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教案(第一章 绪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的概念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广义地说,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
狭义的现代汉语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二、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如果要解释什么是普通话也是这个内容: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语言有三个基本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普通话的定义正是从这三个方面作了规定。
但这三个方面只是粗略的勾勒出了普通话的一个大致轮廓,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明确。
如“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不是北京话的语音都可以作为我们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那么,什么样的作品算得上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举例说明,如老舍、赵树理、鲁迅、毛泽东的作品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此外这些人的作品中是不是每个句子都是规范的呢?所以这个定义还有很多的问题,其实还很不明确。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
从文献来看,早在先秦时代汉语就存在着一种共同语。
在春秋时期这种汉族共同语被称为“雅言”。
《论语·述而》篇说,孔子读《诗经》、《尚书》和《行礼》的时候是用“雅言”的。
又《诗经》包括十五国风,而用韵却没有什么不同;孔子周游中原列国,也没听说要别人翻译。
可见,“雅言”无疑就是当时比较通行于交际场合的通语。
汉代称为“通语”(扬雄《方言》),明代改称“官话”,辛亥革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称为“普通话”。
如今,普通话在台湾仍被称为称“国语”;在东南亚、新、马、泰称“华语”;英美也有称现代汉语为“官话”或“满大人”(mandarin)的。
要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可以从书面语和口语两个方面来谈。
(一)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
一般认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在先秦时代就产生了,当时口语和书面语基本一致。
但由于口语灵活多变,书面语保守,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口语和书面语脱节的情况,即“言文不一”的情况,嘴巴上说的和手上写的不是一回事了,如嘴巴上说:“哎呀,我真是痛苦呀!”写下来却是:“呜呼,痛哉!”这种言文不一的情况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汉代出现了一批注释家,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读不懂先秦时期的作品了)。
到了隋唐时期,言文不一的状况更加严重,人们已经很难读懂古人的作品,严重削弱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于是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形式就开始在民间产生了,这就是早期的白话文。
宋元以后一直到五四,虽然文言文一直占据着书面语的统治地位,但较能反映口语的“白话文”一直在民间流传发展着,并最终走向成熟取代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白话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变文。
谈到变文就要谈到佛经。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盛,当时为了普及佛经的教义,许多寺院和僧人或学者对佛经进行了翻译和讲唱。
从普及的角度讲,佛经宣讲的对象主要是市民阶层,因此在翻译佛经著作中,往往带有明显的口语化色彩(也有的是因为翻译者水平不高)。
现存最早的禅宗史《祖堂集》(五代南唐时编)卷四《药山和尚》:后只观望师兄来。
有一日造书,书上说:“石头是真金铺,江西是杂货铺,师兄
在彼中堕根做什摩?千万,千万,速来,速来!”
唐代出现了一种文学体裁——变文。
为了宣讲佛经教义,许多寺院采用十分通俗的说唱形式讲解佛经,或叙述历史事件或刻画人物形象或传播民间传说。
变文中大量运用了口语的词语。
《近代汉语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伍子胥变文〉》(P187):女子泊(拍)
纱于水,举头忽见一人,行步獐狂,精神恍惚,面带饥色,腰剑而行,知是子胥。
乃怀悲曰:“儿闻桑间一食,灵辄为之扶轮;黄雀得药封疮,衔白环而相报。
我
虽贞洁,质素无亏,今于水上泊沙,有幸得逢君子,虽即家中不被(备),何惜
此之一餐?”缓步上岸而行,乃唤:“游人且住,剑客是何方君子,何国英才?相
貌精神,容貌耸干。
……”按:《左传·宣公二年》载:灵辄饥困于翳桑时,受食于赵盾,盾并以箪食与肉遗其母。
后辄为晋灵公甲士,灵公伏甲欲杀盾,辄倒戈相救。
盾问其故,曰:“翳桑之饿人也。
”遂自逃去。
后遂成为有恩不忘报的文学典型。
《搜神记》卷二十: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
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
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
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枭所搏。
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
”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指三公),当如此环。
”
宋代产生了话本小说,这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的雏形,用通俗的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古人把讲故事称为“话”,“话本”就是故事的底本。
因为对象是市民阶层,所以口语的程度很高。
《大宋宣和遗事》:昨日是个七月七日节,我特地打将上等高酒来,待
和你赏七月七日则个。
把个门儿关闭闭塞也似,便是樊哙也踏不开。
唤多时悄无
人应,我心内早猜管有别人取乐。
果有新欢,断料必适来去者!那人敢是近上的
官员?
