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红鞋
韩松落
杨小萱家里,有两双鞋是动不得的。

一双是她姥姥留下的绣花鞋,粉红色的底子,绣着精致的花样。

那鞋子据说是她姥姥少女时代亲手做的,一辈子也只穿过一次,在出嫁那天。

杨小萱的妈妈唯一的偶像,就是会做绣花鞋的姥姥,她是杨小萱妈妈捏着绣花鞋时永恒的话题:“我,不及她的百分之一,你,不及你姥姥万分之一。

”杨小萱很不耐烦:“一双绣花鞋。

”她妈妈说:“你说什么?”
另一双是她哥哥留下的。

杨小萱原来是有哥哥的,1978 年,她爸爸妈妈带着三岁的哥哥返回西安时,哥哥在火车站走丢,到现在也下落不明。

她妈妈每每提起小哥哥,就陷入半昏迷状态,捏着小鞋子哺喃地说着:“我要是当时不拿那个搪瓷缸子去接开水……”突然又睁开眼睛,目光炯炯地盯着杨小萱:“怎么丢的不是你!”家里遇到搬家及墙缝漏水,她妈妈绝对少不了要说几句“要是你哥哥在就好了”。

杨小萱也不恼:“要是我哥哥在,全球气候肯定不会变暖”。

她妈妈又说:“你说什么?”。

不能跟姥姥比,更不可能跟哥哥比,杨小萱觉得自己不男不女,十分苦恼。

她小时候渴望的是一双红鞋,但提都不敢提。

她是家里的隐形人。

报考大学,她的目标是离家越远越好、专业越强悍越好,于是成为交通大学道桥专业的学生。

大学毕业,顺理成章地进了施工单位,一年有大半年时间,挤在男人堆里,在荒山秃岭施工作业,心情倒非常好。

好日子终于因为妈妈的电话结束,电话那头,妈妈又气急败坏又不耐烦地说:“你回来吧!回来吧!”潜台词分明是:“回来也没有用,要是你哥哥在就好了。


那一年海南又慢慢热起来,她爸爸当初的战友找上门来,说是三万块就可以在海南买一块地算作入股,从此以后年年有分红,十分诱人,他爸爸热心地在厂子里召集入股,居然筹到了买十六份地的钱,钱一交出去,老战友立刻人间蒸发。

她爸爸豪气干云地承诺由他还钱,第二天却在浴室摔了一跤,从此半身不遂,躺在床上。

除掉自己家出的那一份钱,欠的钱是四十五万。

那一年,一个效益稍好的单位的员工薪水,大约是一千二百块;黄瓜,即便春节也不过两块钱一斤。

杨小萱按着计算器,眼前浮现出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以及将近四百个揣着当月薪水的工人。

第二天很快来了。

她挨个去那些股东家拜访,一家家承诺还钱。

有人面罩寒霜,有人连哭带骂,有人门都不给开,有人还算和气,甚至捧了茶出来,但话语间分明隔着一层,有人已经不抱任何希望,肯听她讲话也更像是自我安慰,也有人生怕不还他家的钱,或者还得太迟,小心翼翼地表示:“利息我们就不要了。


她去单位请了长假,在街口盘了一间铺子,一心一意地开始卖鞋子。

三个月后渐渐开始有了收益。

开始一点点地还债。

她把债主分了几拨,有了钱,先还给那些家里有病人的、有孩子上学的,宽裕点,再给别的一家家还。

债确实是在减少,但似乎还是太慢了,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消失得十分缓慢。

杨小萱每次坐在鞋子中间,半夜三更地贴着标签,会突然被这二十二万五千斤黄瓜压得喘不过气来,她胸口发闷,但一刻也不敢停。

她渐渐和债主们培养出一种奇异的感情,有时候她上门还钱,赶上他们吃饭,他们也热情地招呼她,她也不客气,偶然也会坐下来吃一点,店里遇到麻烦,也找有门道的债主帮个忙,有时候去还钱,赶上他们心情好,还要推让一阵子,春节还常常把他们约齐了,一起吃个饭。

三年、五年、六年,二十二万五千斤黄瓜慢慢减少,她甚至买了一辆二手的客货两用车,又匀出钱来交了首付,买了一处新房子,把朝阳的那间给了躺在床上的爸爸和妈妈。

有天,杨小萱听见妈妈跟楼下的人说“还是女儿好”,口气酷似计划生育宣传员。

杨小萱记得非常清楚,全部债务还清楚那天,是2005 年8 月12 日。

她曾经无数次设想过这一天,但这一天当真来了,她却十分平静,去最安静的宾馆开了一个房间,关掉手机,一直睡到第三天的早晨。

她在自己的货品里,挑出一双红鞋子,仔细地穿在脚上。

她开着车向西,一直向西,当年她造的桥,应该还在。

她要去看那些桥。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如开头提及姥姥的绣花鞋和哥哥的鞋,意在突出在妈妈眼里,杨小萱不如姥姥心灵手巧,也不如她哥哥“有用”。

