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
以此生 许诗学——关于叶嘉莹的作文素材

李 芳材料概述“她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不仅精于传统诗词学,而且能融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相对于前辈学者,她是更贴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
”这是“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词”。
1924年的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她凭借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的身份,曾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也是2015至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2018年6月,时年94岁的叶嘉莹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秀传统文化研究,叶嘉莹先生为传统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情境认识以此生许诗学——关于叶嘉莹的作文素材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日本占领时期,母亲因手术意外去世;大学毕业后不久,解放战争爆发;南下台湾后,丈夫因白色恐怖遭到政治迫害。
20世纪中期,叶嘉莹辗转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
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刚接受邀请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她,还不会英语,面对北美的学生,她必须尽快学会用英语讲课。
就这样,已经人到中年的【认识角度】1.回归祖国出生在动乱战争年代,叶嘉莹的一生命运多舛。
成年后,她又不得不离开她曾经十分熟悉的地方,南下台湾,无数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
叶嘉莹反思自己的一生,经历苦难,让她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终极追求和理想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而中国诗词最好就是在中国这块作文智慧 情境聚焦诗词中寻找应对世界的方法定居台湾时,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
叶嘉莹抱着幼小的女儿寄居在友人家的客厅里,写下“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
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认识角度】1. 读书的意义研读书籍就是逐渐熟悉地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人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阅读答案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阅读答案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陈玉洁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良好风气、推动工作、激励后进的作用。
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1对叶嘉莹而言,更沉重的打击在52岁那年到来。
她曾对大女儿说早点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帮你带。
这是她对自己晚年的另一种设想。
1976年3月,52岁的叶嘉莹在美国东部参加亚洲学会。
她收到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立即飞往多伦多。
回到温哥华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接连数十天闭门不出。
她在《哭女诗十首》里,写“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为”,“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参加完葬礼,她回来学校工作。
见到同事朋友学生,最多眼圈一红,就低头走过去了。
“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
”叶嘉莹的朋友刘秉松回忆。
导演组问她,这种抚平,是因为叶嘉莹不敏感吗?“我觉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对诗词中那些幽微的情感体会得那么透彻,怎么会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诗词救了她。
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
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
”在刘秉松看来,“人生最难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去轻而化之。
”女儿的离世几乎彻底改变了叶嘉莹的后半生,家庭已经不再是她所谓的牵绊了。
“她觉得上帝听到了她的心愿,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务,所以带走了她的女儿。
”《掬水月在手》副导演沈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她要这样去说服自己或这样去相信自己接下来的使命,其实是以他的亲人的离去为代价的。
”诗词帮助她缓解丧失亲人的痛苦,提醒她还有诗词传承的使命。
女儿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国探亲。
那时_结束。
在火车上,她看到年轻人捧着《唐诗三百首》,高兴得不得了。
在长城参观时,买到《天安门诗抄》。
“我当时觉得,中国真的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尽管经历了那么多劫难,还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
高考作文素材——叶嘉莹

