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罗伯特·布伦纳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概述

罗伯特·布伦纳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概述

文_社科研究187摘要: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在其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时期,马克思对危机理论的解读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

后来的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都对危机理论进行了不同的解读,罗伯特·布伦纳就是其中一位。

他立足于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以“社会财产关系论”为框架,对二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由长期繁荣到后来的衰退做了分析研究,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危机理论;社会财产关系论;经济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一直发挥着核心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经济研究的出发点是危机问题。

促使马克思在1857年恢复经济学研究的,也是危机问题。

在不同的时期,马克思似乎将危机同各种不一样的问题联系起来,如相对劳动力的过度积累、生产过剩趋势、消费不足等,但没有明确赞同其中的某一种理论。

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史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理论正统变换的彻底性。

在我看来,对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的探讨,不仅应该在古典经济学的语境中进行,而且应当在当代经济学的语境中进行。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由长期繁荣到后来的长期衰退,罗伯特·布伦纳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本文就重就在于对罗伯特·布伦纳的相关观点进行解读。

也即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放到二战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情况当中进行解读。

二、罗伯特·布伦纳及其“社会财产关系论”概述罗伯特·布伦纳,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学者,其理论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社会财产关系论”,该理论认为一切社会的发展都取决于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所构成的宏观变化,分析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就成了布伦纳研究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指导原则。

布伦纳的“社会财产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它包含三种关系: 第一,不同的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不同的剥削者之间的关系;第三,剥削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漫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漫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往往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和 政治动荡,引发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详细描述
经济危机期间,失业、贫困和社会不 平等现象加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此外,经济危机还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和冲突,对国家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
05
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建议
政府宏观干预与财政货币政策调整
政府宏观干预
货币政策调整
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降息 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经济危 机的影响。
漫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目录
• 引言 •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 • 经济危机的根源 • 经济危机的表现与影响 • 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 济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周期性 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观察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 在矛盾,提出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当生产和流通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表现为商品过剩、生产过剩和 信用危机等。
有效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
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之一,它导致了供给过剩的现象。
当有效需求不足时,企业会面临销售 困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而引发经 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财富积 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有效需求往往 不足,难以支撑生产的增长。
产业结构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技 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产 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增强抵 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缓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 素。
收入分配制度

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

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

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危机管理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管理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它主要关注公司或组织发生危机时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控制来应对、化解和管理危机,以保护组织的声誉和利益。

下面将详细介绍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并列出相应的步骤。

一、危机管理理论1. 危机定义与分类- 危机是指突发事件或情况对组织正常运营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情况。

- 危机可以分为内部危机和外部危机,内部危机由组织内部因素导致,外部危机由外部环境因素导致。

2. 危机管理的目标- 保护组织的声誉:避免或减少负面舆论对组织声誉的影响。

- 保护组织的利益:减少危机对组织运营和经济利益的损害。

3. 危机管理的原则- 预防为主:提前识别潜在危机因素,采取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

- 迅速应对:危机发生后立即采取行动,迅速控制危机的蔓延。

- 透明公开:及时向内部员工和外界公开相关信息,避免造成舆论漩涡。

- 团队协作: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紧密合作,有效协调危机管理工作。

二、危机管理的实践步骤1. 预测与预防危机- 建立危机管理团队:由各部门的代表组成,负责监测和预测潜在危机因素。

- 分析潜在危机因素:对组织内外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导致危机的潜在因素。

- 制定预防措施:根据危机因素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在组织内部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危机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2. 危机应对与控制- 危机发生后立即行动:危机发生时,要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对,控制危机的扩散。

- 信息收集与评估:收集与危机相关的信息,评估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 制定危机管理计划:根据危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详细的危机管理计划,包括危机管理团队的职责和应对措施。

- 协调资源与沟通:协调各部门和外部资源,加强内外部的沟通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3. 危机后处理与总结- 危机的处理:根据危机的发展和处理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采取措施以解决危机,尽量减少损失。

- 危机的沟通与公开:及时向内部员工和外界公开相关信息,提供准确、详尽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漩涡。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编辑]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凯恩斯用来说明经济危机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效用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

