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蓝田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荆州市蓝田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文,完成第7-9小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
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
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
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
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
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
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
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
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
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
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
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
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
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
父亲也跟着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
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
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
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
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
”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
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
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
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父亲的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
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
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
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
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
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
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
我往外连爬带跑。
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
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
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
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
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
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
我不能挣脱。
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
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
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
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风声大得使我害怕。
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
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
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
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
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
我不好意思。
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
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
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
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
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
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渔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
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她这个梦。
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
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
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
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
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
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
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
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
8.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9.小说为什么详写“我”做的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7.B
A.原文中鱼姑娘只是向“我”托梦,并没有劝告捕鱼人;另外坠海而死的只是当天出海的五个捕鱼人,并非全部。
C.原文中强调捕鱼很多,主要是展示了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之丰及人们劳动丰收的快乐,而非暗示人类捕捞过度,索取没有节制。
D.原文中父亲并没有“不以为然”,而是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父亲也没有发生意外。
因此“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有误。
8.①线索清晰,层层推进。
小说以鱼为线索,把事情串连起来,清晰明了,三个故事层层推进,引入深思。
②内容丰富,深化主题。
通过捕鱼的故事,写出了自然给予人们丰厚的馈赠;通过吃鲜美的毒鱼差点丧命和梦见小鱼姑娘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9.①借梦突出主题。
梦中鱼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跟我玩并答应嫁给我,这寓意捕鱼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自然可以给予人类幸福的生活;但也告诫人们如对自然的索取不加节制,就会带来灾难;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②为下文埋下伏笔。
梦中鱼姑娘的请求暗示人类捕鱼已经过度了,给拉网人扎上红头绳的交代,为后文所述的捕鱼人的意外死亡埋下伏笔。
③为文章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梦中的鱼儿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会说话,有感情,用红头绳扎住拉网人的预言竟然在现实中实现了,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 小说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的磨难
〔美〕欧?亨利
乔从中西部来到纽约,梦想当画家,迪莉娅从南部来到纽约,梦想搞音乐。
乔和迪莉娅是在一间画室相见的。
不久以后,他们结了婚。
他们居住的只不过是一套狭窄的房间,却生活得很幸福。
他们互敬互爱,而且双方都热衷于艺术。
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顺心满意的,但他们发现已经花完了所有的钱。
迪莉娅决定去做家庭音乐教师。
一天下午,她对丈夫说:“乔,亲爱的,我找到一位学生了,一位老将军的女儿。
她是位性情温柔的姑娘。
一星期教三节课,一节课5美元。
”
但是,乔并不高兴。
“我干些什么呢?”他说,“你以为我可以眼睁睁地看你工作而自己却轻松地搞自己的艺术吗?不,我也要挣钱。
”
“亲爱的,你真傻。
”迪莉娅说,“你必须继续练习绘画。
我们一周有15美元,会生活得很幸福的。
”
“或许我还能卖掉一些我画的画哩。
”乔说。
每天,他们早晨分手,晚上相见。
一星期过去了,迪莉娅带回家15美元。
她却显得有些疲惫。
“克莱门提娜有时使我感到烦恼,她不下苦功夫练习。
但是,那位将军真是一位最可爱的老人,我多么想你能见他一面呀,乔。
”
这时,乔从口袋里摸出18美元。
“我卖给了一个来自皮奥里亚的人一张我画的画。
”他说,“他还定购了另一张。
”
“我太高兴了。
”迪莉娅说,“33美元!以前我们从没有这么多的钱去花费。
今晚我们将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了。
”
第二个星期,乔回到家,把又得到的18美元放在桌子上。
过了半小时,迪莉娅回来了,她的右手上缠着绷带。
“你的手怎么了?”乔问道。
迪莉娅笑着说:“噢,克莱门提娜递给我一盘汤时,一些汤溅到我手上。
”
“你今天下午什么时间烫着手的,迪莉娅?”
“我想大概是5点钟吧。
那把烙铁——我意思是说那盘汤——是在5点左右备好的。
你问这个干吗?”
“迪莉娅,来,坐在这儿。
”乔说着把她拉到长沙发上,并且坐在她身边。
“你每天都干了些什么,迪莉娅?你真的在做家庭音乐教师吗?告诉我实话。
”她哭了起来。
“我找不到一个学生。
”她诉说道,“所以,我就在一个洗衣坊里找到一项工作:熨衬衣。
今天下午,一个女孩把一只烙铁放在我的手上,把我重重地烫了一下。
但是,告诉我,乔,你是怎么猜出我不是在做家庭音乐教师呢?”