作文素材——叶嘉莹《鲁豫有约——92岁穿裙子的士》一、桃李满五洲的汉学家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颁奖词:天降大任于斯人,十方遍布迦陵音,转鹏万里根在华夏,一世多艰深情不变。
师承一代名家,海外别有建树,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你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劫波历尽,一片冰心。
你一开口,宛如飞天展袖,古今悲喜,荡气回肠。
七十年滋兰树蕙,融贯中西;集驼庵之诗话而别开生面,启桃李之芳园而香远益清。
你是擎灯使者,迦陵妙音。
二、人生历程“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
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
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
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何作用。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那才是对的。
”叶嘉莹说。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高考作文素材——叶嘉莹

作文素材——叶嘉莹《鲁豫有约——92岁穿裙子的士》一、桃李满五洲的汉学家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颁奖词:天降大任于斯人,十方遍布迦陵音,转鹏万里根在华夏,一世多艰深情不变。
师承一代名家,海外别有建树,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你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劫波历尽,一片冰心。
你一开口,宛如飞天展袖,古今悲喜,荡气回肠。
七十年滋兰树蕙,融贯中西;集驼庵之诗话而别开生面,启桃李之芳园而香远益清。
你是擎灯使者,迦陵妙音。
二、人生历程“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
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
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
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何作用。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那才是对的。
”叶嘉莹说。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2023年感动中国叶嘉莹观后感

2023年感动中国叶嘉莹观后感2023年感动中国叶嘉莹观后感1多少年过去了?在风雨中吟啸、在花雨中徐行、在诗词里观照人生,叶嘉莹先生走过来的是一路坎坷,似乎应验了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一句话。
先生历尽生活的百难,一生有多少说不出的苦,幸好诗词给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最近先生看完我发表在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一篇写她的长文《欲将修短争天地》后,她便告诉我一个小小的秘密:其实“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体会,过乐观的生活”,是在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刚因车祸去世后,她在悲哀痛苦中挣扎起来时,曾经写下的两句自我勉励的话,只不过因为当时,她觉得不好意思说这样洞观人生的话是她自己的体悟,所以曾经托名说是她老师顾随先生说的,但现在她年事已高,所以她承认了这是她自己的话。
如今想来,这两句话不正是先生在中国诗词道路上一路坚毅走来的写照!“剩得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先生以为“词人是处在弱势的地位,不能够表白,也不能够言说,但是他有一种持守的品德。
我处着一个弱者的地位,。
在我保持一个弱者的姿态之中,我有我的持守。
就是你的品格跟理想,不应该为外界的环境所左右而改变”。
所以先生首倡这“弱德之美”,即使自己处在艰难苦痛之中仍旧终身持守。
今年先生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是未上映先轰动,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线售票时,5秒钟全部售罄,后来还得了电影金鸡奖。
而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在山河唯美空灵的镜头上,在佐藤聪明《秋兴八首》的配乐中,在先生吟唱诗词柔美的嗓音里,一同经历先生传奇的一生,无不感动不已。
导演陈传兴先生说:“叶先生与诗词的关系,已经深到生命里面,她就像一个水月观音一样,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河,到河的彼岸。
”先生曾有两句诗“要见天孙织锦成”和“柔蚕老去丝难尽”,先生把自己比作一条吐丝的蚕,因她从小热爱中国古典诗词,70余年从没有停止过教书,她希望她的学生和所有像她一样热爱古典诗词的年轻人,能够把她所吐的丝织成美丽的云锦,就像顾随先生早年对她的勉励和郑重的托付一样。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2021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17月22日,安徽合肥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喊出这句“我打头!”,再次登上救援的橡皮艇出发。
然而,庐江县石大圩决口迅速扩大至50米,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
已经奋战了96小时、转移救援出2600多人的陈陆,就这样消失在滚滚洪流之中,再也没有回来。
“教导员!”“陈陆!”和陈陆并肩奋战的消防员们竭力呼喊着,与陈陆素不相识的其他救援队伍全力搜寻着。
24日下午,搜救队伍在距离事发地约2.3公里的下游发现了他的遗体。
陈陆同志英勇牺牲,用定格在洪流之中的36岁宝贵生命,诠释了他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
“谁打头?”“我打头!”汛期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及上游来水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水位不断攀升,遭遇了150年未遇的历史高水位。
7月22日,持续暴雨中,巢湖再次危急。
随着几声巨响,已经开始漫堤的庐江县石大圩防洪大堤被洪水撕开了20米宽的决口。
