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复习:小说文本解读(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复习之小说文本准确解读学案
●预习作业:
请列出必修下册小说《祝福》中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对象及冲突产生的原因。
●学习重点:
1.分析矛盾冲突,深入解读文本
2.明确小说主题,准确全面答题
●随堂练习:
一、【2015年全国乙卷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相应习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
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你借给她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
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青白瓷
戴涛
书房的书架上,除了书,我还放了两件瓷器,在读书写字之余,总会看上几眼。
为何会有这习惯,那还要从它们的来历说起。
十年前,我去一个中部城市,参加我们系统内的一个全国性会议,在会议间隙,和我同住一室的老刘(他来自江西,是我们系统里资格最老的一个部长)对我说:"老戴,听说这里的古玩市场特别兴旺,我们去看看。
”其实我对古玩根本没有兴趣,可既然老刘说了,也就随他了。
到了古玩市场,老刘不看字画不看钱币就看瓷器,十几家瓷器店一家家看过去,每到一家, 老刘总能与店主相谈甚欢,然后店主总是盛赞老刘是行家里手,老刘的情绪便越来越高涨。
走进最后一家店,老刘扫了一眼问:“还有什么好东西吗?”店主愣了一下答:“哦,有,在楼上。
”我们随店主上了阁楼,老刘弯腰从地板上的一堆瓷器里拿起一件:“这件湖田窑的香熏什么价?”店主又是一愣,不过很快便回过神来:“老板,您真是好眼力。
”“快说,什么价?”店主犹犹豫豫地伸出两根手指。
老刘把店主的一根手指按了下去,说:“交个朋友,我们下次还会来,一万元怎么样?”店主的情绪一下如老刘一样饱满了:“老板,听您的,您说了算。
”老刘回过头来冲着我说:"怎么还愣着,快付钱啊。
”见我不动,老刘一把将我拉到一边,说:“快买下,捡漏了,回头你真不要,给我。
”
老刘这样说,我还能有什么话。
我从包里掏出了银行卡,店主见了说:“我们这一行的规矩,只收现金,市场门口有银行可取现金。
”
捧着买下的瓷器,我和老刘直接回了宾馆,关上房门,老刘一脸得意:“老戴,刚才不方便说,现在你听我慢慢说来,你知道我是江西人,可你知道产这香熏的湖田窑在哪里吗?就在江西的景德镇。
”老刘见我面无表情,又继续说:“你看,这件香熏呈圆球形,上面网状透雕工艺精致 ,单色釉,釉色青中闪白,白中泛青,就是人们常说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体现了宋瓷的简洁高雅。
再翻过来看,底部圈足内有典型的褐红色,这不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口的东西, 是什么?不瞒你说,湖田窑的瓷器我已经收集研究十多年了。
”
老刘越说越激动,而我听到这瓷器是来自宋代时,即刻有些心潮澎湃了,因为我对宋代的文化艺术向来心怀崇敬,所以我不再让老刘说下去:“老刘,我请你喝酒吧。
”老刘说:“当然要请,这香熏现在的市场价起码在两万元以上啊。
”
回到家,我把香熏作为摆件放在了我的写字桌上,然后找来有关瓷器的书恶补了一下,觉得老刘说的话好像有点道理,同时我对宋瓷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开始寻找上海的古玩市场。
到了周末,我来到了全市最大的一家古玩市场,看了看它的布置图,便直奔三楼的瓷器区。
一家一家看过去,店家清一色向我推荐号称是明清的瓷器 ,先不说其真假和价格,那种花纹那些色彩就让人感觉又土又俗,所以面对热情的店主,我一路面无表情,一路哼哼哈哈,当然我的眼睛一直在搜寻着纯净的青白瓷。
我终于在一家店里见到了一件入我眼的青白瓷,这是一把高约十五厘米的执壶,造型古朴, 釉色白里透青,但不闪眼,给人以温润感。
我故作漫不经心地问:“这壶怎么说?”店主回:“这是宋代的,您想要?”“随便问问,我看到不了宋代,应该是高仿的。
”店主显得有点底气不足:“我是从朋友那里拿的,进价就是五千元。
”“如果你六千元肯卖,我要了,我不关心年代,我喜欢它的釉色和形制。
”店主点头。
这样我就把执壶带回了家,我在书架的左上角腾出一块地方,把执壶和先前那只香熏一起摆在那里。
当我到书架前取书或放书时,便会对着这两件瓷器看上一会儿,可每次我似乎只能在执壶身上感觉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淡雅与宁静。
后来,一个朋友来我家,见了这两件瓷器问:“真的假的?”我说:“不知道。
”他说:“我帮你送博物馆用仪器测一下吧。
”
测试的结果很快出来了:执壶形成于宋代,香熏为现代。
再后来,接到江西老刘的电话,他说有人托他收宋代景德镇的香熏,开出的价格是三万元,问我卖不卖。
我说:“不卖。
”
(有删改)文本二:
小小说的创作过程、心理机制与长篇、中篇小说完全不同。
小小说可以说是灵感的产物。
长中篇小说需要严谨的拼图构思和创作提纲,以及长期的生活、情感积累与哲理思考。
而小小说常常是一闪念的心灵火花,一个顿悟、一个联想。
评论家吴秉杰先生甚至提出:小小说是一种“闪光的艺术”。
小小说的“闪光点”和读者的“兴奋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就形成了在心灵、精神层面上的互动和共鸣。
(摘编自任晓燕《我们为什么读小小说》)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店主犹犹豫豫地伸出“两根手指”,从店主当时的反映及最
后对香熏的测试结果看,“两根手指”意思应该是两千。
B.小说中“我”找来有关瓷器的书恶补了一下,对宋瓷也产生了兴
趣,但并不足以使“我”确定所买的执壶是真品。
C.老刘自称研究湖田窑的瓷器十多年,但买来的香熏只是高仿
品,这就揭示了古玩市场“水很深”的主题。
D.在审美情趣上,小说中的老刘更偏向产地的名气,偏爱精致、高雅,
“我”更注重古朴、温润、淡雅与宁静。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我”平时有对书架上的两件瓷器“看上几眼”的习
惯,设置一定的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叙写两次购买青白瓷的经过,前后对比鲜明,有买的过程
的对比,有两件古玩的对比,有店主间的对比。
C.小说结尾处交代了两件物品测试的结果,此情节出人意料,增
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D.小说刻画老刘主要运用对话描写,辅以“我”的侧面衬托,塑造
出一个知识丰富、热心但自作聪明的形象。
8.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
(6分)
9.文本二提及“小小说是一种‘闪光的艺术’”,是“一闪念的心灵
火花,一个顿悟,一个联想”,请结合内容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种“闪光的艺术”的。
(6分)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相应习题。
夜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
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
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地,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
老妇人百般抚慰,可是不大见效,直到他自己没了力,一壁呜咽,一壁让眼皮一会开一会闭而终于阖拢,才算收场。
今晚老妇人感到特别安慰:到这时候了,孩子的哭还不见开场,假若就这样倦下来睡着,岂不是难得的安静的一晚?然而她又感到特别不安:不晓得就将回来的阿弟怎么说法,不晓得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
这时候,她注视着孩子,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
她不敢再想,无聊地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甚?”“张。
”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矫正他说,“我教你,大男姓孙。
记着,孙,孙!”“孙。
”大男并不坚持,仰起脸来看老妇人的脸,就这样学着说。
老妇人心头一阵酸。
“随便哪个问你,你说姓孙,你说姓孙……”声音渐渐凄咽了。
“哇——”大男突然哭起来了。
小身躯死命地挣扎,泪水淌得满脸。
老妇人知道每晚的常课又要开头,便以柔和的声音来呜他。
大男照例不理睬,喉咙却张得更大了,“哇……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
那一声就如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
她于是站起来走,把大男横在臂弯里。
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可见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下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
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便匆遽地走去开门。
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回身把门关上,好像提防别的什么东西也乘势掩了进来。
“怎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
”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气力。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悲痛而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阿姊,我今天遇见的那个弟兄,是一个好人。
我找着了他,求他的恩典,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
我告诉他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是夫妻两个,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
