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矛盾观和辩证否定观.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二十二)矛盾观和辩证否定观
一、选择题
1.墨西哥狄华坦沙漠峡谷的中心地带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在受到害虫侵袭时,能够喷射一种化学毒素。
一种“聪明”的昆虫则可以准确切断树叶的毒素疏导管,从而安全地吃到食物。
对此有生物学家说,正是因为植物与昆虫无休止的较量,才造就了如此缤纷的世界。
从材料中我们体会到的哲理是()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②生物的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③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④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解析:选A材料中“因为植物与昆虫无休止的较量,才造就了如此缤纷的世界”说明了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即联系是普遍的;同时体现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本题答案选A项。
2.我国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到2020年,目前尚处于贫困线以下的7 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为此,要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异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中国式的脱贫体现了()
①只有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才能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具体问题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D题干反映如何解决矛盾,不体现是否承认矛盾,①不符合题意;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说法错误;按照我国脱贫的总体要求,具体分析贫困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体现了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③正确;针对贫困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④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D项。
3.我国已经完成了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污染源解析工作。
其中,北京、南京、上海的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机动车、燃煤和流动源。
因此,各地科学治理大气污染应当()
①把握主要矛盾,重点治理首要污染源
②把握矛盾普遍性,部署统一治污方案
③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抓住主流
④把握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各地科学治理大气污染应当先治理首要污染源,说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①符合题意;各地治理大气污染要依据本地的实际,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B项。
4.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实现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职能转变,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
①彻底否定原先的旧科技
②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③支持新出现的事物,因为新事物有远大发展前途
④树立创新意识,敢于寻找新思路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②④符合题意;①中“彻底否定”说法错误;③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故选C项。
5.北斗导航卫星、水下机器人、精密光学仪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核心技术、云数据加密技术、混合动力新能源电站、大型激光3D打印机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体制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军民融合发展体现了()
①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制度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选C②表述与题意无关。
④表述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题目中,军民融合发展体现了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度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①③入选,故选C项。
6.传统的以时间为轴线的作家年谱,不能直观呈现作家一生行迹。
新上线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则打通时空维度,通过一张地图呈现唐宋诗词名家一生的行迹,点击路线图上的标记,就会呈现作家何时何地经历了哪些故事,写下了哪些诗文。
该地图上线仅两日,点击量已达220万次。
这说明()
①“打通时空维度”实现了唐宋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②“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是对传统作家年谱的辩证否定
③“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是人们创造的一种新的联系
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了唐宋文学的艺术价值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选B唐宋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本来就是统一的,不是通过“打通时空维度”实现的,①说法错误。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克服了传统作家年谱无法直观呈现作家行迹的缺陷,是人们在现代信息技术与作家年谱之间建立的新联系,②③符合题意。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创新了唐宋文学艺术价值的实现方式,但没有提升其本身的艺术内涵与价值,④错误。
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7.2017年3月28日,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
该剧播出不足半月,无论收视率、点击率都持续走高,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一直以来“主旋律”式的影视作品题材缺乏创新,人物形象脸谱化,非黑即白,缺少血肉,而《人民的名义》则抓住了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形象设计更加丰满。
在剧情和表演上充分借鉴英剧和美剧,剧情跌宕起伏,表演生动立体。
相比于传统的反腐题材,该剧深刻揭露了当前中国官场腐败现状,反映了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了反腐败的民心所愿。
其编剧周梅森曾深入检察机关一线体验生活,深入到监狱、反贪局侦查指挥中心等地采访调查,与办案检察官、纪检干部、监狱干警、服刑贪官等座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1)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谈谈与传统反腐电视剧相比,《人民的名义》得到观众认可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3)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回应了反腐的民心所愿,请你为国家反腐倡廉建设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解析:第(1)问属于原因类试题,分析原因时一般有四种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原因、针对主体找原因、针对做法找原因、针对原理找原因。
本题应从材料中涉及的做法找原因。
“以往的作品非黑即白,缺少血肉,而《人民的名义》则抓住了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形象设计更加丰满”,说明《人民的名义》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该剧深刻揭露了当前中国官场腐败现状,反映了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了反腐败的民心所愿”,说明《人民的名义》坚持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敢于揭露矛盾。
“在剧情和表演上充分借鉴英剧和美剧”,说明《人民的名义》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统一。
第(2)问设问指向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因此只要调用教材上关于怎样实现文化创新的知识,再将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与这些知识比照着回答即可。
第(3)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答案:(1)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人民的名义》抓住了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形象设计更加丰满。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人民的名义》深刻揭露了当前中国官场腐败现状,回应民心所愿。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
《人民的名义》准确把握了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时代特点,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民的名义》充分借鉴英剧和美剧,同时又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①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人民的名义》立足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②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人民的名义》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编剧深入检察机关一线,与办案检察官等座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人民的名义》借鉴英剧、美剧的拍摄手法,以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④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
《人民的名义》大胆创新题材,深刻揭露中国社会反腐现实。
(3)反腐倡廉,功在千秋。
激浊扬清,为党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