随即,5.8平方公里内的4个行政村成为海洋一般,6500人被洪水围困,处境危险。
接到县防汛救灾指挥部的指令后,已在抗洪抢险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几个昼夜的陈陆,再次集结队伍,携带好救生装备和4艘橡皮艇,以最快的速度,向着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出发。
在被洪水淹没的庐江县同大镇连河村,陈陆和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次次登艇,一次次出发,救人、再救人……大队长方锐至今还记得陈陆当时疲倦的神情。
他劝陈陆休息一会儿,但陈陆说:“我对这片水域情况熟悉,水性也好。
你们去,我放心不下。
”然而“放心不下”别人的陈陆,这次却成了所有人的心痛。
22日下午,当决口扩大到50米,洪水以令人恐惧的速度奔涌时,陈陆带领队员与蓝天救援队组成编队,他“打头”作为1号艇领航冲锋。
跟随陈陆的2号艇上,合肥市蓝天救援队队长苏琴一直忘不了和陈陆出发前那段简短的对话:“你们是不是去救人?”“是的!”“谁打头?”“我打头!”苏琴说,她一辈子忘不了在大洪水之中的那种无助感,但更忘不了的是,陈陆和其他消防员们义无反顾向前冲的背影。
诗词传播名人事例

诗词传播名人事例诗词传播名人事例99岁叶嘉莹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中国古诗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01昨天《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看到叶嘉莹先生出现在连线视频里,谦虚地说着:“我是教了一辈子书,一无所成,就是个老师”,瞬间泪崩。
在物质上,叶嘉莹确实一无所有——近几年她设立“迦陵基金”,将自己的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累计3568万元全部捐赠,支持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
在精神上,叶嘉莹拥有丰厚的财富——她是继杨绛先生之后,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她是最美的“先生”,穿裙子的“士”。
苏茜茜在关于叶嘉莹的传记《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里说:“从民国起,很少有人再用先生来形容女性了,因为那必定出身书礼门厅,才情百巧;兼有留洋视野,博雅婉柔;历经时代风云,懿范长存。
”感动中国2020给叶嘉莹先生的颁奖词是:【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先生值得,诗词值得!02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
这个古老的旧家庭,位于北京察院胡同老四合院,充满着诗情词韵。
父亲教她认字号,伯父教她读书、写诗,姨母教她学习《论语》。
叶嘉莹就是在古典文化中耳濡目染,渐渐长大。
但是,那一代学人,屡经战祸丧乱,哪怕出身名门,也难免生活困苦。
二十出头的叶嘉莹就开始养家,即使穿着打补丁的旗袍去给学生上课,她也丝毫没有感到窘迫。
“我穿一件补衣有什么关系?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如果你没有一个持守、一个理想,你以为穿的衣服不好,吃得饭不好,这就是可耻,那这样的人就不值一提了。
我所读的这些书包括诗词,使得我看重理想胜过外在的饥寒,我就不以为苦。
”现在的叶嘉莹名声日隆,可是她仍然不讲究吃穿,一人独立生活很多年,只有晚上请保姆做顿饭,第二天中午就吃点剩饭剩菜。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事迹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英雄事迹人物一:抗疫英雄张定宇No.1颁奖词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
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No.2人物事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身为院长的张定宇日夜坚守,果断决策,带领全体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
早在2018年10月,张定宇就被确诊为患有渐冻症。
但在新冠袭击武汉时,他选择隐瞒病情,马不停蹄地奔波在抗疫一线。
他说:“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宽度和厚度却是无限的。
”在分秒必争的时间里,他无限延伸英雄使命,用渐冻生命,与死神竞速。
【适用主题】无私奉献,抗击疫情,坚毅勇敢等。
人物二:消防战士陈陆No.1颁奖词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
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
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
No.2人物事迹2020年夏,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洪灾,7月22日,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约6500人被洪水围困,情况危急。
当天,陈陆带领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
这时的陈陆几乎96小时都没有休息,由于长时间日晒水泡,他已经双腿红肿,体力透支。
再次咬牙登上冲锋舟,决口突然扩大,救援队员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陈陆英勇牺牲。
“我会守好庐江”,这是陈陆对同样是军人的父亲的一个承诺,他用生命兑现了这个承诺。
【适用主题】为国捐躯,军人精神,忠诚等。
人物三:燃灯校长张桂梅No.1颁奖词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
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
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
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No.2人物事迹2000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改变山区女生思想,解决贫困问题。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是在台湾《古典文学》杂志上连载的叶嘉莹讲唐诗的系列讲座。
