产,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选C。

农业单位产量、农民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不是材料的主旨,与设问要求“本质上”不符,不选A、B、D。

学科*网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的“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等信息可得出古代潮汕地区男的外出捕鱼,女的忙于家务,说明了男女分工比较明显,且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因此A符合题意,故选A。

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8.C【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利于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9.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体现的是家庭经济模式的存在,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没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经济结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重农抑商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C
11.B【解析】依据《检农吏》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缺水干旱很严重,农民取水困难,说明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具有脆弱性,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诗文中没有描述。

12.A【解析】石斧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①正确;耧车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②错误;
骨镰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③正确;曲柄锄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④错误,选择A 项符合题意。

13.A【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属于四选三,解题时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

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故本题答案选A项。

14.B【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说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

学科#网
15.A【解析】“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求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16.C
17.(1)变化:由二牛到一牛;由直犁到曲辕犁;耕犁向操作轻便发展。

意义:有利于小农分散生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原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重农政策的推动;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促进;小农分散生产的需要。

18.【答案】(1)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大批小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繁荣的基础。

(3)有利因素: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施培植、保护自耕农经济。

不利因素: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的发生;小农是一个不稳定的阶层,经常发生分化和破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