B. 文中多次写到“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突出了债务的沉重,形象地写出了杨小萱巨大的心理压力,为塑造杨小萱形象作了有力的铺垫。

C. 杨小萱的父亲热心召集工人入股,在上当之后又勇于承担,承诺还钱,这些对杨小萱都是一种无形的感召,是其主动承担家庭重任的精神源泉。

D. 那些工人债主们对杨小萱前后的态度变化,是杨小萱还债的诚意和实际行动感化的结果,小说这样写是从侧面揭示杨小萱为人的可贵品格。

2. 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杨小萱这一人物形象。

3. 探究小说要以“红鞋”为题的用意。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意为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

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中国诗词大会”中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年度总冠军。

“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蛛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
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手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有改动)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的特点。

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文章第五段以“中国诗词大赛”为例,意在表明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突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在人们心中的重量和影响力。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边塞诗歌的巅峰之门,正是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只有多阅读这些古典诗词,才能实现这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 家国情怀积淀于所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整个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抱孙
老舍
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也不能怪儿媳妇成天着急;本来嘛,不是不努
力生养呀,可是生下来不活,或是不活着生下来,有什么法儿呢!就拿头一胎说吧:自从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儿媳妇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觉都不许翻身。

哪里知道,到了五个多月,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难道这还算不小心?哼,他竟自死了。

命该如此!
现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象轧马路的石碾。

看着这个肚子,王老太太心里仿佛长出两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发笑的。

王老太太可不只是祷告烧香呀,儿媳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

半夜三更还给儿媳妇送肘子汤,鸡丝挂面……儿媳妇呢,点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饼: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

孕妇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婆婆、儿媳、娘家妈对于此点都完全同意。

收生婆已经守了七天七夜,压根儿生不下来。

偏方儿,丸药,子孙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灵验。

到第八天头上,少奶奶疼得满地打滚。

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还是不中用。

收生婆施展了绝技,却一无成绩。

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

王老太不同意。

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王家要“养”下来的孙子,不要“掏“出来的。

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又耗了一点钟,少奶奶直翻白眼。

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

媳妇死了,再一个;孩子更要紧。

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来。

告诉了收生婆,拉!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

上医院吧。

一到医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

还得挂号?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咳,为孙子,忍了。

医生来了。

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汉给接生。

这一阵还没炸完,又出来两个大汉,抬起儿媳妇就往床上放。

老太太连耳朵都哆嗦开了!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个年青青的孕妇,怎么一群大汉来动手脚的?“放下,你们这儿有懂人事的没有?要是有的话,叫几个女的来,不然,我们走!恰巧遇上个顶和气的医生,他发了话:“放下,叫她们走吧!”
王老太太咽了口凉气,咽下去砸得心中怪热的,要不是为孙子,至少得打大夫几个最响的嘴巴。

县官不如现管,谁叫孙子故意闹脾气呢。

抬吧,不用说废话。

果不出王老太太所料,得用手术。

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大夫说:孩子太大,用手术,大人小孩或者都能保全。

不然,全有生命的危险。

王老太太一个字没听见。

掏是行不开的。

“那么你不要孙子了?”果然有效。

等了不晓得多大的时候,眼看就天亮了,才掏了出来,好大的孙子,足分量十三磅!王老太太不晓得怎么笑好了,拉住亲家母的手一边笑一边刷刷的落泪。

亲家母已不是仇人了,变成了老姐姐。

大夫也不是
二毛子了,是王家的恩人,恨不得马上赏给他一百块钱。

好容易看见大夫出来了。

王老太就要求媳妇和孙子出院,理由是头胎孙子要办三日宴,医生不同意,再三相劝无效后,怒道“莫非三日宴比人命重要”?
王老太确是以为办三天比人命要紧,可不便于说出来,因为娘家妈在旁边听着呢。

“叫她躺着招待客人,不必起来就是了。

大夫还是不答应,“你自己看看去,她能走不能?”
儿媳妇在床上放着的一张卧椅上躺着呢,脸就象一张白纸。

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紧跟着炸了烟:“怎么不叫她平平正正的躺下呢?直着呀,肚子上缝的线就绷了。

”大夫说。

“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王老太太总觉得大夫没有什么高明主意。

好吧。

先把孙子抱走。

“头大的孙子,洗三不请客办事,还有什么脸活着?
到底把孙子抱出来了。

王老太太抱着孙子上了汽车,一上车就打喷,一直打到家,每个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