作者结合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来讲,分析深刻,入木三分,会让读者在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独到的用心,展现了唐诗的独特魅力。
有人说:好书最能养目,也最能养心。
叶嘉莹先生的书便是如此。
书一出版就受到业界和众多读者的热捧。
先生不愧是教书的“天才",她结合初盛唐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来讲,分析深刻,入木三分,让读者在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独到的用心,展现了唐诗的独特魅力。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这本书它触动了我的神经,竟让我爰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深深地陶醉其中,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放与唐诗的魅力,唐诗真不愧是古代诗歌艺术的巅峰!读唐诗恰似与古人在进行着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宁静的心境。
传统经典,让我时常感受唐诗真挚的情感。
每当看到妈妈为我操劳时启然而然就会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J每当听到美妙的乐曲时,我会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J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读《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学到了解读、分析、品味唐诗的方法:讲出唐诗背后的故事;还原唐诗的形象生动的本来面目;品出唐诗的滋味来。
细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那宁静神秘的月色,那烟波浩渺的春江,仿佛人间仙境,让人神往留恋。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临洞庭湖》,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流,寥廓长空,会让你的精神升华到空明无碍的境界,心灵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白居易的如花雨,韩愈的天街小雨,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哪一处风景不是千古流传……品读《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就仿佛在诗人的人格魅力与作品风格中,感悟生活与生命内涵,享受轻盈、快乐、豪放、优雅之趣,让心灵获得美感。
电影《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电影《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最近有一部影片《掬水月在手》静悄悄地上映了,影片的主人公却著作等身,声名响彻寰宇,“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等等不胜其数。
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也是一名教师,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
如此多的光环下,她本身却对名利看得很淡,2018年将著作稿费及个人房产所得3000多万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作设立“迦陵基金”。
她就是叶嘉莹,在中华古诗词中深深耕耘,并影响了千万海内外莘莘学子和文学界著名人士。
影片以叶家老宅的布局为线,视频采访了叶嘉莹老先生和她的亲友学生,在空灵的古典乐和吟诵声中,在冬雪扁舟落叶浮雕等空远的画面中,将叶先生的一生和性格特点娓娓道来。
天阶夜色凉如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大四合院里,来自书香世家,是蒙古族叶赫那拉氏的后代。
叶嘉莹幼时读了很多书,如《论语》《唐诗三百首》等古典著作,却几乎未曾出门。
闲暇时家中长辈会一同吟诵古诗词,叶嘉莹也在一旁低声附和,夏夜里则躺在凉席上,仰望星空,感受着“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诗意。
她回忆这是她最美好的时光,给她的一生印上了一层底色,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37年,叶嘉莹上初中二年级时,北平沦陷了……天以百凶成一词人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也是叶嘉莹一生的写照。
十三岁时北平沦陷,她曾亲耳听到卢沟桥上的枪炮声。
十七岁时,她突然丧母,痛受打击,写下了“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的诗句。
结婚后跟随丈夫前往台湾,生第一个孩子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医院,羊水流干了还在路上;次年丈夫被抓,她独自一人养育尚在襁褓中仍需喂奶的女儿……默默承受这些困苦时,她找到一份教书的工作,大概是天生适合加上功底深厚,这份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因为课讲得好,就被台湾大学聘为教授,后接受邀请赴美国讲学,1969年,她和家人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下来,成为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
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
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
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
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
“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
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
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
”叶嘉莹如是说。
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
“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
”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