那么,边际消费倾向是如何影响有效需求的呢?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

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的不能预料的变化;主观动机则如建立准备金,预防不测,使以后开支逐渐增加而不致下降。

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遗留财产给后人等。

在此基础上,他的总体的结论和系统的见解是:①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

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

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

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②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

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

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

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

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③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

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使得萧条更为萧条。

凯恩斯所用的第二个心理规律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

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不足。

企业危机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危机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危机理论研究综述企业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危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突发事件。

这些突发事件可能包括自然灾害、经济波动、法律纠纷、产品质量问题以及人为失误等。

面对企业危机,企业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并尽可能减少损失,以保护企业的利益。

在危机管理实践中,运用危机管理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

1.危机预警理论危机预警理论认为,企业在危机发生前应该能够事先发现预警信号,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预警系统,通过监测环境变化和公司内部风险因素,及时警示企业管理层,并帮助他们做出有效的决策。

预警系统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从而指导危机管理工作的实施。

2.危机沟通理论危机沟通理论认为,在危机管理中,有效的沟通对于维护企业形象和恢复信任至关重要。

危机沟通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各方传达信息。

企业需要有明确的沟通策略和准备,并采用适当的沟通渠道进行沟通。

危机沟通理论还强调了危机沟通的双向性,即企业不仅要向外部传达信息,还要倾听各方的意见和反馈,及时作出调整和回应。

3.危机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危机管理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危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预感期、爆发期、反应期、恢复期和重建期。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在预感期,企业应该进行危机情报收集和筹备工作;在爆发期,企业需要快速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危机的蔓延;在反应期,企业应该及时向各方通报信息,并积极应对舆情;在恢复期,企业需要恢复业务运营和恢复信任;在重建期,企业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改进和重塑。

4.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危机的看法和反应是基于他们对危机的认知和解释。

企业在危机管理中需要关注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对危机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他们对企业危机处理的评价。

企业需要积极引导舆论,通过合理的解释和沟通,改变公众对危机的认识,并获得对企业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pdf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pdf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综述 马克思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

马克思给经济危机下的定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带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既是经济方面的矛盾,并且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马克思以此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消灭不了的,呼应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著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过程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 19世纪40到50年代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标志着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周期,以及周期的几个环节,包括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

随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环节作了调节为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反复循环。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通过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首次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使经济危机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熟 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其中阐释了危机理论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指出简单商品流通中,危机就可能出现,当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经济危机的就存在了出现可能性。

其次,马克思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生产过剩是固有的,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使经济危机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19世纪60年代,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此时的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研究的重点放在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揭示并分析了这种可能性存在的两种形式;其次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这一问题,揭示了危机从可能变为现实的几个前提,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以及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

危机理论

危机理论

危机理论(Crisis Theory)理论源起一、早期临床研究Lindemann在1944年Coconut Grove大火后,开始从事于火灾后悲伤反应的研究。

接着,精神病学家Gerald Caplan与社会工作者Howard Parad的后续研究,使危机处遇理论在1960及1970年间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其间,Tyhurst(1958)指出一般健康的人在遭受严重压力后的反应,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的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故其界定危机为短暂的情绪沮丧,乃因危险的事件所引发,故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创伤之事件。

而Caplan则强调危机是体验个人较好或较差情绪上的平衡之珍贵的经验。

嗣后,他成为以小区为基础之危机介入服务的倡导者。

1949年,Reubin Hill受系统理论的影响,研究因战争所造成的家人离散与重聚,关注于家庭压力的社会性结构,并建立家庭压力理论(ABCX模式),Hill的理论,嗣后被广泛运用在解释和预测家庭的失功能及家庭的解组。

A(事件)-相互影响B(家庭对压力掌握之资源)-相互影响C(家庭对危机之界定)-产生X(危机)。

BC 视其家庭本身之结构与价值之不同。

二、压力与疾病危机理论受心理学对压力反应的研究影响很深,Selye(1956)对生活史的研究,指出在自然状况下,有机体会与环境达其平衡,但一旦部份改变时,则会造成全部与环境失衡,而产生压力,故有机体会产生机制去应付改变。