“他约我六点钟在某路转角等他。
我自然千多万谢,提早等看。
他引看我问野里定,一路同我谈。
啊——那弟兄嘴唇粘着支纸烟,一壁吸烟一壁幽幽地说,‘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开出去。
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
“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他记得清楚,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上面外国号码十七十八我识得。
”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
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看阿姊这样,没精没采回转头,叹着说。
“我看棺木还好的,板不算薄。
”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身体索索地震动,继续说,“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
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怕什么呢!我是姓张的丈母,映川的娘,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
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怀着莫名的恐惧,伸手掏衣袋。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
字条拿出来了,是撕破了的一个联珠牌卷烟匣子,反面写着八分潦草的一行铅笔字。
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
“‘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
’嗤!这个话才叫怪。
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
‘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
’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
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书者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凝。
但她并不识字。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
”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
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凄凉惨淡的暗夜图,暗示了老妇人与孩子的生存环境之恶劣。
B.“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的原因是孩子岁数太小,而外婆年老,照料难以周全。
C.老妇人告诉大男说自己姓孙,而且反复强调,是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
D.老妇人不识字却专凝地看字条,说明她在悲愤的打击之下,已经有点神志恍惚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夜”为标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具有象征意义:统治者凶狠异常,整个社会还处在黑暗残暴的统治之下。
B.小说多次提到大男哭,而且两次写他哭着喊“妈妈呀……”,使情节前后连贯,相互呼应,真实自然,小说的结构因此显得很严谨。
C.“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这样的细节描写表明老妇人不再伤感,只有愤怒,意欲报仇雪恨。
D.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捕后,感到哀伤痛苦;听到阿弟介绍后,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而在听了遗书内容之后,内心变得坚定而充实。
8.请指出小说的两条线索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交织起来的。
9.小说中的字条在结构情节和塑造人物上作用极大,请简要分析。
四、【2023年深圳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月下桨声
韩少功
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
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
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
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
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
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
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
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
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
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
我朝小船吆喝一声。
他们望了我一眼。
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
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
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
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
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
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
“第一先把父母孝,
有老有少第二条,
第三为人要周到……”
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
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
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
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
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
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
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
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
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
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
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
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
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
但我没有说什么。
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
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
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
我收下鱼。
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
“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
“你家没有养狗么?”
她摇摇头。
“你喝茶。
”
她点点头,却没有喝。
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
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
“错了什么?”妻子问。
“把钱算错了。
”
“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
“真算错了。
”
“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
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
“不是,是你们多给了。
”
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
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
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
“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
”我说。
“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
”
“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
“你们还会打鱼吧?”
“不一定。
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
“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