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一世多艰叶嘉莹阅读理解答案

一世多艰叶嘉莹阅读理解答案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
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
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
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
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雅。
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
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得那么好,长的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 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
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包括“白色恐怖”时期。
“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
我放弃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
写叶嘉莹的作文,可以用标题

写叶嘉莹的作文,可以用标题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
”叶嘉莹说。
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
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
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
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
”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
以前我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
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
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
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
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
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
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
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
2023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精选8篇)

2023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精选8篇)2023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精选8篇)2023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篇1叶嘉莹1923年生于北京察院胡同,1948年跟随身为国民党军官的丈夫迁往中国台湾。
最初她任教于中国台湾彰化女中,之后受台静农先生赏识,1954年至1969年先后被聘于中国台湾高校、淡江高校、辅仁高校中国文学系。
1969年,叶嘉莹又受邀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高校任教。
20__年她回到祖国定居,并受邀在天津南开高校中华古典文化讨论所任教。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这是1974年,叶先生申请回国探亲,写下洋洋洒洒近20__字的《祖国行长歌》中的长词节选。
在陈传兴看来,叶先生对祖国的深情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义和使命感,是最打动他的。
“上世纪80年月初,没回国定居前,她都是自费往来于祖国和加拿大之间,为大陆的公众讲授诗词、传授吟诵的方法,20__年她向执教的南开高校捐赠1700余万元的个人版税和稿酬,成立南开高校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讨论,我觉得是时候,把叶先生的故事、把她的精神世界,通过影像语言,讲给观众听。
”诗词、家国、血缘,在叶嘉莹先生身上相互作用交织,陈传兴盼望用影像语言,把自己和叶嘉莹先生同样从中国诗词文化中猎取的人生滋养,共享和传递给更多的两岸观众。
在电影中,陈传兴也完成了一次大胆的试验:“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中国自己的电影美学叙述方式?”敦煌壁画、晋祠、五台山佛光寺……长短句、慢词、小令,2个小时的电影中,陈传兴试图用最中国的元素,写意悠缓又留意留白的方式,向观众叙述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以及各种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结。
陈传兴说,他信任在诗的国度里,大家可以一起飞翔,消弭所谓语言、文化、国家、时间的隔阂,同时通过诗词,为两岸民众打开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之门。
圆满于在中国台湾,已经鲜有年轻人知道叶嘉莹先生、喜爱古典诗词。
叶嘉莹:诗词是最好的养生

养生圈启迪姻苏过叶嘉莹:诗词是最好的养生【摘要】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她教书数十载,桃李满天下。
在近百年的人生里,诗词伴随着她经历了坎坷,也帮助她收获了无数慰藉。
不少人好奇她的养生方法,她笑着回答:“我是以诗词来养生的,它让我心灵不死。
”【关键词】叶嘉莹;诗词;养心她一生桃李万千,常年于国内外多所高校讲学,她被公认为是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被人们尊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她就是叶嘉莹。
2017年,93岁的叶嘉莹登上《朗读者》节目的舞台,她优雅的风度,奕奕的神采,让人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位饱经历史沧桑的耄耋老人。
