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故宫的离合》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故宫的离合》读后感
《两个故宫的离合》读后感
说起故宫,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北京有一个故宫,台北也有一个故宫,是战乱使原本属于一家的故宫博物院分隔海峡两岸。
命于天”、“君权神授”,因此,要保持政权的正当性、统治的权威性,往往就需要一种权力和文化延续的象征,从“和氏璧”,到“鼎定中原”的“鼎”,都是这层意思。
《两个故宫的离合》中提到的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建构了现在故宫的雏形”,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统治华夏的朝代,但清朝的历代皇帝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远胜于过去的汉族皇帝,爱好及收集文物的兴趣也远超前朝,乾隆又是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根底比较扎实、文物造诣最为深厚、收集文物最为热心的皇帝。
他用这种方式表明了自己与满族统治阶层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中,以此赢取知识分子与平民百姓的认同。
其实这就是一种政治意味很强但又很巧妙的文化宣示。
国民党败退台湾,将相当部分的故宫文物迁移到台北,成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它自然成了蒋
杜正胜
论的。
问题在于,杜正胜的这些主张和行动,有很险恶的政治算计,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让台北故宫彻底地“去中国化”,为民进党的“台独”政策服务。
因此,他在台北故宫走马上任后的“去政治”言行,本身就掉入了“台独”政治的泥淖,其虚伪性就不言而喻了。
北京故宫的前身是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之后,在紫禁城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
本书的第三章“漂泊的文物”、第四章“文物到台湾”,以17岁的高中毕业生那志良进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从此与故宫文物结下不解之缘;并亲身保护故宫文物在抗战的烽火中踏上迁移的漫漫旅途。
1949年又随故宫文物移送台湾,几十年与文物的生死与共,成为“故宫的活字典”为线索,描述了故宫文物在日寇入侵、国共内战中的命运沉浮。
这两个章节可能是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
我们
险象环生;
但
台的决定后,具体负责此事的时任教育部次长杭立武周密组织、紧张运作,克服重重困难,总算不辱使命。
当他即将坐上国民党政府的最后一班赴台航班时,张大千抱着数百张敦煌壁画赶到机场,希望将这些贵重文物运到台湾妥善保存。
杭立武没有犹豫,抛下了自己的三大件行李箱,腾出宝贵的空间,将这些壁画紧急装上飞机,他对张大千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这些画到台湾以后要捐给政府。
”
文革之中,狂热的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叫嚣要“烧掉故宫”,周恩来总理得知后立即指示:“一定要保卫故宫。
”于是暂停对外开放,故宫收藏品被牢牢锁进仓库里,避免了在十年浩劫中毁于一旦的危险。
这些都说明了,尽管国共两党政见不同,但正是有了下至那志良,上到周恩来、杭立武那样的仁人贤士的悉心呵护,故宫的文物才得以在战火内乱中保全。
中华文明有这样的守护者,民之甚辛!国之甚辛!
合。
迁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