倘有机体长期处于对压力对抗失败的情境中,则会导致疾病。

三、压力与因应Lazarus(1966)强调对压力的响应,是在于对压力反应之中介因素,诸如:个人对事件之认知及所赋予之意义,就该事件所掌握之有效资源视为威胁或挑战。

因应理论(coping theory)假设人是很少正向去面对生活事件,但是会积极去改变压力或个人对事件的解释。

生态学对压力与因应的认知,强调长期角色之紧张,造成压力。

因社会地位、性别、种族、年龄、婚姻状态所造成之疾病比例(含精神失序),低社经地位的人所占比例较高。

马尔萨斯、马克思、凯恩斯的危机理论比较

马尔萨斯、马克思、凯恩斯的危机理论比较

(一)马尔萨斯危机理论简介马尔萨斯把有效需求不足论建立在生产与消费失衡的基础上。

他认为,如果消费的增长速度持续地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就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导致这一结果的首要原因是积累过度。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担负积累任务的资本家往往其消费相对于收入过少,他们的消费与他们的收入不成比例。

消费过少的另一面是积累过度,而积累过度“必然会使商品的供给超过这社会的结构和习惯所能容许的有利消费的程度”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积累过度意味着富人们消费的奢侈品相对于收入而言过少。

显而易见,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不足造成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消费不足呢?马尔萨斯认为,消费不足是因为消费受到如下限制:第一,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限制了消费第二,有产者收入中积累比例太大,除了收入过多之外,还因为他们从事生产的目的“是生产而不是消费”,发财致富的动机使他们热衷于积累。

第三,人们对某一种消费品(包括奢侈品)的消费是有限度的,而生产的增长往往是使原有品种的产量增加,新品种消费品受生产技术限制,其出现的速度小于生产发展的速度,这也是导致消费落后于生产的原因之一。

第四,“人类社会的历史充分表明,对日用品和奢侈品的有效嗜好,不是需要的时候立刻就有,而是必须慢慢地养成。

”,这样,当一种新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或被引进时,可能会因为消费能力的缺乏而没有需求。

马尔萨斯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结果是:商品销价普遍降低到正常价格之下,而工资和生产成本并不会相应降低,因此商品跌价必然引起利润下降,当利润率低到一定水平,积累就会停止,经济衰退、产品大量过剩、工人大量失业的危机就会爆发。

这就是马氏所描述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后果。

所以马氏认为,要防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要千方百计促使有效需求增加。

(二)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马尔萨斯把凡是能促进消费的措施都作为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

因为他认为市场上缺乏的不是购买的能力,而是购买的愿望,购买的愿望最终又是由消费制约的。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贝克认知疗法:
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 情绪及行为,异常认知产生了异常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中介,情感 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认知相关。
艾里斯认知情绪疗法:
它以理性思维方式和观念代替不合理思维方式,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最大程 度地降低不合理理念给他们情绪所带来不良影响,以此使自己心理臻于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6页
扩展危机理论主要观点:
(一)心理分析理论 (二)系统理论 (三)适应理论 (四)人际关系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第7页
(一)心理分析理论
经过取得进入个体无意识思想和过去情绪经历路 径,能够了解伴随危机不平衡状态。 为何一个事件会发展成为心理危机? 心理分析理论假设一些儿童固着作为主要解释。
认知干预理论不但重视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而且很重视干预对象认知方式 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友好
客观事件或外部刺激→认知→个体情感行为
中介原因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第20页
行为干预理论:实现特定行为改变,降低或消
除个体在危机中一些不良行为,培养或提升个体一些良 好行为,从而提升个体对危机免疫能力(实现对特定行 为改变)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第11页
心理危机发生,除了客观性危机情境作用 外,还包括面临危机个体人格特征方面问 题。布罗克普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 “危机人格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第12页
危机人格论
危机人格论认为,轻易陷入危机状态个体,在人格特征上含有一定特异性:
①注意力显著缺乏,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审时度势,处理问题时只看表面,从不考 虑问题实质,所以轻易出现应付和处理问题不妥。