到了家,赶紧派人去找奶妈子,孙子还在怀中抱着,以便接收嚏喷。

不错,王老太太知道自己是着了凉;可是至死也不能放下孙子。

到了晌午,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身上慢慢的热起来。

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

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孙子烧得象块火炭了。

到了夜里,奶妈子已雇妥了两个。

可是孙子死了,一口奶也没有吃。

王老太太只哭了一大阵;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跟医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医院的坏,二毛子们!”
(摘编自老舍《抱孙》写于1938年,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将抱孙愿望的屡次落空归结于“命该如此”,这既表现了她想抱孙而不得的无奈,也为她在产子风波中的行为、态度做出铺垫。

B. 在本次孕产事件中,医生的处置科学合理、充满智慧,但最终孩子死了,医生自己也可能惹来官司,如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愤慨。

C. 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营造出一种“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这可以淡化悲剧意义,使作品不至于“赶尽杀绝”,体现出老舍的宽厚和同情。

D. 老舍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组织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节,本文既有对当时社会观念的讽刺,也能引起读者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

8. 下列对“王老太太”的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文章第一句话就点出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旧社会对女人的看法。

B. 为了能够抱上孙子,王老太太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送肘子汤、鸡丝挂面,而且不允许儿媳妇睡觉时翻身、多眨巴眼睛。

C. “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可是孙子死了”,此部分文本表现了爱孙如命的王老太太因为自己的“不讲卫生、育儿观念落后”导致了“孙子”的死亡。

D. “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此处说明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国人到了20世纪依旧盲目排斥科学的可悲情状。

9. 有人认为,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多余的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0. 老舍作品以充满喜剧性著称,请以本文为例,分析其喜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麦铁杖,始兴人也。

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

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

陈太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

每罢朝后,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逾城而入,行光火劫盗。

旦还,及时仍又执伞。

如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

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

后数告变,尚书蔡徵曰:“此可验耳。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

陈亡后,徙居清流县。

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

后复更往,为贼所擒。

逆帅李棱遣兵仗三十人卫之,缚送高智慧。

行至庆亭,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

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

素大奇之。

开皇十六年,征至京师,除车骑将军,仍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

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

进位柱国。

后因朝集,考功郎窦威嘲之曰:“麦是何姓?”铁杖应口对曰:“麦豆不殊,那忽相怪!”威赧然,无以应之,时人以为敏慧。

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

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

将渡辽,谓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

吾荷国恩,今是死日。

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

铁杖跳上岸,与贼战,死。

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下诏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

(节选自《隋书·麦铁杖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B.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C.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D.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户,即官家,这里指官宦人家;官户属于特殊的户籍,享有特权,官户以外的全部人户,都称民户。

B. 江东,即江南;长江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故有江东之称。

C. 阿奴,古代尊长对卑幼者或夫妻间的昵称;因“奴”有亲昵之意,也被人作乳名,如刘裕乳名“寄奴”。

D. 国公,封爵名,被封者一般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相当于开国元勋;“国公”前所冠是封邑或封号。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麦铁杖孔武有力,富于草莽气息。

他力气大,奔跑速度极快,性格狂放不羁;曾聚众为盗,在皇宫执伞时,还屡次在散朝后跑到一百多里外的南徐州实施抢劫。

B. 麦铁杖勇猛善战,立下赫赫战功。

他曾受命孤身窥探敌情,被擒获后伺机杀死敌方三十多个押送军士;担任将领之后跟随杨素征突厥,平叛乱,官职也步步升迁。

C. 麦铁杖头脑聪慧,应答言辞机智。

面对窦威对其姓氏的嘲笑,他不假思索,巧妙利用“窦”“豆”谐音反唇相讥,令对方深感羞愧,无言以对,时人对他很是赞许。

D. 麦铁杖赤胆忠心,以死报效朝廷。

他自认为深受朝廷恩典,唯有战死才能报答;辽东战役中,他预感获胜无望,在战前与儿子诀别,后果然陷入重围,以身殉国。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

(2)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这西风肃杀的季节里,远离家乡在外打工的人们,只能通过电话传达自己对家人的牵挂之情。

B.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来不及欣赏阳春三月的青草初绽、冰雪消融,梨花带雨、樱花飞扬的盛春四月又要与我们擦肩而过。

C.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番江南美景,是多少文人墨客、游子思妇心中难忘的美丽画面!
D.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这喧嚣繁华的现代社会,要想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也许只能选择与世隔绝的生活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生活中在表达既善于从正面学习,又善于从反面借鉴以改变自己的意思时,常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归园田居》中运用双关手法表达出忘记人世间的喧嚣与杂乱,对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感到惬意的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