她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半生坎坷,诗文相伴1924年,叶嘉莹生于北平的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认识汉字,背诵古诗。
她对古诗词也十分喜爱,常在闲暇时光吟诵、写诗。
可惜安稳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抗战爆发后,父亲因为工作原因南下,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叶嘉莹只好和母亲相依为命。
然而在她17岁时,一向康健的母亲猝然倒下,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
这是叶嘉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她强忍着悲痛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并写下了祭奠母亲的诗句:“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石悭。
”“诗句吟成千点泪,重泉何处达亲知。
”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幸而一应家务尚有伯母操持,叶嘉莹在读书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她顺利考上了辅仁大学(当时在北平),师从诗词名家顾随。
看到日本人侵略下的北平,她心中的悲伤和压抑通过大量诗句流露出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1945年,21岁的叶嘉莹因为出色的才华,被聘为初中的国文教师,从此开始了长达70多年的教学生涯。
她说自己天生就是个教书的,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她便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忘却了所有烦恼。
2021高考语文每月素材:叶嘉莹一世多艰她和诗歌共成全;雷海为江湖快递朴素诗坛扫地僧

叶嘉莹一世多艰她和诗歌共成全;雷海为江湖快递朴素诗坛扫地僧素材标签坚韧不拔文人担当社会责任感人生态度诗意控素材材料一叶嘉莹,号迦陵,她是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她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是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为向世界传播中华诗词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在叶嘉莹96年的人生里,坎坷多艰,历经了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数十载,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着诗词之美,重系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
教书数十载,桃李满天下,叶嘉莹在人生的晚年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都让她为传统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但叶先生只谦虚地说,她只是水中的月亮,不是真实的月亮。
材料二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一路过关斩将,击败北大硕士获得总冠军的是一位外卖小哥!连董卿也忍不住称赞!他叫雷海为。
对手彭敏这样评价雷海为:“海为就是《天龙八部》里那种扫地僧他根本就不管江湖中的事。
但是他一旦出手,就会震惊整个江湖”。
回到杭州,雷海为继续送着外卖背着诗,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
雷海为想为17年的打工生涯画个句号。
“不可能在外面打一辈子工,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打算。
”至于什么打算,他说还没想好,可能回家创业,从事养殖业,“顺其自然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光阴如水,淘出的金子,必将闪闪发光。
控角度角度一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人生总是潮起潮落,而一个人唯有历经磨难,对之有深刻体验,灵魂方变得沉静透彻。
叶嘉莹先生历尽一生忧苦患难,年少时与父分离,更遭遇丧母之痛;婚后生活并不顺遂温情,丈夫锒铛入狱,生活窘迫,孤苦无依之下又遭遇家庭暴力;人到中年更不幸遭丧女之痛……但无数的苦难并不能将她击溃,即便被命运亏待,她仍保留自己的坚强,执着求索,用诗词滋养心灵,以文学浸润人生,获取灵魂的平静与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
叶嘉莹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
“我当然没有什么大本领、大学问,我也做不出什么大事来,但是我真的喜欢诗词。
我看到了它的好处,我应该把我所见到的这么好的东西说出来,传下去。
”
3月26日,由凤凰卫视发起的“2015-201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清华大学举行,叶嘉莹获得终身成就奖,92岁的她,在颁奖礼上将诗词形容为“心的走路”。
“我喜欢诗词,这是我自己内心很纯真的感情,我能感受到古代诗人所传达的那种情感。
我感受到就应该把它传给年轻人,所以我一生都在教书,尽自己的力量在做这件事。
”叶嘉莹说。
“学者”、“教师”、“诗人”……人们送给了叶嘉莹太多的名号,而她自己却为这些名号排了个顺序: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有女慧而文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
从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用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
窗前的几抹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父亲教她认字、背唐诗,读的第―本书就是《论语》。
“现在很多人认为,小孩子不懂这些。
但是小孩子脑筋好,从小诵读一些古典的精华,可以终生受用。
”
伯父是她诗词的启蒙老师。
见叶嘉莹少有慧根,格外欢喜。
后来,叶嘉莹南下结婚,伯父十分不舍,作诗:“有女慧而文,聊以慰迟暮。
明珠今我攘,涸辙余枯鲋。
”
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叶嘉莹遇到了一生至关重要的人:文史大家顾随。