元代的戏曲中的口语程度也很高。
明清在宋代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白话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等。
这批艺术成就极高的白话小说广泛流传,使北京话成为最有影响的方言。
《红楼梦》第六回: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今日儿不得闲儿,二奶奶陪着也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要是白来逛逛便罢,有什么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
”
五四时期,长期流传在民间的这种白话文日臻成熟,五四运动中,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高举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旗帜,在全国发动“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成文文学语言的正统地位。
(二)汉民族共同口语的形成
元末明初说。
罗常培、吕叔湘:“共同口语的形成难于指明确切的年代,但是不会晚于十四世纪。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见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P98)
元初说。
张寿康举出元代“天下通语”为证,从而推出共同口语的形成,“应该说不晚于十三世纪”。
(《五四运动与现代汉语的最后形成》,见《中国语文》1979年4期245页)
再往前推分歧就更大了。
我们认为上述两说基本可信,因为自辽代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辽金元明清前后800年左右的时间定都北京,只有明朝初年有很短一个时期定都金陵),北京话在全国的影响很大。
明朝初年编订的朝鲜人学汉语的两本会话书《朴事通》和《老乞大》,用的就是北京话,可见当时北京话已具有代表汉语的身份。
《老乞大》:你是高丽人,学他汉儿文书怎么?你说的也是,各人都有主见。
你说我听着。
如今朝廷一统天下,世间用着的是汉儿言语。
我这高丽言语,只是高丽地面上行的,过的义州,汉儿地面来,都是汉儿言语,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别人将咱们,做甚么人看?/你这般学汉儿文书时,是你自心里学来?你的爷娘教你学来?是我爷娘教我学来。
你学了多少时节?我学了半年有余。
省的那省不的?每日和汉儿学生们,一处学文书来,因此上,些少理会的。
这种形成中的共同语,明清称为“官话”。
清代在福建广东设立“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并规定“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
清末官话正名为“国语”。
民国二年,蔡元培采用“注音字母案”,召开“读音统一会”,审订6500多字。
民国五年,成立国语研究会,发起了“国语运动”。
“国语运动”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北京话确立了民族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地位,它与白话文运动结合,形成了书面语和口头形式相结合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共同语的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地人民对学习统一的共同语也有了迫切的需要。
因此,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上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
会后,经各方研究,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
现行《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01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为普及推广民族共同语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四、汉语的分期
王力《汉语史稿》的分期:
(1)上古时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特点: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等等。
公元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中古时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
特点: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须的句子成分;处置式的产生;完整“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形尾“了”“着”的产生,去声的产生,等等。
公元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特点: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4)现代:二十世纪(五四时期)至今
特点: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大量增加复音词,等等。
一般分期:上古汉语(先秦汉)、中古汉语(唐)、近代汉语(宋元明清)、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现代汉语究竟从什么时候形成的?确切的年代还很难说,因为我们对于汉语史的研究还很不够,而且还牵涉到近代汉语什么时候结束的问题。
首先,分期的依据不能是社会变革。
我们知道,历史的分期往往以重大的社会变革为依据,分为古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近代史(鸦片战争至五四)、现代史(五四至建国)、当代史(建国至今)。
但语言的分歧不能以社会变革作为依据,因为语言的发展具有渐变的性质,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具有突变的性质。
五四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但我们不能认为人们的语言也会在一夜之间发生突变,由“之乎者也”变成“呢吗的了”。
其次,语言的分期不能以书面语作为根据。
如果认为五四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的区别的话,是错误的。
因为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只是书面形式的变化,并不代表真正的语言的实际状况,即活的口语。