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经济危机理论是研究经济危机发生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经济危机的定义、分类以及各种经济危机理论的解释和分析等。

经济危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失业增加,经济衰退或恶化等现象普遍发生的严重经济事件。

经济危机的发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研究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更好地预测和避免经济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周期理论是最早和最为经典的一种经济危机理论,它认为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危机期和复苏期。

经济周期的变动由多个因素引起,主要包括技术进步、投资周期、信心指数等。

经济周期理论的意义在于帮助分析和预测经济走势,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战略提供参考。

信用周期理论强调信用和金融系统的作用,认为信贷紧缩和金融危机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信用周期理论的意义在于帮助界定金融政策的重要性,警示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和控制,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结构失衡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问题,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

结构失衡理论的意义在于提醒政府应加强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平衡发展。

金融市场不完善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失灵和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金融市场不完善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金融市场的和完善,加强金融监管和信息透明度。

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对于经济危机的预测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经济危机理论能够揭示经济危机的规律和原因,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好地了解经济运行,从而提高预测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其次,经济危机理论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提供指导,避免过度刺激或过度紧缩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第三,经济危机理论还对于企业和个人进行风险管理和策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减少经济危机对其造成的损失。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研究经济危机理论还能够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强金融监管和控制,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危机实质及根源1、实质:生产过剩的危机。

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基本矛盾的表现:(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高涨阶段:就业日增—物价回升—利润增多—信用活跃—经济繁荣—猛烈扩张—比例破坏(二)经济危机再生产的周期性1、周期: 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危机阶段……2、原因; 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导致危机的再次爆发3、物质基础: 固定资产的更新作用:使经济走出萧条、为下次危机到来准备物质条件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1、萨伊:不承认资本主义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危机;2、李嘉图: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美好、永恒的制度。

(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1、物物交换情形:买卖同时,供给会创造需求,社会不会爆发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2产普遍过剩的危机。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3、原因分析:(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只要人类存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就不会停止。

(2)作为物质生产特定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由于其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却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一般,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错误结论。

4、意义:(1)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2)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3)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过渡性(4)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能消灭经济危机吗,为什么?答:(1)不能。

危机理论

危机理论

危机理论(Crisis Theory)壹、理论源起一、早期临床研究Lindemann 在194 4年Coconut Grove 大火后,开始从事于火灾后悲伤反应的研究。

接着,精神病学家Gerald Caplan 与社会工作者Howard Parad 的后续研究,使危机处遇理论在1960及1970年间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其间,Tyhurst (1958)指出一般健康的人在遭受严重压力后的反应,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的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故其界定危机为短暂的情绪沮丧,乃因危险的事件所引发,故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创伤之事件。

而Caplan 则强调危机是体验个人较好或较差情绪上的平衡之珍贵的经验。

嗣后,他成为以小区为基础之危机介入服务的倡导者。

1949 年,Reubin Hill 受系统理论的影响,研究因战争所造成的家人离散与重聚,关注于家庭压力的社会性结构,并建立家庭压力理论(ABCX 模式),Hill 的理论,嗣后被广泛运用在解释和预测家庭的失功能及家庭的解组。

A( 事件) -相互影响B( 家庭对压力掌握之资源) -相互影响C( 家庭对危机之界定) -产生X( 危机) 。

BC 视其家庭本身之结构与价值之不同。

二、压力与疾病危机理论受心理学对压力反应的研究影响很深,Selye (1956)对生活史的研究,指出在自然状况下,有机体会与环境达其平衡,但一旦部份改变时,则会造成全部与环境失衡,而产生压力,故有机体会产生机制去应付改变。

倘有机体长期处于对压力对抗失败的情境中,则会导致疾病。

三、压力与因应Lazarus(1966) 强调对压力的响应,是在于对压力反应之中介因素,诸如:个人对事件之认知及所赋予之意义,就该事件所掌握之有效资源视为威胁或挑战。