顾随学养深厚,讲课也相当精彩。
“顾先生讲课喜欢上天入地,注重诗歌的兴发感动。
”
许多同学觉得老师讲得好,只顾听得高兴,而叶嘉莹不仅认真听了,还把老师所讲全部记录下来。
“实在可以这么说,顾先生教的不止我们一个班,也不止教过一个学校,只有我心追手写,埋头做笔记。
没有一个人像我这么完整地记下来的。
”她说。
顾随对这个女弟子也非常满意,常认真评改叶嘉莹的习作。
一次,顾随看了叶嘉莹填的几首词,批道:“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
勉之,勉之。
”
1948年3月,叶嘉莹赴南京结婚,不久又渡海赴台湾。
“一路奔走中,很多东西都掉了,但是我知道老师的笔记是宇宙间唯一一本。
老师讲课这么好,如果我不保存好就失去
了这个宝藏。
”上世纪70年代末,叶嘉莹回到大陆,把顾随讲课笔记交给顾随的女儿整理,在《顾随文集》中出版。
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叶嘉莹的人生节奏似乎并未随年龄高迈而放缓。
2014年,她正式返回大陆定居南开、著作集再版发行、参加研讨会、开办个人影像展、带研究生、出席讲座,这位身形瘦削的鲐背老人,“叶”落归根后,置身诸多事务,看起来能量依旧。
她说自己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她说自己“好为人师”。
确实,她讲起话来字正腔圆,声音清亮宛转,并且几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讲授诗词、释疑解惑的话锋,但都很真挚自然,并非刻意,天生教书的料。
回忆初回南开的讲课盛况,叶嘉莹依然很兴奋,台阶上、窗户上都坐着学生,她得从教室门口曲曲折折地绕,才能走上讲台。
1979年叶嘉莹回大陆授课时,徐晓莉是一名旁听生。
当时她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特意跑到南开大学旁听。
她回忆说,“叶先生在讲台上那儿一站,从声音到手势、体态,让我们耳目一新。
以前没有见过,真是美啊。
”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
她写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形容当时的场面。
叶嘉莹继承了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讲课风格,“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注重分享心灵的感受。
这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闻所未闻的教学方式。
课后,有很多学生给她写信。
徐晓莉是其中之一,她写信告诉叶嘉莹,听了她的课,“我的人生就这样开始改变了”。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教课,叶嘉莹感到幸福。
“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教书,我可以随便讲,讲到哪里就是哪里。
”但在温哥华,她费尽力气,也只能用“最笨的英语”去讲,难得“跟在地上爬行一样”。
她感到,用母语讲诗,自己才是自由的。
得知她回大陆定居的打算,一些海外诗词爱好者与南开大学校方联系,出资为她在南开盖了“迦陵学舍”,名字取自她的号“迦陵”。
“他们说我年岁大了,不能老坐着飞机跑来跑去,希望我回来能够定居,所以给我盖了迦陵学舍。
”
“现在应该差不多快要完成了。
”她露出笑容说,“所以我很高兴。
终于有了一个归来的所在。
”
叶嘉莹―直独立生活。
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不需要人陪。
2008年的一天晚上,她不小心摔了一跤,断了锁骨,这才请了一位保姆,白天不在家里,只定时来烧饭和做清洁。
她通常晚上两点半睡,6点半就起来,所以中午要睡一会儿。
水果和蔬菜吃得多,却不在乎口味。
学生钟锦曾看到她自己做饭(那时还没请保姆),一锅开水,青菜往里头一
煮,蒸几个馒头,就是一顿。
学生曾庆雨有一次帮她收拾屋子,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有一点绿叶蔬菜和半瓶腐乳。
她对诗词投入了最多的情感,之外的事情,她都不在乎。
她经常引用《论语》的话,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学生是她身边最亲近的人,陪她傍晚散步,她生病的时候在医院照料。
也只有学生才能看到她纯真顽皮的一面。
曾庆雨记得有次讲辛弃疾的词,叶嘉莹鼓励大家多背诵。
恰好家中有不少橘子,她让大家比赛,谁背得多,就把橘子奖给他。
对于不认真、不下功夫的学生,她批评起来也很严厉,语气重,近乎呵斥。
如果学生很刻苦认真,即使谈诗谈得笨拙可笑,她也宽容。
钟锦回忆,有一次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一个年纪挺大的师兄说得完全不对路,旁人都听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认真投入。
一看叶嘉莹,她用书把脸挡着,躲在后边悄悄地笑。
不少学生把二手文献看得很熟,原著文献却都看不懂。
她心里着急,很严厉地要他们下苦功去看、去背。
她最喜欢那种沉下心来读书、写论文,不着急出去赚钱、找工作的学生。
叶嘉莹形容自己是受了“旧道德、新知识”教育的人。
这让她形成了遇事退让、不争的性格气质,但该做的事情她
做到最好。
她自己不争,也要求学生不争。
别的导师会为学生发论文托人打招呼,她不肯为学生到处请托。
功利倾向日益明显的学术界,她的学生发论文自然就没有别人的学生“便利”。
但她坚持,好的东西,不需要走后门,别人自然能识得它好。
她公开对外说,“跟我做学生就得吃亏”。
叶嘉莹心里清楚诗词在现实世界里不能直接带来利益。
前些年她收了个学生。
原本是学法律的,爱好诗词。
叶嘉莹收了,但劝对方法律也继续学,说读诗词怕不好找工作。
好在她的学生们也不为功利而来,能沉得下心追随她,甚至有几位数十年―直跟随她身边。
从55岁第一次回大陆教课至今已有36年,她仍觉得太短,感叹自己回来晚了。
现实景象提醒她时间在流逝一一每年秋天回到南开,马蹄湖的荷花凋了大半。
早年她就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
她解释,“夸父是追太阳的,我当然也没有什么大的本领,也没有什么大的学问,我也做不出什么大事来,但是我真的喜欢诗词。
我看到了诗词的好处,我应该把我所见到的这么好的东西说出来,传下去。
”
考古杂志写过的一个报道,让她相信古典诗词文化终能“珠圆月满”。
报道说,两颗汉朝坟墓中挖出来的莲子,在精心培育之下,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开出了花。
“莲花落了有莲蓬,莲蓬里边有莲子,莲子里边有莲心,而莲心是不
死的。
”叶嘉莹受其鼓舞,写了―首《浣溪沙》,词中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千春犹待发华滋。
”
此后很多场合中,每当人们问起她对诗词文化未来的看法,白发苍苍的叶嘉莹总是复述这个故事作为回答。