认为五四以前人们都是之乎者也,五四以后人们都“呢吗的了”,是不正确的。
《红楼梦》时代书面语是文言文,但口语和现代几乎一样,所以红楼梦时期也应该是现代汉语时期。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1.汉语是我国各民族间的交际语。
国内使用人口占全国的97%。
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族、土家族、回族也都以汉语为第一语言。
民族交际语,属于真正的“国语”。
2.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约20亿),除了中国,汉语还分布在世界各大洲。
3.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1973年12月8日,联合国第28次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把汉语作为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其他五种语言分别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这里所说的“汉语”也现代汉语的狭义用法,即指“普通话”。
但使用量不到1%。
4.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
如今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开展,孔子学院在全球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建立。
有六十多个国家在学校中开设中文课。
每年两度的汉语水平考试(HSK,“汉托”)不断升温。
5.中国古代文明及古代汉语的强势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大国之一,汉族是文化最早发达并且是具有高度成就的民族,对人类的文化有很多有价值的贡献,在世界的文化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亚洲各民族语言的影响更加显著。
“汉族”、“汉字”、“汉语”构成的汉文化与周边其他文明(如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百越等)之间,互相接触和渗透,磨合和冲突,归化与流散。
汉族在输出文化的同时,汉语也给其他民族语言以很大的影响,其结果逐渐形成了汉藏语系不同语族、语支和语言的今天格局,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和邻邦的语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受汉语的影响相当深刻。
日本语中的汉语借词很多,据统计,日语中的汉语借词占日语全部词汇的55%,如“中国”、“中华”、“京师”、“疾病”、“生徒(学生)”、“先生”、“汉书(中国书)”、“唐风”(中国式)、“电话”、“散步”、“手表”、“落花生”、“砂糖”、“米”、“书”等等。
日本的文字可以说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汉字,一是假名。
其汉字中有一部分是日本自造的字。
1981年日本公布的常用汉字还有1945个。
假名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汉字简省而成的,变体假名简直就是中国的草书。
朝鲜语中的汉语词汇和日本语的情况大致相同。
朝鲜从374年起就用汉字,直到1949年才进行改革。
越南:从十世纪起大批汉字便输入越语,越南人仿效汉字的结构造出了所谓“字喃”。
越南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如肝、茶、糖、饭、报告。
越南人名、地名都用汉语,新名词也多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来的。
印度尼西亚语中也有不少汉语借词,如“内宠”、“舢舨”、“先生”、“茶碗”。
泰语,缅甸语中也有不少汉语借词。
有统计,马来语中的汉语借词有279个(见许友年《闽南方言对印尼语和马来语的影响》;《福建师大学报》81.2)。
在印欧语系的语言中,也有不少汉语的借词,如俄语、乌克兰语的“中国”源于“契丹”,俄语的“书”源于“经”(古声母G)。
许多语言中表示“瓷器”的词都跟表示“中国”的词是一个词,如土耳其语中的Cin即“中国”。
德语的Seide即丝绸的借
音。
印地语中的“糖”和“中国人”是一个词的两个意义,英语Soya[sɔiə](大豆)即“菽”的借音,由于汉语文学的传播,贾宝玉、阿Q都已成为世界语词。
第二节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
一、语言文字工作的简要回顾
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
(一)建国初期的组织、会议、任务
50年代初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10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接着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中央确定了当时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
”
(二)新时期的组织、会议、任务
1985年12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扩大了它的工作范围和政府职能,以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需要。
1986年1月6日至13日,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又联合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规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主要任务。
方针: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主要任务:(1)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2)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订各项有关标准;(3)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4)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5)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
中心任务:促进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
2000年10月31日九届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此法已于2001年1月1日生效实施。
二、促进汉语规范化