因应理论(coping theory) 假设人是很少正向去面对生活事件,但是会积极去改变压力或个人对事件的解释。

生态学对压力与因应的认知,强调长期角色之紧张,造成压力。

4r危机管理理论

4r危机管理理论

4r危机管理理论
4R危机管理理论是一种灾难管理的理论,包括检测、应对、干预和恢复四个基本步骤,旨在有效运用组织事件来应对危机。

这一理论由美国灾难心理学家约翰·斯坦森(John D.Stern)提出。

斯坦森认为,将灾难管理分解成4个步骤,可以帮助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适应危机,并以有效的方式应对危机。

首先,检测:因为有许多无形的威胁可能会对组织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组织需要对威胁进行及时的检测,以便有效调整组织策略,有效预防危机发生。

其次,应对:假定危机发生,组织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降低危机对组织的不利影响。

它包括从相关部门获取必要的资源,策划组织内部的应对机制。

第三,干预:一旦准备好应对措施,组织就可以采取干预措施,以使组织恢复正常状态。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促进组织重构的措施,如重新组织管理团队,实施新的组织结构,引入新的技术等。

最后,恢复:组织应该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提高组织的内部能力、激发组织内部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以便恢复有序的运作状态。

4R危机管理理论是一种有效的灾难管理理论,可以帮助组织在危机环境中应变,并以有效的方式管理危机。

组织应该慎重考虑,以便提前检测、应对、干预和恢复,以更好地管理危机,降低危机对组织的不利影响。

危机理论概述

危机理论概述

危机理论概述(1)危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危机的概念是由凯普兰最先提出来的。

[2] 凯普兰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当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也就是危机状态。

简言之,危机意味着稳态的破坏。

危机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期:危机前状态、易感期、重整期。

(2)危机的定义什么是危机?迄今为止,对于危机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

危机管理研究专家和实践者都基于危机的实例来阐述危机和危机管理的不同方面。

[3]1. 福特斯(Foster,1980)发现“危机有四个显著特征:急需快速作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员工、物质资源和时间”,并将此作为危机的定义。

“紧急决策”、“人员严重缺乏”、“物质严重缺乏”、“时间严重缺乏”是危机情境的几个基本要点。

2. 罗森塔尔和皮内伯格(Rosenthal and Pijnenburg,1991)勾勒出更广泛的危机概念:“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

”3. 巴顿(Barton,1993)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危机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

巴顿还将危机影响的范围扩大到人和组织的名声,并由此认为沟通形象管理是必要的。

4. 格林(Green,1992)注意到危机管理的一个特征是“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

他声称:“一旦发生危机,时间因素非常关键,减小损失将是主要任务。

”格林认为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将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5. 米托夫和皮尔逊(Mitroff and Pearson,1993)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

危机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

危机理论概述范文

危机理论概述范文

危机理论概述范文危机理论是一种关于组织或个人面临突发事件的响应和管理的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侧重于分析和解释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处理方法,以及在危机情况下如何做出合适的决策。

危机是指在组织或个人遭受严重威胁或混乱的情况下出现的紧急情况,可能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

危机可能是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恶意攻击等导致的。

而危机理论旨在帮助组织或个人面对危机时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

危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危机是不可预见的,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准备和应对策略来降低其影响。

具体来说,危机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1.危机识别:首先,必须能够识别潜在的危机,预见可能的威胁。

这需要对组织或个人面临的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只有在识别和理解危机的潜在风险之后,组织或个人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2.危机管理:一旦危机发生,组织或个人需要迅速做出反应,以尽量减轻危机的影响。

危机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决策和行动,包括信息收集、团队组织、资源管理、传媒沟通等。

通过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提高组织或个人应对危机的能力,保护利益和声誉。

3.危机沟通:在危机发生时,有效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组织或个人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外界传达信息,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混乱和误解。