“很简单。
”乔说,“我知道关于你绷带的所有来历,因为是我把它们送给楼下洗衣坊的一个小女孩的,她用热烙铁烫坏了人的手。
你明白了吧,我也在你工作的洗衣坊里的动力机房里工作。
”
“那么,你画的画呢?你卖给那位来自皮奥里亚的人吗?”
“算了吧!你的将军和他的克莱门提娜是无中生有的,那么,我那位来自皮奥里亚的人也是胡说的。
”
接着,两人大笑起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为了使对方安心,迪莉娅编造谎话,乔无中生有,在情节设计上略有雷同,但却折射出了他们处境的艰难,体现了这对青年夫妻的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B. 一对追梦的年青人走到一起纯属偶然,作者正是利用这种巧合,说明不考虑物质条件的闪电式结合,注定他们的婚姻只能靠谎言来维持。
C.相似的经历,相近的追求,为他们的婚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面两个人争相牺牲自己的理想成就对方做了情节上的铺垫。
D.迪莉娅“哭”是因为她的谎言眼看要被揭穿,她怕给乔留下不诚实的印象,也怕乔不会再让自己出去干重活,无法成就乔的事业。
E.“她显得有些疲惫”是一处伏笔,作者用这一情节暗示迪莉娅并没有做家庭音乐教师,而是在干比较粗重的活。
(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哪些巧合?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6分)
(3)迪莉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4)小说最后以两个年轻人的大笑结束,有人说这是一种苦涩的笑,有人说这是一种欣慰的笑,还有人说这是一种彻悟的笑。
你认为他们的“笑”是怎样的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5分)C (3分)、E(2分)、A(1分)
[解析] A. “在情节设计上略有雷同”似乎认为这是缺点,其实恰是匠心独具之处,相同的情感、相同的目的决定了相同的做工选择,这一系列的“同”正是爱情经得起检验而且逾挫逾贞的内在原因。
对主旨、情节作用的概括正确。
[赋分:1分] B “一对追梦的年青人走到一起纯属偶然”中“纯属偶然”表述不当,忽视了小说开头交待他们有“相似经历,相近追求”的内容;“注定他们的婚姻只能靠谎言来维持”的说法不妥,两个青年人有相近的志趣和追求,他们的婚姻基础是非常牢固的,编造谎言正是真诚相爱的表现。
[赋分:0分]. C恰当并且正确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和情节关系。
[赋分:3分]. D.“ 她怕给乔留下不诚实的印象”的说法欠妥,即便乔知道这是谎言,也懂得这是迪莉娅为“爱”作出的牺牲。
[赋分:0分]. E恰当并且分析了小说的结构特点。
[赋分:2分](2)(6分)①两个追梦的青年人从不同的地方来到纽约,不期而遇,相识相爱,这是第一个巧合;②为了让对方安心搞艺术,向对方隐瞒艰苦劳动的实情,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编造轻松优雅的谎言,是第二个巧合;③两位恋人选择同一家洗衣坊工作,一次偶然事故,又偏偏将他们两人都牵扯进去,这是第三个巧合。
小说设置的三个巧合层层铺垫,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虽然有偶然性存在,但完全符合人物性格,符合生活逻辑。
(能分析出几个巧合既可)
[解析]利用巧合安排情节是小说的最大特点,而巧合必须既出人意料,又符合生活情理。
第一个巧合因为有相似经历、相近追求作支撑,显得顺理成章,还孕育了第二个巧合;第二个巧合因为两人都有真诚无私的爱,都有想让对方尽快得到告慰的共同心理,所以也符合生活的逻辑;第三个巧合
中,两位主人公在偌大的世界里已经被逼进了一条狭窄的小路,他们都必须在这个贫穷艺术家难以立足的世界里觅一条生路,他们又都必须尽快地用好消息告慰对方,这样,能够接纳他们的,自然只有危险而艰苦的工作了。
生活的圈子既已被缩到极小,巧合的机会自然就变得极大,这样看来,表面不可思议的巧合中,正蕴藏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生活的必然。
(3)(6分)迪莉娅的主要性格特点是①热衷艺术,敢于追求。
她为了追求音乐梦想只身来到纽约打拼,说明她不仅志向远大,还有过人的勇气,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
②追求真爱,不图享受。
她和乔因志趣相投走到一起,而且因为获得了真爱而不计较物质生活的窘困,他们之间的爱是真诚的,是超越于世俗婚姻之上的。
③牺牲自我,成就爱人。