汉语规范化,就是根据汉语的历史发展规律,结合汉语的习惯用法,对普通话内部(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存在的少数分歧和混乱现象进行研究,确立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且依据标准消除分歧和不规范现象,从而使汉语沿着纯洁和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就是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所明确的:1.语音方面:以北京语音为标准
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是不规范的。
选择北京语音为标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自元朝建都以来,数百年来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是因为使用人数多,在全国流布范围广、影响大;三是因为北京语音系统结构简明,规律严整,音节悦耳动听。
当然并不是说北京话里任何一个语音成分都是标准音,都是普通话成分。
在北京语音里,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着一些分岐,如土话成分、异读等等。
如北京土话“你这个忒(tuī)难啦!”“我hàn/hài他”。
在北京语音里,轻声和儿化特别多,普通话没必要把它们全部吸收进来,应该吸收哪些,要进行调查和研究,作出抉择。
再如有些字在北京人口里读音也并不一致,如:波浪(bōlàng,pōlàng),跳跃(tiàoyuè,tiàoyào),教室(jiàoshì、jiàoshǐ),亚洲(yàzhōu,yǎzh ōu),比较(bǐjiào,bǐjiǎo)。
对于这类异读词,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曾加以审订,规定了前一种念法。
2.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将北方方言确定为现代汉语的基础语言,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北方广大地区历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
北方民族多为强势民族。
历代都城,多分布在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例如陕西、河南、河北等地。
北方地区的语言随“政府行为”的力量得以扩大和传播。
二是历代文献和文学作品,几乎都是使用北方方言词汇写成的。
例如:孔孟之学、儒家经典甚至诸子百家。
北方话与“官方语言”在词汇系统上形成水乳交融的关系。
十三世纪以来北方话词汇就随着官话和白话文学传播开来,因而它在全国有极大的普遍性。
尤其是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交通的发展,各地人民接触的频繁,再加上报纸杂志,文学作品广播电视电影的影响,北方话词汇的传播就更加深入、广泛了。
三是因为北方方言使用的地域最广,使用的人口也最多。
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长江流域的重庆、南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都使用北方方言。
普通话词汇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但不是说北方话中所有的词都可以进入普通话。
北方方言中某些过于土俗的词语,地方色彩太浓,只在狭小的地区使用,在普通话里有完全同义的词语可以代替,它们不应吸收到普通话中,应加以舍弃。
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地板”(地)、“婆姨”(老婆);四川的“抄手”(馄饨)、“锅魁”(烧饼);北京话中的“老爷儿”(太阳)、“丫子”(脚)等。
同一事物,在北方方言中各地区说法不一致的,应当采取比较通行的词作标准,如“玉米、
棒子、苞米、珍珠米、老玉米”应选用通用的“玉米”,“土豆、洋芋、马铃薯、山药蛋”应选用“土豆”。
为了丰富词汇,普通话也要从方言、古代汉语、外来语中吸收一些所需要的词,如:垃圾、诞辰、沙发。
如何正确吸收这些词,而排除一些分歧现象,也是词汇规范化所要研究的内容。
词汇的规范化还要注意抵制生造词。
抵制生造词并不是反对创造新词。
新词的创造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创造出来的新词绝大部分是经得起社会和时间的考验的。
至于生造词完全是个人任意拼奏出来的,不合一般习惯,它必然会削弱语言的交际作用,造成语言的混乱,所以必须加以抵制,如:“某部三十名干战自费订阅《写作》”(《写作》84、5);“机场上阳光明灿,满目鲜花和笑脸。
”(《新青年》85、7)
3.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1)白话文是与文言文相对应的概念。
白话就是口头说的民族共同语。
古代白话是指古代口语化作品,例如唐代的传奇、宋代的市井文学、清代的笔记小说等;现代白话就是普通话。
白话文是用白话写成的文章和文学作品。
(2)“著作”就是文章和文学作品。
著作多是经过字斟句酌,反复修改的作品。
著作的作者一般应具有较好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
(3)“典范”的含义指经典和规范。
“现代白话文著作”数不胜数,可作为语法规范的作品应是经典性的著作。
即使是“名人名作”,如果不是经典或规范的,也不在此例。
这就排除了“以人划线”和简单化,例如,即使像鲁迅、郭沫若这样的语言大师,也有非典范的作品。
另一方面,“典范”的著作必然经得住推敲,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凡是经过多人反复推敲,社会权威机构发布的文章文件,都具有语法规范的价值。
例如:政府公文、教材、报刊重要文章(如社论)、影视传媒中的严肃作品等等。
某些欧化的说法,进入当代作品的某些方言句式都是不规范的,当然不能吸收到普通话中。
语法上、逻辑上有毛病的某些流行说法要从普通话中消除,或予以改正,使之合乎规范。
至于普通话内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绝然相反的两种说法,也是语法规范工作应注意的现象。
如:“来北京之前,他……”与“没来北京之前,他……”;“除非……才”和“除非……不”;“难免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差点”和“差点没”,“好(容易、热闹)”和“好不(容易、热闹)”。
当然方言语法、外民族语言语法中有用的东西可适当吸收。
如吴语中的“穿穿看”、“唱唱看”的“看”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已经收入普通话中了。
再如,“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的学习榜样”等外语格式都已被吸收过来,使我们的语言更为精密、准确、更富于表现力了。
(二)怎样进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