危机沟通应该是开放、透明和坦诚的,同时考虑到各方的反应和需求。

4.危机学习:危机理论也强调了危机事件的学习价值。

通过对危机的总结和分析,可以识别出潜在的改进点和风险,以避免未来可能的危机。

危机学习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或个人,鼓励反思和持续改进。

总之,危机理论为组织和个人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理解和应对突发事件。

它强调了危机的不可预见性,但也强调了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准备和应对策略来降低其影响。

通过危机识别、危机管理、危机沟通和危机学习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危机,保护利益和声誉。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将危机从它的发生到应对的整个过程分解为几个独立
的阶段的理论。

它认为,危机在生命周期中具有五个不同的阶段,其中每一阶段都要求不同的技能和方法来以有效地处理危机,并且各自的存在有助于危机的解决。

第一阶段是潜在危机期,它是指一个组织实施危机准备计划的开始阶段。

为了
及早做好准备,组织应该对影响其生存状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作出必要的准备,使其能够应付潜在的危机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应变危机期。

危机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组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
应急措施,避免危机发展得太快,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降至最低水平。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组织应该有效地设计应急预案,使组织在发生危机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同时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

此外,危机处置期是指组织正在处理已发生的危机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组织
需要准确识别危机,明确危机的性质,分析发生危机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对抗策略。

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在组织恢复正常之前尽可能快地消除危机影响。

最后是危机平息期。

组织在处置危机后,会进入危机平息期,即回归正常状态
的期间。

在这一阶段,组织可以审视危机状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危机的种类,并规划未来的应急响应活动,使公司能够适应未来危机的发生。

以上就是危机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它是一种从危机问题的发生到解决的整个
过程的理论,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危机、预防危机、做出快速反应以及有效应对危机,从而有效管理危机,保护组织的正常运行。

危机周期理论

危机周期理论

危机周期理论是金融学家威廉·阿德里亚斯(William Adler)提出的理论,它描述了经济发展中经济波动发生的规律。

它以一个跟把商业间歇和经济衰退作为一个周期,并且根据这个周期,可以长期预测经济收入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工作状态。

危机周期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中,经济波动是周而复始的,它按照一定的周期出现,并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对经济收入和金融市场有显著的影响。

危机周期理论包括四个主要的阶段:衰退期,反弹期,繁荣期和放缓期。

衰退期是危机周期理论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家经济收入会出现下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会出现上升,投资者会持续紧张,因此金融市场会处于低迷状态,将抑制投资。

反弹期是危机周期理论中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家经济收入会出现上升,投资者的信心会逐渐提高,因此金融市场会逐步恢复,投资和消费会有所增加。

繁荣期是危机周期理论中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投资者对国家经济收入有较高的信心,因此金融市场活跃,投资和消费几乎达到最高水平,以及国家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

放缓期是危机周期理论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投资者对国家经济收入的信心会逐渐下降,资产的价格会出现拐点,因此投资和消费会逐渐减少,金融市场也将会处于低迷状态。

以上就是危机周期理论的基本原理。

它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预测经
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政府在经济收入和金融市场管理方面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理论概述
(1)危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危机的概念是由凯普兰最先提出来的。

[2] 凯普兰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当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也就是危机状态。

简言之,危机意味着稳态的破坏。

危机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期:危机前状态、易感期、重整期。

(2)危机的定义
什么是危机?迄今为止,对于危机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

危机管理研究专家和实践者都基于危机的实例来阐述危机和危机管理的不同方面。

[3]
1. 福特斯(Foster,1980)发现“危机有四个显著特征:急需快速作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员工、物质资源和时间”,并将此作为危机的定义。

“紧急决策”、“人员严重缺乏”、“物质严重缺乏”、“时间严重缺乏”是危机情境的几个基本要点。

2. 罗森塔尔和皮内伯格(Rosenthal and Pijnenburg,1991)勾勒出更广泛的危机概念:“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


3. 巴顿(Barton,1993)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危机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

巴顿还将危机影响的范围扩大到人和组织的名声,并由此认为沟通形象管理是必要的。

4. 格林(Green,1992)注意到危机管理的一个特征是“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

他声称:“一旦发生危机,时间因素非常关键,减小损失将是主要任务。

”格林认为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将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5. 米托夫和皮尔逊(Mitroff and Pearson,1993)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