她是那样热爱音乐,却为了成就爱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而且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时甘愿去做粗贱的苦力活,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要紧紧抓住小说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透过语言表层,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准确把握形象特征。
(4)(8分)观点一:这是一种苦涩的笑。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积极努力,通过做粗重的活,获取微薄的报酬,维持他们追梦的生活,可迪莉娅的受伤,使他们意识到这可能不是改变困窘生活的最终途径,所以内心充满苦涩。
观点二:这是一种欣慰的笑。
虽然他们追梦的路上荆棘丛生,但两个人为了让对方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追求,而且在家里向对方“无中生有”地描述自己工作的状况,让对方沉浸在一种虚假的满足和幸福里。
谎言被“揭穿”后,他们意识到虽然现实非常残酷,他们的爱情却经受住了考验,这是弥足珍惜的。
观点三:这是一种彻悟的笑。
世界之大,行业之多,两个急于解决生活困难的年轻人却狭路相逢在同一个做苦力活的洗衣坊里,这看似巧合,实际上说明现实容不得靠自己的力量打拼的追梦者,他们虽然拥有美好的爱情,但却未必能改变现实,实现他们的理想。
[解析]可以围绕一点结合小说的情节罗列理由,进行论述,也可以用“这是一种……的笑,也是一种……的笑”的句式表述观点,然后进行论述。
答案只提供了简要分析。
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大厨
祝晓林
民国三十一年,清明节那一天,日本人来到了白楼镇。
张大厨的皇宫饭庄不久就成了日本人的饭堂。
日本人的九个炊事员说起来还算比较尊重张大厨。
其中有个叫西田的,非常虚心地向大厨请教刀功以及怎样下料、掌控火候等,并且用很不流利的中国话对大厨说,打完仗,回家,开一家餐馆。
大厨听了点点头,很勉强地笑了笑。
大厨不卑不亢,很少说话,日本人称他为“哑巴大厨”。
不久,白楼镇出了两桩命案。
先是进进出出总牵着一只狼犬的木下被勒死在镇东的杏花楼。
继而,中队长的一个翻译官何先生在一次赶圩时,大白天,被人用乱棍打死。
整个白楼镇百姓的心一下子全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张大厨的皇宫饭庄也被封闭,不准任何中国人进去吃饭。
门口有日本兵站岗,饭庄里的一眼水井也有人看守。
一天早晨,大厨照例在厨房里忙着。
一位屠户送来一扇猪肉。
“张大厨,还认得我吗?”大厨注视良久:“哎呀呀,是你!”又惊又喜。
夜里,大厨对母亲说,刘一刀回来啦!大厨的母亲一时没想起来刘一刀是谁。
大厨说,爹在世时,送猪肉的刘屠户,杀猪下刀下得贼准的那个刘一刀。
一连几天,刘一刀都来送猪肉,每次来,都有日本兵跟进跟出,逗留的时间很短。
一晚,大厨告诉母亲,那两个人是刘一刀他们杀的。
母亲说,我估摸着也是他,别人谁有这个豹子胆?有次送肉,走的时候,刘一刀狠狠地踩了大厨一脚。
大厨弯腰一看,案板底下有个小纸包。
大厨慌忙蹲下,假装系鞋带把小纸包塞进鞋帮里。
大厨回家打开一看,吓得整夜没睡。
“行不?”第二天,刘一刀问。
“不行,”大厨不敢正眼看刘一刀,“他们盯得紧。
你都瞧见了,炊事兵在开饭前,每样东西,总让我和那狼犬先吃。
”
“没别的法子?”第三天,刘一刀问。
大厨摇头。
第四天,刘一刀又问。
大厨还是摇头。
“想出法子了?”第五天,刘一刀问。
大厨把头轻轻点了点,说,找一只狗,用麻油炸耗子喂养几天。
送走刘一刀,大厨对西田说:“太君,我不舒服,回家休息了。
”大厨还比比画画做了个躺倒休息的动作。
大厨回到自己屋里翻看一本厚厚的书。
从头到尾,又从尾到头。
天很快暗下来。
张大厨划着一根火柴,颤抖着手将煤油灯点燃,满屋子便弥漫着暗红的亮光。
光亮中,大厨那壮实的身体宛如一座山。
后来大厨又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檀木箱子,找了几本焦黄的书,东抄西抄。
深秋的白楼镇,已经很冷了。
大厨坐在床上缩起脖子,时不时地袖一袖手。
虽然一整天没吃东西,可大厨一点儿也不觉得饿。
夜至三更,大厨伸了伸腰,温了壶酒,款款地喝。
渐渐地,大厨那张敦厚的脸上泛起团团红晕,渐渐地,大厨就迷迷糊糊和衣睡着了。
接连几天,大厨悉心地给几个日本炊事兵讲一道名菜“佛跳墙”的做法,还许诺说,到了冬天,
一定做给他们尝尝。
西田听得非常仔细,还用猪肉试做了,很香,很酥,很鲜。
西田请大厨用中文写了许多配料的名称,并一个劲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有狗肉,就大大的好啦。