危机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

这些行动包括“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

以上关于危机与危机管理的阐述基本涵盖了危机的情境和危机管理的基本任务。

我们可以将危机的定义为危及企业形象和生存的突发性、灾难性的事故或事件,这些事故或事件将给企业和公众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破坏企业形象,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生存。

他的特点是:突发性、严重危害性和舆论的关注性。

(3)危机的类型
1. 人力资源危机
企业最经常面临的,而且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首要危机均是人力资源危机。

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
大的冲击。

近几年,中国企业内部高级职业经理人集体叛逃事件层出不穷。

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的骨架,一旦成批流失,势必给企业带来伤经动骨之痛。

频繁的中高级职业经纪人集体叛逃,暴露了被炒企业原有的管理问题,以反映了同行业竞争的激烈。

2. 产品/服务危机
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灵魂,当企业出现产品/服务危机时,如果处理不当,往往还会引发媒体危机、客户危机,以及因经济抵制、索赔、诉讼等诸多连锁性危机。

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进一步提升。

而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如果得当,则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进一步提升。

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如果选择不采取措施和观望态度,往往会使企业“兵败如山倒”,产生很大的公关问题。

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既是共同市场的合作者,也是局部利益的竞争者,甚至使投诉与诋毁并存的,因此它们是一种动态的、多元的关系。

当企业与客户产生纠纷时,不外乎三种责任形式:企业责任、客户责任、双方责任。

如果是企业责任,企业必须无条件退让,以便息事宁人;如果是客户责任和双方责任,企业需要巧妙让步。

3. 领导危机
如果产品有生命周期一样,企业领导人也有领导力的生命周期。

企业领袖带领企业在市场中角逐成长,继而成熟,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个衰退的过程。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领导者个人的能力、精力、知识结构出现不适应时,就需要吐故纳新,将接班人计划纳入体系中来。

而正是这个交替的过程,如果处理不好,企业将会出现混乱,影响企业走出困境获得再一次的发展,危机也就在这个时候光临企业。

但是企业的接班人往往为管理层有意无意的忽视。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4年对478家企业的调查报告,仅有17.2%的企业在平时就比较注重培养高层管理人员的“接班人”,一旦出现重要管理人员意外离职情况,继任者能够立即补缺,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不会造成过大影响。

4. 财务危机
市场竞争是一出现代游戏,游戏有游戏的规则,动态的市场会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微软离倒闭只有18个月”,这是比尔﹒盖茨的危机管理原则。

[4]民营企业都存在着“原罪”的问题,经历资本原始积累的疯狂,鲜有企业是干净的,企业都留着或长或短遗留问题。

出现危机,往往会引起企业的重大问题。

企业要学会及时转身,要擅长应对危机问题,要懂得并舍得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以公益等形式回报社会。

5. 安全事故与公关危机
安全属于人的基本需求,是必须确保的需求。

如果企业不小心触碰到了这条高压线,会引发公众的舆论、政府的全面介入,企业会陷入四面楚歌。

安全事故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安全事故,二是企业产品安全事故,都一定要想办法拒绝。

北方航空公司空难事故发生后,媒体竞相报道,民航行政主管部门全面介入,旅客出行时拒绝选择北方航空公司。

北方公司的生意萧条,业务锐减,因此,企业需要有危机应变以及管理能力。

而扎实的应变和管理能力则有待于日常的管理和培训才能获取。

(4)企业危机的特点
对于企业而言,危机通常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 突发性:
危机爆发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始料未及的。

2. 聚焦性:
进入信息时代后,企业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

媒体对危机来说,就象大火借了东风一样。

3. 破坏性:
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4. 紧迫性:
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

5. 信息资源紧缺性:
危机往往突然降临,决策者必须做出快速决策,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混乱和惊恐的心理使得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出现瓶颈现象,决策者很难在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准确的信息。

6. 不确定性:
事件爆发前的征兆一般不是很明显,企业难以做出预测。

危机出现与否与出现的时机是无法完全确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