那天刮着风,下着雨,白楼镇显得清冷。
屠户刘一刀扛着一只肥肥的大狗走进皇宫饭庄时,最高兴的是西田,“哟唏哟唏”叫个不停。
“佛跳墙”这道菜是在晚餐吃的。
据说,那香味儿香遍半个白楼镇。
照例,大厨和宪兵队的那只狼犬先尝。
很快,风卷残云。
大厨待日本人吃完以后,生吃了一个白萝卜就回屋了。
走的时候,大厨顺手递了个白萝卜给西田吃。
大厨回屋以后对家人做了一番交代。
一夜无事。
第二天,大厨和他的家人不知去向。
而驻扎在白楼镇的宪兵除一个人之外,其他的都睡在床上,再也没能起来,站岗放哨的也进了阎罗殿。
这就是民国三十一年轰动一时的白楼镇事件。
1995年春,那个幸存的日本人西田来来到白楼镇,对镇长谈起这件事,不经意提到了大厨吃了个白萝卜,他也吃了个白萝卜。
这白萝卜兴许就解了毒。
(选自《小小说选刊》)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主人公的身份,同时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中写张大厨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写他夜半三更独自温了酒喝,都是为了表现张大厨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突出了他最后的选择的艰难。
C. 小说两次提到大厨和那只狼犬先吃,前一次是交代施毒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后一次暗示施毒计的高妙:不引人怀疑。
D. 小说文字简洁,暗示性强,如“杀猪下刀下得贼准”,既写出了人物身份——屠夫,又写出了人物个性——勇敢、凶狠。
2. 主人公张大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补叙,小说加上这个补叙有必要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C
2. ①胆小谨慎。
日本人占领了他的饭庄,他不敢主动反抗,刘一刀要他一起杀日本人,他吓得不轻,考虑了好几天才答应。
②有尊严,在日本人面前不卑不亢。
③沉稳多智。
当接到刘一刀安排的任务后,他不急于动手,而是谋定后动,一举成功。
④善良慈悲。
对于希望做个厨师的西田,他有一定的同情心,没有置其于死地。
3. 示例一:没有必要。
理由:①从主旨上说,前文己经明确地暗示了抗日的主题,表达了爱国思想。
②从情节上说,前文情节已很完整,结尾戛然而止,没有补叙部分更能引人遐想,更有余味。
③从人物形象上说,前文己经把张大厨的形象描写得十分完整,补叙部分于此无益。
示例二:有必要。
理由:①它总括上文,说这是民国三十一年的白楼镇事件,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照应前文吃白萝卜的情节,揭开张大厨和西田不死之谜,使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③进一步表明了小说主人公张大厨的计谋的高明和他的仁慈之心。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段作用,BC项考核情节,D项考核语言风格,其中A项,小说第一二段无悬念;B项,之前张大厨已作出选择,这里是在仔细思考如何操作;D 项,杀猪下刀下得贼准”,只能说明刘一刀技术好,不能暗示他勇敢,也谈不上凶狠。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最后一段是否删除,答题时手下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结构、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角度作答,如有必要保留,从内容看,它总括上文,说这是民国三十一年的白楼镇事件,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从结构看,照应前文吃白萝卜的情节,揭开张大厨和西田不死之谜,使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进一步表明了小说主人公张大厨的计谋的高明和他的仁慈之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
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
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
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
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